《电子显示技术》教学大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32371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显示技术》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电子显示技术》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电子显示技术》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电子显示技术》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电子显示技术》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显示技术》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显示技术》教学大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子显示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讲述电子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各种显示器件的驱动方法,相应的电路技术、特性与应用。主要内容有:绪论;视觉特性与光度学、色度学原理;显示系统的要求与图象质量评价;真空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电致发光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激光显示;投影显示等。教学大纲:本课程重点介绍电子显示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对现有的电子显示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和比较,重点介绍了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激光显示等显示技术,并介绍了与显示技术有关的人眼生理学、光度学、色度学及显示系统参数、图像质量评价等内容。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1 电子显示技术的主

2、要特点和内容2 电子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3 电子显示技术的分类4 电子显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第二章 视觉特性与光度学、色度学原理;(2 学时)1 人眼的生理特性2 光度学原理3 色度学原理第三章 显示系统的要求与图象质量评价;(4 学时)1 显示系统的构成2 显示图像的组成、象素3 显示系统的寻址4 发光单元的亮度调制5 图像质量的评价6 图像分辨率的测量方法第四章 真空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4 学时)1 阴极射线管显示概述2 彩色显像管发展历史3 彩色显像管工作原理4 彩色显像管的类型5 彩色显像管的前景第五章 液晶显示; (8 学时)1 液晶显示的发展与特点2 液晶的物理特性和光学特性3

3、液晶显示器的结构及主要参数4 常见的液晶显示器件5 液晶材料及分子结构6 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技术7 液晶显示器的主要材料及制造工艺8 液晶技术的新进展第六章 等离子体显示;(8 学时)1 概述2 气体放电的物理基础3 交流等离子体显示板4 彩色 AC-PDP(交流等离子体显示器)5 彩色 AC-PDP 的制造材料与工艺6 彩色 AC-PDP 制造技术的发展状况7 彩色 AC-PDP 电路系统8 直流等离子体显示板9 PDP 的应用第七章 电致发光显示;(4 学时)1 电致发光显示的分类与特点2 电致发光机理3 粉末型交流电致发光板4 薄膜型交流电致发光板5 电致发光用的材料6 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4、的驱动方式7 电致发光板的应用第八章 发光二极管显示;(4 学时)1 概述2 半导体及 p-n 结注入发光3 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4 发光二极管的制造工艺5 发光二极管的材料6 发光二极管的特性7 发光二极管应用领域的拓展8 LED 的应用及相关电路第九章 激光显示; (4 学时)1 激光显示系统及其分辨率2 激光光源3 光调制器4 光偏转器5 扫描激光彩色电视6 脉冲激光的声光成像第十章 投影显示(2 学时)1 投影机的分类2 投影管式投影机3 液晶投影显示4 数字光路处理器投影机考试方式:开卷考试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习题讲解和答疑的方式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该门课程。参

5、考教材:1) 电子显示技术 ,张兴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2) 显示技术与显示器件 ,彭国贤,人民邮电出版社,19813) 光电子技术 ,梅遂生、杨家德,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赵卫疆,男,37 岁,副教授,2002 年哈工大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一直在哈工大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固体物理学课程,长期从事光电子器件、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参加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 20 余篇。光电器件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着重从工程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阐述光电效应和各种光学现象,介绍常用光源和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原理,重点叙述光电二极管、光电池、PSD、CCD

6、等器件的特性参数和使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常见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理解半导体光电器件中的基本物理概念,了解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发展水平。教学大纲:阐述光电效应和各种光学现象,介绍常用光源和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原理,重点叙述光电二极管、光电池、PSD、CCD 等器件的特性参数和使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常见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理解半导体光电器件中的基本物理概念,了解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发展水平。第一章 绪论(2 学时)1 光电子技术与光电器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第二章 光学特性(4 学时)1 光的特性2 光敏效应3 发光特性第三章 光敏管(8 学时)1 PN 结光电效应的结构原理、制造与应用2 光敏二极管

7、的结构原理、制造与应用3 PIN 光敏二极管的结构原理、制造与应用4 光敏三极管的结构原理、制造与应用5 彩色光敏二极管的结构原理、制造与应用。第四章 CCD 与 CMOS 图像传感器(8 学时)1 CCD 与 CMOS 器件结构、工作原理2 线阵列与面阵列 CCD 图像传感器、CMOS 图像传感器结构、工作原理、制作及应用。第五章 PSD 器件(4 学时) 1 PSD 的结构、工作原理、制作及应用。第六章光电池(6 学时)1 太阳能电池结构、工作原理、制作及应用2 太阳能电池新技术。第七章 固态激光器(4 学时)1 固态激光器结构、工作原理、制作及应用2 太阳能电池新技术。第八章 LED 与

8、其它发光器件(4 学时)1 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工作原理、制作及应用2 发光二极管新技术;电致发光、场致发光等技术与器件。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自学,多媒体教学。考试形式:笔试或课程论文报告参考教材:1、 光电子技术基础 ,朱京平,科学出版社,20032、 光电子技术 ,潘英俊、邹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3、 光电技术 ,王庆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姓名:陈伟平年龄:42 岁主要教学科研工作成就:哈工大航天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承担过光电子技术 、 MEMS 技术基础 、 集成传感器等本科生;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项目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9、 3项,发表学术论文 50 多篇。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电磁环境;干扰;干扰危害,电磁干扰传播干扰的耦合理论;电磁兼容控制技术;电磁耦合的分析方法;电磁兼容设计;电磁兼容预测技术等。教学大纲:第一章 电磁兼容性概论(6 学时)1.1 电磁兼容性技术发展历史1.2 电磁兼容性学科及其特点1.2.1 电磁兼容性研究的基本内容1.2.2 电磁兼容常用名词术语1.2.3 电磁兼容性标准、规范1.3 电磁干扰源1.4 电磁场近场特性1.5 电磁敏感性1.6 电磁干扰的耦合与传输第二章 滤波技术(4 学时)2.1 滤波器的分类2.2 电源

10、滤波2.3 数据线滤波2.4 滤波器设计第三章 接地技术(6 学时)3.1 接地与分类3.2 接地干扰与抑制措施3.3 搭接技术3.4 信号接地技术3.4.1 单点接地3.4.2 多点接地3.4.3 混合接地3.4.4 悬浮接地第四章 屏蔽技术(4 学时)4.1 电屏蔽4.2 磁屏蔽4.3 电磁屏蔽4.4 屏蔽材料与性能4.5 屏蔽效能计算第五章 计算机的电磁兼容性(6 学时)5.1 计算机系统电磁兼容性的特点5.2 计算机的抗干扰设计5.3 单片机的抗干扰设计5.4 PCB 板级 EMC 设计技术5.4.1 PCB EMC 问题5.4.2 PCB 板级电磁兼容性设计规则5.4.3 PCB 信

11、号完整性分析第六章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护(4 学时)6.1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机理6.2 电磁辐射对军械系统电爆装置的危害6.3 电磁辐射对元器件和设备的危害6.4 电磁辐射的防护6.4 核电磁脉冲危害与防护第七章 电磁兼容分析与设计(6 学时)7.1 实现电磁兼容性的措施7.2 电磁兼容性预测与分析方法7.2.1 预测的建模与预测步骤7.2.2 系统法实施流程系统7.2.3 设计要求7.3 传导、辐射干扰的预测分析 7.4 电磁兼容的预测软件介绍7.5 EMC 专家系统7.5.1 专家系统的构成原理7.5.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7.5.3 EMC 技术支持专家系统子系统设计第八章 电磁兼容性

12、测试(4 学时)8.1 电磁兼容测试的目的与方法8.2 测试仪器与设施试简介8.3 辐射发射测试和敏感度测考试方式:开卷考试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和答疑的方式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该门课程。参考教材:1、Mark I. Montrose 著,刘元安,李书芳,高攸纲译 .电磁兼容和印刷电路板理论、设计和布线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高攸纲 电磁兼容总论北京邮电大学出版 20013、路宏敏清华大学工程电磁兼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姓名:傅佳辉职称: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教学科研工作成就:参加过多个国防预研课题和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微波毫米波电

13、路、左手介质、MEMS 和电磁兼容方面的研究。申请人发表和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 SCI 检索期刊论文 8 篇,EI 检索论文 10 篇;已经被受理的发明专利 5 项,其中 3 项已公开,本课题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航天总公司的奖励。2002 年到韩国光云大学短期学习,开展有关计算电磁学、RF MEMS 滤波器的合作研究,2003 年参加左手介质相关课题的研究。现在在教学方面承担过微波技术、电磁兼容、微波电路 CAD、微波集成电路、毫米波电路等硕士生和本科生课程的教学。目前为微波学会毫米波与亚毫米波分会委员。参加了本科生教材微波技术以及国防十一、五重点教材微波工程技术的编写工作。200

14、4 年作为中国-日本联合微波学术会议的大会秘书协助大会主席吴群教授在哈工大成功承办了该会议。2006 年,作为第 6 界全国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会议的大会秘书协助大会主席吴群教授成功在哈工大承办了该会议,并担当会议论文集的副主编。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获奖和专利项目主要如下:(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异向介质异常电磁特性激发机理研究及其毫米波应用(项目批准号:60571026) 主要参加者,在异向介质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基础。(2)主持航空科学基金毫米波 MEMS 相控阵雷达制导新技术研究 (在研)(3)博士后科学基金左手媒质的三维时域有限差分完美吸收边界条件的分析(4)参与电磁兼容性技术支持专家系

15、统和航天电磁兼容性系统分析与预测技术支持平台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大型项目的研究。(5)参与武器装备预研基金研究项目:圆柱共形相控阵天线研究。近期发表的有关论著:(1)微波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年(参编)(2)微波工程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国防科工委”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 ,2005 年(主要编者)近三年已受理的发明专利:a 吴群,傅佳辉,“超宽带微波单片集成放大器” ,受理号:200610009829.3,公开号:CN1819449b 吴群,傅佳辉,杨国辉,贺训军,孟繁义, “唐凯锯齿形共面波导结构的毫米波 MEMS移相器” 受理号:200710144428.3c 吴群

16、,孟繁义,武明峰,傅佳辉, “一种宽频带双通带异向介质传输线” ,受理号:200610010047.1,公开号:CN1851978d 吴群,金博识,孟繁义,傅佳辉,“低激励电压和精确控制相移特性的 MEMS 毫米波移相器” ,受理号:200610010061.1,公开号:CN1851972e 吴群,孟繁义,傅佳辉,杨国辉, “超小型谐振腔” ,受理号:200710071775.8f 吴群,孟繁义,傅佳辉,潘攀,杨国辉, “180o连续空间扫描的符合左右手波导漏波天线” ,受理号:200710144551.5SCI 检索期刊论文(8 篇)1. 傅佳辉,孟繁义,杨国辉,刘心蕾,吴群, “基于非分裂 FDTD 的左手介质电磁特性的研究” ,物理学报,2008(57) ,第 7 期(已录用)2. Jia-Hui Fu,Fan-Yi Me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