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301633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9 9 说说“木叶木叶” 导学案导学案【学习目标】 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 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林庚,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

2、专业博士生导师。19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北京,2006 年 10 月 4 日病逝于北京,享年 97 岁,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著有春夜与窗 、 问路集 、 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 、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 天问论笺 、 诗人李白 、 唐诗综论 、 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说“木叶” 选自 唐诗综论 。 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被称为“清华四剑客” ;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 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林庚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在为先生九 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 一切都是

3、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 ”林庚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这 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之风,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先读课文,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 林庚( ) 袅袅( ) 陆厥( ) 橘徕( ) 柳恽( ) 涔阳( ) 征戍( ) 橘颂( ) 冉冉( ) 沈佺期( ) 无妨( ) 陇首( ) 寒砧( ) 门栓( ) 得鱼忘筌( ) 桅杆( ) 漂泊( ) 疏朗( ) 亭皋( ) 秋风袅袅( ) 窸窣( ) 迢远( ) 翩翩起舞( ) 灼灼其华(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袅袅: 洗练: 传诵: 传颂: 不落于言

4、筌: 二、文本解读 1文章基本结构及理解填空: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 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 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第 1 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 23 段:区别 和 两个词语,指出 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第 46 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 ;二是 。第 7 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2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

5、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 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3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 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 “木叶” 、 “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4第 4、5、6 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 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基础达标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6、 ) A袅袅(nio) 得鱼忘筌(shun) 疏朗(sh) 翩翩起舞(pin) B皎皎(jio) 窸窸窣窣(su) 褐绿(h) 缠绵悱恻(min) C灼灼(shu) 四处漂泊(b) 触及(ch) 空气湿润(rn) D寒砧(zhn) 冉冉升起(rn) 凄清(q) 笑声爽朗(shun) 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 ”作为标题?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 ” ,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 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 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

7、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 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 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 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

8、歌产生的影响。 B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 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木就是树 , 木叶就是树叶 ,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D “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 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 “木叶”就是“树叶” ,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 “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4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

9、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指代“木” , “木”就是“树” ,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 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 “这”指代“木” , “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 ,就想起树干,很 少想到树叶。 “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 ,应该是词语的形象 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 “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 “影子”是指词语

10、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 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 ,也就是课文所说的 “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 5下列对文章 14 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1 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 “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 了谢庄月赋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 2 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 ,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 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 ,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 C第 3 段,说明“木叶” “落木”与“树叶” “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

11、字。由 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D第 4 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6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 “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 ” “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 响和启发。 B “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 ”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C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诗中的“落

12、叶”是碧 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 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 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 头人。 ”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 黄。 “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阅读从“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到“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问答问题。 7对下列各句中

13、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B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相去无几距离不远,差别不大 C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一面 足以完全能够用来,够得上 D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相当于“那么” 8本文题目是“说木叶 ” ,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 目的何在?9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 3 点。 答:“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 “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 。 10文章说:“木叶”与“树叶”仅一字之差,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 ,其差异“就 几乎是一字千里”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悟。 (至少概括 3 点) 答: ; ; 。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草与柳在古代诗 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