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word教学参考教学设计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301571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word教学参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鲁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word教学参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鲁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word教学参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鲁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word教学参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word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必修二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word教学参考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第二节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一、城市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区位理论,西方称之为“区位论”,主要是一种生产布局的理论,其根本宗旨在于人 类 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即社会经济活动(客体)在空间中的分布、运动、关联等。 “区 位”一词来源于德语的 standort。stand 为站立场所、立脚地、站立之意,ort 为位置、点、 场所之意。我国译作“区位”。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行为场所的理论。其一心就是以“最小的 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

2、所活动,才能 取得最佳效果。区位问题是人们生活的最低要求,人类活动需要一定场所,没有场所,人 类则无法生存,区位活动应是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空间活动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讲, 人类活动应选择最佳区位,但事实上人类活动选择的不一定就在最佳区位。区位理论是为 人类寻求合理生产布局而创建的理论。它研究人文现象或人类行为的区位,侧重研究经济 区位。它不仅在地图上描绘各类经济客体的位置,还必须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探讨它 的形成条件与技术的合理性等。城市是人类生活和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的场所。城市区位论是指在建设城市、选择城址、 确定城市规模等方面要考虑各种区位因素以求在城市建设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

3、利 润”和“最佳的效果”。影响城市建设的区位因素多种多样:受地形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 在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而高原和山区城市较少。 受气候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 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纬度地区城市极少。受河流因素影响,城市多 分布在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沿河两岸和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区,而远离河流、灌溉不便的 地区城市少见。受自然资源分布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坐落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受 交通因素的影响,城市多分布在交通发达的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干线或 交通枢纽位置,而深居内陆、交通不便的城市

4、不多。受政治、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城市建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或宗教活动中心。二、城市区位分析二、城市区位分析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 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5、。 2、第一批城市 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击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 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上海市的发展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优越的区位因素:便捷的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高素质的劳动力;宽广的经济腹地; 充足的商品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用地紧张,城市建设滞后; 道路狭小,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作用解决城市化

6、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位置: 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 2 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 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 的布局形态;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三、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三、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这是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在 1939 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他是 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 (更不用说其它

7、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 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他认为这种现象已经构成了一种规律性的关 系,并把这种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 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 杰斐逊解释道,一个国家在它的城市发展早期,无论什么原因而产生的一个规模最大的城 市,都有着一种强大的自身继续发展的动力。它作为经济机会的中心而出现,把有力量的 个人或活动从国家的其它部分吸引到这里,逐渐变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在很多 情况下,就成为首都。 首位度:一国最

8、大城市与第二城市人口的比值,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 用指标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 全。(二)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 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 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 字塔。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 市数相除的商(K 值)来表示。 对照 1980 年和 1990 年我国 10

9、 万人以上城市的城市金字塔(图 ZP0450401) ,可以发现:六七十年代我国市镇建制工作一度停顿,80 年代以来恢复了正常,小城市数量增加非 常快;小城市因人口增长较快,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晋级很明显;50100 万规模级的城市向特大城市的晋升也很明显,相对来说,2050 万城市向 50100 万的递补较慢;我国最大城市上海,人口一度下降徘徊低速增长的过程已经扭转,在 80 年代上海 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接近北京,非农业人口突破了 700 万大关。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上述“头轻脚重”状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专指城市数

10、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化的一般规律。不 同规模级的城市人口数量结构虽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分析,但并不存在随规模等级而 呈“头轻脚重”的递变规律。 (三)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最早是 1913 年奥尔巴克(F.Auerbach)从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来进行分析 (参考城市地理学 ) 。认为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 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 1/3,以此类推。这样的位序-规模分布的图解点,表示在 双对数的坐标图上时,就成为一条直线。假如一个国家有很强的首位度,

11、则城市规模分布 曲线就明显偏离位序-规模法则,在强大的首位城市以下缺少中间等级的城市。世界上个别 学者对此理论进行了补充,使其不断完善。 这些理论对概括国家和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实际研究中有广乏的 用处。当你把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时,你就已经 对这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有了初步的概念。通过散点图可以对城市的规模等级作客观的 划分。然后进行 y=a+bx 形式的回归分析。回归所得的各项结果都很有用。回归的相关系 数一般很大,因为,城市的位序本来就是按规模排列的,再加上城市规模以对数尺度表示 时,人口规模量级被大大缩小,因此位序与规模之间有一种天然

12、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 的大小不能说明城市规模分属什么类型。a 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b 值是回 归线的斜率。|b|值接近 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b|值大于 1,说明规模分布 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b|值小于 1,说明城市人 口比较分散,分布在各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当进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 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行多年对比时,|b|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b|变小,则 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各城市在回

13、归线上的位置,即城市规模的实际值与理论 值之间的正负离差,对判断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把城市职能 的特点和规模分布结合起来,则可以较好地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特点。四、解读中心地理论四、解读中心地理论(一) 、中心地理论六边形服务网格 每一个中心地都有一个服务范围,但相邻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怎样?我们 可 用六边形服务网格来解释:我们假设在一理想化的均质平原上,各种因素都相同, 以距离最近为原则,将相同等级的中心地进行“分割”,以几何的方法,分到最后为止, 可看出: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围绕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分布的趋势,中心地位于六边 形服务范围的正中间。以距离最

14、近为原则,每个六边形内的居民寻求消费时,一般选择 位于这个六边形内的中心地,而不是其他中心地。 多个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 上的分布构成蜂窝状网格,由多个正六边形组成。 在一个市场区域中,各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形态均呈现为六边形,但因各级中心地的门 槛人口和服务范围不同,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较 远,六边形面积大,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较近,六边形面积小, 数目多。不管级别的高低,同一级别的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就整个地区而言,中 心地及其服务范围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 是数量巨大的最低级中心地。 (二)

15、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正六边形服务范围只是一种假想的模式,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实际上,由于 多种原因,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只是或多或少类似于六边形形态。 此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中心地理论成功地运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 点的布局。 北京是一座历史古城,北京城商业网点的长期发展变化就体现了中心地的思想。其 中同级商业网点的布局,其服务范围大致呈现为正六边形。指导学生认真读图 29,分 析北京城的旧城内与建国后新建的商业中心布局,说明其满足了中心地理论要求的商业 中心布局是合理的。 荷兰人在围海造田得来的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也成功地应用了中心地理论,但它 并没有完全按六边形嵌套的模式来布置,只是接近于六边形。指导学生认真读图 210,和北京城的商业网点布局相比较,让学生了解荷兰圩田上设置居民点的情况:政 府在圩田上规划的是一个居民点体系,由三个级别组成,级别越高的居民点个数越少, 不同级别居民点人口规模不同,需求也不相同,居民点可提供的服务功能也就不同;在 安排各级居民点的空间位置时同级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当,高级别的居民点则布置 在较低级别居民点的中间。 总之,中心地理论的正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是有其特定条件的,在实际中运用时 应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圩田上的居民点的规划就只是应用了中心地理论的思 想和规律并没完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