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八下《我的第一本书》word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297773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语文八下《我的第一本书》word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鲁教版语文八下《我的第一本书》word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鲁教版语文八下《我的第一本书》word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鲁教版语文八下《我的第一本书》word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鲁教版语文八下《我的第一本书》word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语文八下《我的第一本书》word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语文八下《我的第一本书》word教案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我的第一本我的第一本书书 教学教学实录实录( 执教/刘宏业 评点/ 余映潮)一、巧妙导入一、巧妙导入师:对于诗人牛汉,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习过他的(生齐说)华南虎,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一篇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生齐说)。牛汉先生在课文第 1 节中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生齐读)(投影)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从这句话入手,一起走进课文。二、感知故事二、感知故事师:下面,我们进

2、行第一个阅读活动。(投影)活动一: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师: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交流,哪位同学先说?生 1:第一件事是写作者小时候看他父亲的书。师:这是文章第 2 节写到的事情。继续。生 2:第二件事是他的父亲发现他把书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没有钱买书的朋友。生 3:第三件事是他的父亲让他把那半截书从乔元贞那里要回来,然后装订成两本完好的书。师:能否简洁些?生 3:父亲替我补书。师:好!很简洁。还有补充吗?生 4:第四件事是他们小时候上书房时候的一些事情。“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引得大家哄堂

3、大笑。师:是啊,这么有趣的事怎么能忘记呢?但是你的回答还欠简洁。请概括一下。生 5:大狗小狗陪“我”读书。生 6:“我”教大狗小狗背书。师:谢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他们的回答基本概括了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老师将这些故事再精炼一下,请看大屏幕:(投影)“父亲”:问书考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我”: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背书师: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父亲和“我”身上。这样的概括既简洁又紧扣一条主线,即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三、品味情感三、品味情感师: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读出了父子亲情,同学友情,还有“我”读书时的乐趣。那么,在这些情感中,作者着力最多,最想突出的情感是什么呢?请看:(投影)它酷似德国卜劳恩

4、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师:“酷似”是什么意思?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生 1:很像,极像。师:很好!“酷”有“很、极”的意思。如天气“酷寒”。师:谁知道卜劳恩的父与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生 2: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秃头的大胡子爸爸慈祥、宽容、善良,留着刺猬头的儿子淘气、调皮、聪明、可爱。父与子中的漫画尽管没有一个字,却很容易读懂,常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师:你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卜劳恩的父与子描绘的就是父亲卜劳恩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生活点滴,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亲情。师:那么,文章中哪些故事也体现了父子情深?

5、生 3:文章第 3 节和第 4 节。生 4:文章第 8 节。生 5:文章第 5 节,父亲考查“我”背书的情形也能体现。师:好,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一起品读第 3、4、5、8 节,进行第二个阅读活动。(投影)阅读文章第 3、4、5、8 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亲哪些方面让人感动。(学生品读圈画,师适时巡视。)师:可以交流了吧,哪一位先来?生 6:第 3 节开头第一句说“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这句话呼应第二节最后一句“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父亲很少回家,但一回家就关心“我”的成绩,让人很感动。师:父亲对“我”的关爱很感人。接着说。生 7:我也说第

6、 3 节。父亲的动作和神态留给我很深印象。师:请联系具体语句品味一下。生 7:当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时,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并“欣慰地夸奖”,让人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师:那下面写父亲“板起了面孔”又怎么理解呢?生 8:“板起面孔”说明父亲变得严肃,露出生气神色。但这是得知“我”学习名次有“水分”后的变化。这同样说明父亲对“我”学业的关心。师:分析得好!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遍,注意读出父亲的心情变化。(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3 节。)生 9:我从第 4 节中“父亲深深地叹着气”中读出了父亲的善良,对乔元贞处境的同情。师:对这一句的品味还有补充吗?生 10:我从这一句中还读出了父亲对“我”的

7、理解、宽容。师:何以见得?生 10:因为父亲对“我”的做法已经默许,不再追究。从下文父亲替“我”补书可以看出。师:父亲的理解、尊重、宽容让我们敬佩、感动。接着来。生 11:第 3、4 节中父亲的温厚也让我感动。第 3 节最后,写父亲面对我“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时,要是其他父亲,也许巴掌就挥过来了,但是“我”的父亲却是“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师:请揣摩一下此时父亲的心理。生 12:对“我”“不堪入目”课本的不理解。生 13:对“我”“不务正业”做法的忧虑。生 14: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父亲为什么要“愁苦”地

8、望着“我”呢?生 15:也许愁的是家的条件太差了吧。生 16: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知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做法的忧愁。师:你的分析能联系语境,读出人物的心理。师:这一节中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 4 节,体会父亲和“我”的心理、语气。然后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 4 节。一位读父亲的语言,一位读“我”的语言,还有一位读旁白。哪位愿意自告奋勇?(很快有三位同学举手,老师及时分工,同时提出要求:三位同学朗读时

9、,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点评。)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生 17:父亲的第一问应该读出“生气”的口吻,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师:他说要读出生气的语气,同意吗?生 18:不同意。因为这一问前面的语境是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应该是声音低沉些。师:好!请你朗读这一句,体会一下。(生动情地读。)师:那么,读第 3、4 节,父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生 19:对“我”学习的无比关心,对“我”的疼爱。生 20: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生笑。)生 21: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

10、了一横,父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人感动。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 8 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一起先把第 8 节读一遍。(生齐读第 8 节。)师:请联系这一节中相关语句,说说父亲的感人之处。生 22: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让人感动。师:补书条件之艰苦。继续。生 23: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让人感动。师: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地想把补好的书交给“我”和元贞。生 24:我读“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这一句,感动于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显得无

11、比庄重,真让人感动。师:说得真好!如果说第 4 节是父亲“语言”上的理解,那么第 8 节则是父亲“行动”上的支持。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提醒一点,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本”或“书”前的修饰语,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生 25:感觉作者在突出“课本”前后的对比。师:这样做想表达什么情感?生 26:应该是反复手法吧。好像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补书的感激之情。师:读出其中的味道了。我想还有一种崇敬之情,对父亲的伟大之举充满崇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 8 节。(生动情地朗读。)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和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儿子裁书的做

12、法由默许到支持。如此父亲,作者怎能忘怀?!四、深入研读四、深入研读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阅读活动:(投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进行交流。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生 1:乔元贞家生活贫困,无力供他读书,最后只好一辈子在村子里谋生,读来让人心酸。生 2:文章第 7 节写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他读书一事

13、让人很难笑起来。(生读)“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生 3:阅读第 13 节,我感觉三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但后来命运却迥然不同。特别是乔元贞本来和“我”一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父亲都夸“元贞比你有出息”,最后却穷困潦倒一生,这样的结局让人心酸。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这怎能让作者笑得起来?那么,导致元贞失学的原因是什么?生 4:我感觉元贞失学与家长有关。第 6 节写乔元贞的父亲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但他却不像“我”的父亲那样关心“我”的学习,对元贞的失学负有责任。生 5: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回答。因为第 6 节在介绍乔元贞父亲时

14、,特别写道:“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这一外貌描写好像突出乔海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已无力帮助儿子读书,更何况他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师:你分析得很深刻!个人的不幸是时代苦难的结果。生 6:第 10 节介绍老师“弄不成”得名的由来,可看出当时学习条件的落后,而且作为学生的“我”面对自己的新书,竟然要拦腰裁断,这样的描写,让人很难笑起来。生 7:受刚才同学的提醒,我感觉写父亲连夜在“昏黄的油灯下”补书,也可看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师:是啊,就是令人忍俊不禁的第 12 节,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心酸和难过。师:总结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

15、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师: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应该是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人间温情。五、探求主旨五、探求主旨师:记得有人这样说:“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那么,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呢?生(齐说):人不能忘本!师:说得好!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生齐读最后一节。)生 1:这一句运用双关,“本”不仅指“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也指“我”接受的人生第一课。“人不能忘本”,指不能忘掉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

16、东西。师:你的语言很精练。你能说说“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是什么吗?生 1:我不太清楚。师:谁来帮助他?生 2:根据刚才的分析,我感觉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师:如果人忘记苦难会怎样呢?生 2:就会停滞不前,就会不珍惜拥有。师:你很聪明,说得好。接着说。生 3:作者也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童年故乡的一切,尤其是那苦难条件下的人间温情。师:对作者来说,这些温情中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一种情感?请联系“人不能忘本”的前一句话谈谈。生 4:“枉”有“白白地”的意思。从“枉读”和“枉写”两个词,可看出“我”对父亲的崇敬。师:何以见得?生 4:因为从文章看,引导“我”走上读书和写诗道路的正是父亲,“我”的人生道路与父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因此不管到何时,都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