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八下《敬业与乐业》word预习导学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297754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语文八下《敬业与乐业》word预习导学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鲁教版语文八下《敬业与乐业》word预习导学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鲁教版语文八下《敬业与乐业》word预习导学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鲁教版语文八下《敬业与乐业》word预习导学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鲁教版语文八下《敬业与乐业》word预习导学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教版语文八下《敬业与乐业》word预习导学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语文八下《敬业与乐业》word预习导学案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66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型:新授 备课:崔玉新备课:崔玉新 审核:八年级教研组审核:八年级教研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 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导读导读 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

2、业精 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都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 深刻的见解。听听他的宏论,可以激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作者作者 梁启超(19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乐新会人。中国 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和文学家。中国 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他早年受康有为影响而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 合称“康梁”。参加了 1898 年的“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回国后 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党政。1920 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担 任 教授, 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 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

3、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 148 卷,1000 余万字,为 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注音并解释加粗字。注音并解释加粗字。 (1)心无旁骛骛( )_(2)痀偻丈人承蜩蜩( )_ (3)强聒聒不舍( )_(4)知之者不如好好之者( )_ 词语词语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对很融洽。 2、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断:截取。章:篇章。4、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5、言不及义:说不上正经事上。 6、亵渎:轻慢,不敬。7、强聒不舍:唠叨没完没了。 结构结构 (一)跳读课文理结构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

4、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 主体部分别论述了 和 的重要。末段总结全文,简言之,敬业就是 “ ”, 乐业就是“ ”,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可见全 文的总体结构是 式。通过几个词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体部分采用了 结构,这几个词语分别是 、 、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二)、研读课文知写法 课文是怎样论述敬业的?试找出表明论述层次的语句,并说出主要的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导入导入: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 1922 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演 讲。读过课文的同学想必一定能感受到大师的博学、

5、幽默与平易吧,同时也一 定会为他的演讲所折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语言通俗严密。让我 们一起走近大师,与大师对话吧。 理文脉理文脉 本文紧扣中心 “敬业乐业”展开论述。开始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论点,接着 论述有业之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敬业和乐业两方面逐一论述,最后 收束全文,得出结论。全文脉胳清晰,极富有层次感。 探意旨探意旨 本文观点非常鲜明,在对待事业的问题倡导敬业和乐业,但细究起来,本 文旨趣非常丰富,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可以发现。 1、弘扬传统精神,倡导东方文明。作者观点的阐述和论证,直接援引文化 典籍和文化名人作例证。 2、在传统中溶进现代意识,民本思想比较突出。作者提出“

6、凡职业没有不 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是对中国传统等级色彩的文化的否 定。 3、将事业与人生有机联系起来,由对事业的态度反映人生的态度,由对事 业幸福感来实现人生的幸福。正如作者提到的“责任心”与“趣味”有机结合 起来,这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这篇讲演是梁启超丰富的人生历练和丰厚文化学养的结晶,是深刻的人生 反思和宏大的文化视野的结晶,是指导我们立身处世的珍贵的箴言。 议问题议问题 1、作者提出“业”的含义是不是局限于人们常说的“职业”? 2、作者在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如何看待这种 说法?3、作者在文中提到“合理生活”应如何理解?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 (一)(

7、一)蚕食桑吐者丝,蜂采花酿者蜜,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三者 的共同点是善于创造。这里面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善于读书,既要善于 吸取精华,又要勇于创新。 “春蚕到死丝方尽。”吃桑而吐丝正是春蚕的可贵之处。蜜蜂终生酿蜜 忙,整日累月不辞辛劳地采花酿蜜,则是蜜蜂的可爱之处。倘若失掉了“吐丝”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和“酿蜜”这一基本点,春蚕和蜜蜂的形象就会黯然失色,不值一谈;如同吃 饭一样,读书也有个“会吃”“不会吃”“吃好”“吃坏”的问题,不可等闲 视之,掉以轻心。 汉代著名文学家、学者刘向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

8、医愚。” 善于读书,巧运心思,把书读活,才能不为书奴仆,才能真正领略“斗亩方塘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胜景,做到“汤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其精既 在我,化为血与肉”。否则,充其量只能变成一个书橱,更有甚者会害己害人 害革命。在我党历史上,王明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员。他不顾中国国情,一味 教条地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机械地照抄照搬十月革命的经验,他在担任党 的主要领导期间,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大搞盲动主义、冒险主义。 结果,使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他自己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 人民的清算,最终叛国投敌,成为历史罪人。 在读书方面,毛泽东堪称我们的楷模。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反对“

9、读死书” ,提倡创新。他读马列的书,不是照抄照搬,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与中国 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人民驱虎豹、惩腐恶、 追穷寇、缚苍龙,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他学习前人诗词不落窠臼,大胆创 新。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名句。可见,读书只有善于创造,才能将 获得的精华化为己有,真正像蚕那样吐出鲜亮的丝,像蜜蜂那样酿出甘醇的蜜。善于读书,既吸收又创造,才能增智慧,长才干,获得成功。 1、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泥沙淘汰,所取惟珠玉,其精既在我, 化为血与肉”的理解。 2、文章第段举王明事

10、例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第段是从哪些方面写毛泽东同志善于读书的?试加以分析。 4、请你为第段从正面或从反面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进一步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 (二)最苦与最乐(二)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 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 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 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 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 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 ,要逃躲也

11、没法逃躲啊!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 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 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 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 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 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 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 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

12、己对于自己加 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 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 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 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 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 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 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

13、知 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 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 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 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 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躲避?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 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 要躲,倒是自投苦海,

14、就永远不能解除了。 1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 字以内) _ _ 2请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老 、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3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一致的 一句。 _ _ 4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 责任有什么不同?(分别用 10 个字以内回答)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1)“卸却”责任指_。 (2)“解除”责任指_ _。 5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 。 _ _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