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学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296238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沈阳学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辽宁沈阳学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辽宁沈阳学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辽宁沈阳学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辽宁沈阳学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沈阳学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沈阳学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学设计 郑剑非 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2、了解并能够用自己话阐述柳宗元的文学主张。3、体会本文行文曲折,文气波澜起伏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的方法品味文章2、运用比较的方法研读作品3、运用评点批注的方法理解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从文章体会到直面现实,坚持自己的见解的文学精神并能作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2、了解并能够用自己话阐述柳宗元的文学主张。3、运用比较的方法研读作品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行文曲折,文气波澜

2、起伏的特征。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媒体投影仪预习作业通读全文,整理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现象,并标注疑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设疑导入:我们曾经学过韩愈的师说 ,是否还记得文中所表现的当时社会的从师风尚是怎样的?“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韩愈这篇文章是写给一位向他求学的士子李蟠的, “嘉其能行古道”写下了这篇名作。可 是韩愈写下这篇文章后社会上是否就从师之风盛行了呢?当时一位名为韦中立的士子也曾经有人希望能向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拜师,柳宗元为此 事特意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这封信也成为了古文运动中的名篇。从这封信中我们会看到 当时韩愈真实的境遇,柳宗元是否也会大力

3、称赞那位好学的学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2、背景回顾柳宗元,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 773 年)出生于京城长安。柳氏是河东郡的望族。但据考证,柳宗元终生没有去过河东。唐宪宗反对改革,继位后(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即黜贬了改革派官员。柳宗元被贬永州, 职务是“司马员外置同正员”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事权的闲官。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今永州有“柳子庙” ,约始建于北宋,初称“柳子厚祠堂” ,至清代重修时,始有“柳子 庙”之称。永州被贬 10 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

4、他广泛研究古今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 封建论 、 非国语 、 天对 、 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本文即写于此时。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快速阅读 1-6 节,整体把握内容。2、理解内容,思考讨论(1)思考:柳宗元对韦中立求师的态度怎样?为什么?要求:用原文回答,并尽可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参考答案:态度: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原因: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或: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 敢衔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騒吾心。仆才不足概括:世不事师;谪居多病;才学不足。(2)思考:柳宗元如

5、何解决相师的问题?参考答案:“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 ,取师之实而 去师之名。三、再读课文,深入赏析1、学生分组互译,并整理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语法现象。(1)重要词语:欲相师: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仆道不笃:笃,深厚。虽尝好言论,为文章:为,写作。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意,料想。仆自卜固无取:固:本来确实,副词。为众人师且不敢:众人,普通的人,一般的人。且:尚且,还,连词。如是者数矣:数,屡次,多次。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累日,连日。至无雪乃已:乃,才,副词。已,止,停止。顾吠者犬耳:顾,但,只是。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以,因,介词,后省宾语。其为不

6、敢也决矣:其,指代说话人自己。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既,已经,副词。以,把(它们),介词,宾语省。非以耀明于子:以,用来,介词。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固,当然。悉,全部。直见爱甚故然耳:直,只不过,副词。见,助词,这里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2)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甚不自是也:是,对,正确,意动用法,认为正确。特殊句式:幸见取:被动句式, “幸运的被(您)取法”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被动句式, “不仅我会被辱骂” 。非以耀明于子:省略句, “以”后省略代词“之” 。而谁敢炫怪于群目:状语后置,在

7、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2、运用评点法阅读文章,作出批注。引导学生注意标注点评文章主旨、情感的关键处,值得欣赏的文学特征处以及疑难处。3、学生交流评点体会,质疑问难。4、引导思考:(1)柳宗元自己说“不敢”为人师,他真的是不敢吗?(2)关于师道的阐述柳文与韩文有何异同?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参考答案:(1)柳宗元所言“不敢”一方面实际是讽刺当时俗众以从师为怪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 也是悲观激愤之语,是在政治生涯中得到的感受,认识出人心可畏,流言可怖,惧怕群 怪聚骂 、 召闹取怒 ,而陷自己于更困苦的境地,表明自己忧谗畏讥的心态。所以说“不 敢” 。教师补充介绍背景: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是

8、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非常荒僻,人烟稀少。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 67 岁的老母和其他亲友。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 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被 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 ,而且好几年后, 也还骂声不绝。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 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

9、确表示: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2)同:都批判了“不事师”且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行文上也都有论述严谨,说理透 彻的特征。异:内容上韩文侧重论述从师的必要性,而柳文侧重讽刺批判“不事师”的社会风气。风格上上韩文文字朴实,气势沉雄;而柳文冷峭尖刻,锋芒毕露。五、三读课文,诵读体味1、选择你认为最能够表现柳宗元心境的段落,体会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并朗诵课文。注意 语调、节奏的变化。2、学生朗诵,教师指导。六、布置作业:整理 1-6 节中的重要语言现象。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测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欲相师

10、:仆道不笃:仆自卜固无取:为众人师且不敢: 至无雪乃已:顾吠者犬耳: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其为不敢也决矣:非以耀明于子: 直见爱甚故然耳:幸见取: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阅读第 7 节,整体把握内容。2、思考讨论(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几个方面阐述?找出原文并概括。参考答案:写作目的:文者以明道。写作技巧:(1)所以羽翼夫道。包括态度和创作技巧两个方面。在写作态度和方法上, 主张严肃认真,注重写作技巧;重视学习历史遗产。态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 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技巧:

11、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 之欲其重。这里提出四种写作应避免的态度,来防止文章可能会发生的四大弊端以及六种写作技巧。(2)此吾所以取道之原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主要是要借鉴前人的思想与创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作经验。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 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 , 苟以畅其支,参之庄 , 老以肆其端,参之 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騒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3、整理重要语言现象重要词语:文者

12、以明道:以,用来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务,追求。以,介词,把。皆自谓近道:谓,以为。廉之欲其节:廉,精简,即要严格创意造词,删削繁冗。节:节制,引申为精练, 简洁。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所以,用来的方法。夫,那,代词。本之书以求其质:本,根据,以为本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厉,磨,磨炼,此处有“加强”的意思。参之庄 、 老以肆其端:肆,放开,放纵。端,端绪,头绪,此指文思。参之离骚以致其幽:致,达到,求得。有取乎?抑无取乎:抑,还是,表示选择的连词。苟亟来以广是道:“亟” ,副词,表动作行为多次重复,是“屡次” 、 “经常”等意思。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吾子好道而可吾文:可,意动用法,认为可

13、以,认为还不错。参之孟 、 荀以畅其支:畅,使动用法,使舒畅。参之庄 、 老以肆其端:肆,放开,放纵,使动用法。三、诵读体味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适当标注语调、停顿与重音。2、教师范读。3、学生朗诵,教师指导。四、深入品读1、思考:全文两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第 6 节说明自己虽不愿象韩愈那样“抗颜而为人师” ,但愿意相互交往学习,毫无保留地 传授自己的经验,帮助韦中立。他希望韦中立不必讲求为师之虚名,而当重视实质,于是 引出下文对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写作经验的总结。这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开启下文。2、思考:有人评价这篇文章说“文气波澜起伏,行文曲折多变” ,你是否认同,请举例 谈谈你的理

14、解。参考答案: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在论述时人不重师道的弊端时辛辣幽默,在答复韦中 立时则婉转平易,表现出长者之风,而阐述文学主张之处则洋洋洒洒,文气酣畅。在具体段落中也表现出波澜起伏的特征,如“蜀犬吠日”一节,先认为言过其实,欲擒 故纵;又以自己所见作类比,始信前所闻者。由过言”而“始信” ,文气婉转而自然,而又 波澜起伏。先扬后抑,为下文蓄足气势。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3、质疑讨论学生就本文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研讨。参考问题:(1)如何评价柳宗元的文学主张?(2)如何理解文以载道?(3)写作与作者的品德修养究竟有何关系?

15、五、延伸阅读:阅读韩愈的答刘正夫书中的段落,比较其中所体现的文学主张与柳宗元是否相同?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曰: “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 “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 也。 (韩愈答刘正夫书 )学生讨论。参考答案:不完全相同,两篇文章都提出了借鉴古人的主张,但柳宗元以古人创作为 “取道之原” 、 “旁推交通”两方面的借鉴,即思想和技巧两个方面,而在表达方面则注重 “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 ,内容要深奥含蓄,表达要明朗不晦涩;而韩愈则侧重于“师 其意,不师其辞” ,并且强调文章以内容为第一要义, “难易”即言辞的平易与深奥并不是 重要标准。(参考译文:只要有人来问及为文之道,我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人提问:“做 文章应该效法什么呢?”我必然要郑重地回答:“应该效法三代圣贤,以他们为师。 ”有人 问:“三代圣贤写的书很多,流传下来有不少种类,各种文辞特点都不同,应该如何效法 呢?”我同样要郑重地指出:“是效法圣贤的道德学问,不是效法他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