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288760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PPT 页数:169 大小:9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1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六 章 萜类与挥发油第 一 节 概述 萜类(terpenes)也称萜类似物。萜 类一词原来是指松节油和许多挥发油中含有的 一些不饱和烃类和烃类似物而言,这些不饱和 化合物具有(C10H16)n通式,互为异构体,可是 今天所指的萜类己远远超过它的原意,它包括 自然界许多具有(C5H8) n通式,以及含氧和饱 和程度不等的衍生物。 这类植物成份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中 草药中存在的某些色素、挥发油、树脂、橡胶 、苦味素及胡萝卜等成份大多属于萜类一、萜类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 烃类化合物,其分子中具有异戊二烯的基 本单位,一般有(C5H8)n 通式,也就是 说,分子式符合(C5

2、H8)n的化合物均称 为萜类化合物,具有(C5H8)2的为单萜, n=3的为倍半萜,n=4的为二萜。(二)分类 一般是根据碳架和碳原子数来分类 ; 按碳架分: 直链; 环状;单环、双环、三环、四环 、五环 按碳原子数分;半萜、单萜、倍半萜 、二萜。见下表: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碳原子数 名称 通式 存在5 半萜 n=1 植物叶10 单萜 n=2 挥发油15 倍半萜 n=3 挥发油20 二萜 n=4 树脂、苦味质、植 物醇25 二倍半萜 n=5 海棉,植物病菌,昆 虫代谢产物30 三萜 n=6 皂甙、树脂、植物 乳液40 四萜 n=8 植物胡萝卜素类-7.5103-3105 多萜 (C5H8)n

3、 橡胶、硬橡胶二、萜类化合物的异戊二烯定 则和生源(一)实验异戊二烯定则:早 1887年Wallach就提出了“异戊二烯 定则“认为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 首尾连接而成的聚合物,通式为( C5H8)n及其饱和度不等到的衍生物。 认为其前体是异戊二烯。形成过程如下:罗勒烯以上是最早提出的异戊二烯法则,也 称古典异戊二煅法则。它说明萜类植物成份的 碳架是由异戊二烯按头尾顺序相互聚合而成的 化合物,其前体认为是异戊二烯。(二)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 随着萜类化合物的研究发展,发现许 多萜类化合物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并且 在植物代谢中也很难找到异戊二烯单元的存在, 因此,把异戊二烯聚合而成或者把萜类

4、化合物的 碳架结构划分为若干个异戊二烯单的方法,只能 作为萜类化合物结构和分类的一种认识方法,不 能代表其生源途径。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萜类化合物的 真正前体是甲戊二羟酸,其生源途径是甲戊二羟 酸(MVA)转化为焦磷酸异戊烯酯(IPP),再衍 生为各类天然萜类化合物,生源途径如下:IPP DMAPPIPP和DMAPP(焦磷酸、-二甲基烯 丙酯,3-焦磷酸异戊烯酯)再经酶作用,生成 各类化合物。由上述过程看,萜类化合物是由MVA转 化而来。MVA第 二 节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 主 要代表物一、单萜(一)单萜的概述( monoterpenoids)单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 中,它和倍半萜是构

5、成挥发油的主要成份 ,能随水蒸汽一起蒸馏出来,但有些单萜 在植物体内以配糖体形式存在,则不具与 水蒸汽蒸馏的性质。特点 1、相当于2分子异戊二烯,通式为 C10H16。 2、沸点较低,140-180,挥发油 中沸点较低部分的主要成份。 3、含氧衍生物沸点则较高,一般 在200-230之间,多具香气和生理活 性,多为医药、食品、化妆品工业的主 要原料。4、一般情况下,环状单萜一般环数 与双键数成反比,全单键单萜一般 应有三个环。即:环数 1 2 3双键数 2 1 0碳环大多数为六元环,也有3-7 元环,单环、双环较常见,三环的极少见 。 5、多具有官能团,醛、酮、内酯等 。 6、几乎所有单萜类都

6、符合异戊二烯 定则。 (二)链状单萜:链状单萜的结构类型不多,常见的有月桂 烷型,薰衣草烷型和艾蒿烷型三种。月桂烯 罗勒烯 香叶醇 橙花醇 青蒿酮结构特点:1、分子中无环。2、多数结构可看成是由异戊二烯首 尾连接而成,符合异戊二烯定则。其中,月桂烯和罗勒烯是两个典型 的键状单萜。不但符合异戊二烯法则,而且 可看成是由两分子异戊二烯首尾连接而成。 且具有链状不饱和烃的通性。分子中三个双 键处于共轭状态。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三)单环单萜:主要有三种 类型;薄荷烷型、甲基环己烯 型和卓酚酮型。1、薄荷烷型:特点:分子中多数含有一个六元环,环上有 异丙基和甲基取代。同样,绝大多数符合异戊二烯法则

7、。-松油烯 -松油烯 -松油烯 -萜 品醇3-薄荷烯 薄荷醇 薄 荷酮2、甲基环己烯型:主要有:-紫萝蓝酮 -紫萝蓝酮存在于散沫花挥发油中,-体 可作香料,-体可作VA的原料。藏红花醛(西红花醛 )系西红花甙的水解产物 。(四)卓酚酮类卓酚酮 崖柏素 扁柏 素是一种变形单萜(环庚三烯 ),其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特点:(1) 具有芳香性(荷克尔规则 )。 (2) 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 。 (3) 有酚的通性,有酸性,其 酸性大于酚,小于羧酸。(4)具有 结构,可与金属形成络 合物而显色,遇Fe+显红色,遇Ca+显绿色 , 可用于鉴别。 (5)不稳定,加热易重排成苯甲酸。 (6)其酚-OH易

8、甲化,但不易酰化。 (7)其羰基性质类似于羧基中的羰基 ,不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 (8)IR中,-OH(3100-3200cm-1), C=O(1600-1650cm-1)4、其它:按油精,驱蛔素等 。按油精 驱蛔素(五)双环单萜 双环单萜从结构上看,可 认为是由单环单萜薄荷烷型中异丙 基与环上不同位置环合而成的产物 。如下式:连接部 位 蒈烷型(蒈):由一个三 元环与一个六元环共用两个邻 位碳原子。蒎烷型(蒎):由一个四 元 环和一个六元环共用两个间 位碳原子。 茨烷型(茨):由一个五 元环和一个六元环共用两个对 位碳原子。 守烷型(守):由一个三 元环和一个六元环共用两个间 位碳原子。1、

9、蒈烷型3-蒈烯 长松针酮2、蒎烷型 含甙键,遇酸水解 同时含酯键,缩醛结构,遇碱水 解 有苦味,有镇静、抗炎等活性-蒎烯 -蒎烯 -蒎烯3、茨烷型龙脑(冰 片) 白色结晶 , 有胡椒和薄荷味 能升华(比樟脑 慢), 可被氧化,成二 酸, 最后成三甲基 丁二酸。樟脑 有羰基,有类似脂肪 族羰基性质,可以成腙 。 白色粉末或透明块状 有芳香气,闻时初辛 后凉,4、守烷型侧柏酮 冬青 油烯此外,还有异莰烷型如樟烯(莰烯), 封烷型如小茴香酮。茨烯 小茴香酮(六)三环单萜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一)环烯醚萜类的概述环烯醚萜类是指植物界中由臭蚁二 醛转变而来的衍生物,有环烯醚萜,裂环环 烯醚萜及它们的衍生

10、物。在植物中,这类成份是由活性焦磷 酸香叶酯(GPP)衍生而成,环烯醚萜为半 缩醛结构,不稳定,主要以甙类形式存在, 由7、8位处开环,又衍生出裂环环烯醚萜。 见下式:2、特点:(1)碳原子数为10。 (2)同时含不饱和醚和缩醛结构 ,与烯醚相似,不稳定 。 (3)含有环,一般含二个环或一 个环。(二)环烯醚萜的理化性质 :(1) 多数为白色结晶,味很苦。 (2) 极不稳定,易被水解,产生的甙元具有 半缩醛结构,易发生分解、聚合,所以一般难得 到甙元。 (3) 甙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难溶于低 极性有机溶剂。 (4)甙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或氨基酸都 能发生变化,如: 甙元:遇氨基酸,加热变

11、蓝色,因此与皮肤 接触可能性使皮肤染上蓝色。与稀酸加热,则水 解、聚合,产生棕黑色树脂状沉淀。还可酶解, 产生深蓝色。(5)与冰醋酸中加少量Cu+,显蓝色,如中 药玄参、地黄等制过后变黑,就是这类成份起 的作用。(6)与shear试剂(浓盐酸:苯胺1:15) 反应,产生黄色,继变棕色,最后变为深绿色。 (7)含有双键,可在甲醇中与溴加成,同 时甲基化。(8)裂环环烯醚萜在氨作用 下,可转变为生物碱,如:樟芽菜甙 龙胆苦甙 龙胆苦甙(三)结构类型及的重要代 表物 1、环烯醚萜甙主要存在于栀子、鸡矢藤、马钱子、 金银花等中药中,如:栀子甙 都角子甙 鸡矢 藤甙2、 4-去甲基环烯醚萜甙属于环烯醚萜

12、的降解甙,含9个碳。主 要分布在地黄、玄参、生地中的此类成份有降 血糖等作用。桃叶珊瑚甙 玄参甙 梓甙梓醇3、裂环环烯醚萜 该类成份多发现在龙胆科,尤其在龙胆属,樟 芽菜属更普遍,例如:龙胆苦甙等。 结构特点:羟基与COOH成酯,多有共轭双键和内 酯环。4、非甙环烯醚萜 由于稳定性关系,非甙环烯醚萜比较少,但发 展比较快,至1980年己确定结构的有40余种,至1989年 就己达130种以上。举例如下:新木天蓼醇 臭蚁二醛 荆芥内酯 龙胆内酯 三、倍半萜类(一)概述与分类倍半萜类化合物较多,在萜类化合物中,其 数目最多,分布也较广泛,如:在木兰科、芸香科、 菊科等植物中,基本上都含有倍半萜类,与

13、单萜一起 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份,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 物活性,是医药、食品、化妆品工业的主要原料。特点: 1、该类成份都具有通式C15H24,少数例外。 2、绝大多数符合异戊二烯法则。 3、在生物体中常以醇、酮、内酯等形式存在于 挥发油中。分类:倍半萜环与双键的关系 环数 双 键数开链 0 4单环 1 3双环 2 2三环 3 1四环 4 0 按其碳架可分为:元环、单环、双环、三环、四环。 按其环大小分为:五、六、七、直到十二元环。考虑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有时也 将其分类为倍半萜醇、醛、内酯等。 其基本骨架己有30余种,至1982统 计,倍半萜的结构类型有200余种,包括九千 余种化合物。

14、从生源上看,名种类型都可以看成 是以焦磷酸金合欢酯(FPP)为前体形成的, FPP则由焦磷酸香叶酯(GPP)或焦磷酸橙花 酯(NPP)与一分子焦磷酸异戊烯酯(IPP) 缩合而成。见下式:(二)无环倍半萜(链状倍半萜 )-金合欢烯 -金合欢烯 金合欢醇 橙花倍半萜醇金合欢烯有,两种异构体, 大多数植物挥发油中均含有,式。在植物界分布较广,但含量较少 ,有香气,可做香料。(三)环状倍半萜1、单环倍半萜在植物中,单环倍半萜是由焦磷酸金 合欢酯脱除焦磷酸环化而成,环化位置不同形成 不同的结构类型,其中,以没药烷和蛇麻烷型衍 生物的种类最多,分布亦较广泛。-没药烯 姜烯 律草烯 青蒿 素(-丁香烯)2、双环倍半萜双环倍半萜的结构类型很多,根据其基本碳 架形式可大体分为萘型、奥型衍生物和其它类型。萘型:按烷型 杜松烷型 拉松 烷型缬草烷型 艾里莫烷型 血苋烷 型如:-按醇 -按醇 香附酮 1-山道年-郁金香烯 蓼醛 缬草 酮其它类型:苍术螺丝醇 白檀醇 -丁香烯(沉香烷型) -檀香烷型 丁香烷 型杜松烷 印防己毒内酯 马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