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

上传人:Q** 文档编号:49282709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

2、读。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探究*探究(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

3、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

4、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八)比较赏析:请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交流后面的问题。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

5、达乡愁?这三种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两首诗有何异同?(九)想象和联想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要素,请同学模仿乡愁以实写虚,以具体表现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练习。乡愁是 (也可以写“友谊”“母爱”等。)(十)课外延伸:可以改写成散文,可以谱曲歌唱,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用 flash 制成动画。【作家作品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 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 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

6、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 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 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 年

7、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 20 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日积月累】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

8、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声 声 慢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丑 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黄鹤楼 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9、,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

10、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黑板上。(学生朗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二. 深情地朗读: 1.听读。播放乡愁的配乐朗读。教师提示: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2. 试读.学生选一段展示朗读才艺,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要读出节奏;要读出重音;要读出感情。幻灯片出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

11、,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 2。5 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

12、/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3.练读、展示。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配乐朗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三. 细腻地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

13、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幻灯片出示:(1)从整体结构上,A 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 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 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 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 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 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 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 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

14、思想感情上,I 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 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优美地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

15、。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 (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 (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