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25707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中西价值体系的比较与重构价值体系,是人类文化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是人类精神的根本焦点,它是人类可以依托、可以委身的生存意义体系,是人的精神得以慰籍、得以升华的栖息之所。当我们建立起这么一种价值信念,把最内在的精神托付给它,我们就会感到生活的意义与追求的目标,就会感到希望;当我们没有构筑起这么一种生存意义的体系,或当它崩塌时,我们就会陷入黑暗之中,孤苦零丁,无助无望,如同被抛弃、被放逐了一样。价值信念的危机是当代人类的突出问题。今天,我们之所以讲价值体系的重构问题,是因为,生活在世纪的人类,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价值意义系统的崩溃,人被抛到了一种生存无意义

2、的状态之中,人们在精神上、感情上、信仰上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诚而内在的沟通,个人失去了生存的个性与人类性,失去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的生活严肃认真的态度。人成为公式的符号,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成为欲望的奴隶,成为强权的牺牲品,成为自己为自己设下的陷阱中难以拯救的猎物。人真正到了一种无聊的、无意义的生存状态,生活缺乏激情,缺乏目标,缺乏为之献身的冲动,生活成了过一日算一日的例行公事,成了一天天无可奈何地接近死亡的最后等待。于是,我们体验到了那种切肤的痛苦,无法摆脱的无聊,甚至体验到了绝望。但同时我们又隐隐明白,恰恰是我们经由了痛苦的体验,才把幸福的

3、意义一次次提醒,恰恰是我们经由了无聊的折磨,才把富有意义的生活一次次昭示,恰恰是我们经由了灭顶的绝望,才把真正的生活的可能性再一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实际上,价值观念的危机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都面临的问题。今天,人类已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这是绝望之所在,也是希望之所在。因为人类总不能生活在无价值信念、无意义的状态之中,她必会在绝望之境奋起反抗,寻求自我拯救,寻求价值体系的重建,以重振日趋萎糜的人类精神。在价值体系构建上,存在着以下两种资源:一种是外在超越的解释,把价值本体归结为外在客体的神性或真理性,这主要表现为西方圣经宗教的价值本源说;一种是内在超越的解释,把价值本体归结为人内在主

4、体的目的性或道德性,这主要表现为东方印度哲学与中国儒学的价值本源说。而建构一种既包含内在超越又包含外在超越的价值体系,成为当今人类生存的重要课题。一、外在超越的西方价值体系所谓外在超越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生存意义的探寻上超越内在道德限制,探寻外在对象之迷,把生之意义置于外在探索的漫长路途中。这一点,成为西方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成为西方人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价值体系,既是外在的,也是超越的。近代西方价值观念,发源于希腊理性与希伯来信仰的合流。在这一合流之前,西方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一样,处于一种原始的统一状态。圣经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之前的西方原始宗教带有图腾崇拜的性质,它把整个大自然视为

5、具有神性,甚至把具体的自然物奉若神明。这样,对大自然或某些自然物的探索和利用,就会被视为冒犯或亵渎祖宗与神明。为了寻求神明保佑和祖宗保佑,必须对外在自然抱着深深的敬畏之情。图腾崇拜就是这一时期西方价值体系的特征。它一方面表现了原始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软弱无力,人与自然一体化的原始生存状态,另一方面表现了一种未经分化的原始整体理性与无所作为的原始生存态度。这种宗教世界观必然以一种物我不分、外在与内在不分的原始整体性妨碍对外在自然的探索,妨碍对内在价值的探索。但是希腊理性与希伯来信仰的合一所形成的宗教精神,引起了人类生存观念的重要改变,使人类从根本上摆脱了低层次的原始生存状态。希腊

6、理性中包含着两种精神:一种精神是人本理性,人活在世上,首先要认识自己,搞清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就是“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墓志铭就是“我已寻找过我自己” ,普塔泰戈拉也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样,希腊理性就高扬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形成了古希腊的人类观;另一种精神是科学理性,人活在世上,还要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由原子组成,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起源于火,这样,希腊理性就高扬起自然主义的旗帜,形成了古希腊的宇宙观。后来,希腊理性与希伯来信仰相遇,把人本理性、科学理性与上帝信仰整合在一起,构成了外在超越的价值体系。希伯来信仰统治下的圣经宗教与以往

7、的原始宗教相比,有一个鲜明的不同点:它用上帝的利剑割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也割断了神、人、自然的联系,为多学科的分化与分析理性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在这么一种新宗教看来,虽然自然是上帝的创造物,但自然本身不具有神性,上帝把它交给人类来看管、研究、治理,人类是上帝工作的伙伴,分享着上帝对其所造之物的统治权,共同管理世上的万物。于是,一种外在超越的、以探求对上帝的信仰和对自然的理解的价值观终于形成。这种外在超越的价值观,既摆脱了古希腊原始价值观的束缚,并同时也决定了把中国传统的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价值观抛在了后面。价值本体的外在性解释,以西方占传统统治地位的价值论为特征,崇尚外在超越,以探索宗教的终极

8、意义与自然的客观秩序为根本价值追求,真为价值之本,真最高。由于在真的规律性、必然性的自然秩序之上叠加上帝的最高价值权威,自然真理便成为由上帝从外在强加到自然中的逻辑,人要想得到上帝的谅解,死后进入天国,必须在现世吃苦,在生存中奋斗,必须认识由上帝加以规定的规律。虽然人与自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人也象自然一样不具有神性,但人又与自然的地位不同,自然不能接近上帝,走向天堂,人却能够接近上帝,走向天堂,因为人本来就同上帝在一起,生活在伊甸园中,只是人受了蛇的引诱吃了禁果,有了羞耻之心,犯下了原罪,才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注定要一生受苦赎罪,要在一生中去看管、治理、探索上帝交给他的自然。于是,人离开了伊甸

9、园的原初的内在之所,在探索上帝、探索自然的外在超越的漫漫旅途中流浪。人类所依托的价值信念,便是这么一种外在超越的宗教理性观,信仰科学观,它包含着同方向的宗教信仰的外在超越与科学理性的外在超越两个相容的方面。这种基督教的伦理价值观,在文艺复兴之后,又从正面迎接了文艺复兴与产业革命以来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创业精神与价值观念。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霍伊卡在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 )对价值本体从宗教的或认识论的角度做外在性的解释,是西方价值论的主要特征。自然主义客观主义的价值论对价值的认识的基本点,在于对价值的客观性的界定,即认为价值也是一种外在的事实,是客体的客观属性,不以我

10、们主体的主观态度为转移。自然主义客观主义的价值论对价值的客观性的论述,包括以下的根据:1.价值是我们在外在对象上帝、人或境遇本身中所发现的某种东西。价值是寓于外在世界的一种性质,它并不存在于观察它的人本身之中。不是事物的价值多种多样,而是人们对它的感知多种多样。客观外在的价值被上帝首先加以规定,即使某人没有看到价值,价值仍然存在,正如盲人没有看到颜色而颜色依旧存在一样。2.正因为价值是外在的、客观的,我们才能体验它。在感知对象时,我们并不创造对象。我们只是通过感觉获得对象的实际状况,而不论这种对象是上帝强加的,还是自然存在的。我们所做的仅仅是捕获客观存在着的价值,认识或接近上帝的外在性存在或自

11、然的外在性存在,但并不创造外在的存在,也不创造价值本身。3.因为我们经常珍视那些不能令人快乐,甚至不为人所企求的东西,如舍己救人、吃苦忍耐、道德责任等人类的普遍价值,它们同人类的原欲或许不相符合,但却是我们赎自身的原罪,接近上帝的必须生活态度。由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价值存在于我们的爱好和愿望之外。正因为外在超越的价值论强调了价值的客观性、非主体性与普遍性,因而按照这一思路,对价值可以做无主体性的客观的、科学的界定:即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利的对象的属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态度为转移。在这一价值取向的作用下,近代科学从西方以外在超越为特征的价值体系中滋生出来。 “西方价值之源的超越世界

12、,由于希腊理性与希伯来信仰的合流,在中古时期曾获得暂时的统一,但是信仰与理性的合作终究不能持久。中古时代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处于辅佐信仰的地位。文艺复兴以后,理性逐渐抬头;特别是科学革命以来,理性已压倒了信仰。西方的超越世界于是分裂了。科学解答了自然世界的奥秘,这是理性的大胜利。 ”(余英时,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参见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第页)但无论是宗教信仰为主导,还是以人类理性为主导,它们都表现为外在超越的价值取向。但这并不是说西方在价值本源问题上没有内在的解释。随着自然主义的节节胜利,似乎价值本体论已完成了从宗教向度朝科学向度的转换,价值问题只是

13、等待科学进一步说明的问题。但是,正是在自然主义奏响自己的凯旋曲中,人们发现,价值领域的荒芜、道德行为的失范、人类精神的空虚恰恰与自然主义外在性探索取得的累累硕果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人们在价值问题上不禁想起了业已丢弃的内在性。实际上,科学的每一次胜利,都表明了外在超越的科学的增长速度与外在超越的信仰的稳定信条之间的巨大反差,都对信仰与科学的价值外在性打上了一个又一个问号:第一次革命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标志。哥白尼的日心说粉碎了地心说的谬误,上帝从宇宙的主宰,变成了围绕太阳运动的一颗行星上的主宰,人从宇宙的中心,变成一颗小行星上受上帝左右的微不足道的生灵。随着科学理性的胜利,宗教神性与人本理性的地

14、位下降了。第二次革命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标志。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上帝创世说的信仰以致命的打击,本来由上帝创造的自然成了按自身逻辑进化的自然,本来由上帝创造的人,沦落到与猴子称兄道弟的位置。随着科学理性的胜利,宗教神性与人本理性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了。第三次革命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标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又对人类理性的权威提出了挑战,认为人类理性只是露出海面的小小的冰山之尖,支配它的本能与潜意识领域则是大海深处隐藏的巨大的冰山。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在宗教信仰的教堂崩塌之后,人类理性的大厦也崩塌了。当尼采借一个疯子之口喊道“上帝死了” , “所有的教堂如果不是上帝的坟墓,又是什么呢?”时,西

15、方外在超越的价值论陷入了价值无源的困境。经由了两次世界大战,以人类理性为依托的价值体系已危如累卵。德国大陆上的历史主义、新康德主义(无论是马堡学派,还是弗莱堡学派) 、存在主义,都可以看作是对外在超越的自然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看作是对价值内在性的提醒。人类已认识到,单纯依靠外在超越的力量,无论这一力量是外在超越的宗教信念,还是外在超越的科学认识,人类仍对存在的规定与价值的本源显得无知,人类仍生活在缺乏生存意义与价值信念的危险之中。这一点,由于人类生态环境的危机,人口危机,精神上与价值体系上的危机而表现得极为突出,对此,在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以及对高熵价值观进行了批判的熵:一种新

16、的世界观中都有深刻的论述。这些“悲观主义”的对世界未来的论述在人类心中引起的冲击,并没有因为西蒙最后的资源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乐观主义的安慰而平息,反而使人类对未来的忧虑与日俱增。到了当代, “上帝死后”有存在主义的流行,对传统科学的批判与反思后有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广义综合进化论的兴起,分析理性滔滔接近尾声后有整体理性的觉醒,高熵价值观支配下的高速增长观后有低熵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反思。这些新的思潮表达了当外在超越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论的价值本体论失败之后,人类通过新的方法论重建形而上学价值论与进化论的价值论的努力。外在性引起了普遍的怀疑,内在性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二、内在超越的中国传统价值体系所谓内在超越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生存意义的探寻上超越外在对象限制,潜心于内在道德意义的探寻,把生之意义置于内在求索的深刻领域中。这一点,成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