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249210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听课心得听课心得 体会评课记录体会评课记录矛和盾的集合听课体会感想昨天听了何老师讲的矛和盾的集体第二课时。这节课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说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二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何老师首先利用复述法把课文串联起来。首先提出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并提示答案的句型结构“先再然后最后” ,让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后组织答案语言。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指名两名学生回答后,答案并不理想。老师转为根据发明家发明的思路逐步提示答案,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回答中组织答案。在问题解决完之后还利用了模像直观法,展示图像说明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出坦克的思路,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并增强记忆

3、。接着,老师利用一些坦克的资料过渡。学生在欣赏坦克的资料中培养了对坦克巍然形象的认识,以此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部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部分的讲解老师偏重于情感上的理解,用红色突出“庞然大物” 、 “乱成一团” 、 “一下子”等词语重读,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坦克的发明对战争所起的作用。老师还利用一则写于1916 年关于坦克首次上战场的短文作为拓展知识给学生阅读,使学生对坦克威力的印象更加深刻。第三部分老师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老师首先通过图文的方式举例铅笔是由笔和橡皮擦的优点集合而成的,再列出两条关于集合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充

4、分理解道理后指名自由举例。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联想充分,对道理的掌握到位。这节课何老师依旧保持幽默的风格,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第一部分的讲解中,没有墨守成规地逐段讲解,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这和我在听课前的构思有很大差距,我的构思扔是比较保守地逐段分析,总结出每段的意思,最后才提出问题把发明的过程复述。老师的设计明显更胜我一筹,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原则,还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这也让我明白了,要立足教材,不要把课后习题和教学分割开来。课后习题通常是经过提炼的最贴近教学目标及要求的问题,应该把其贯穿在教学中。另外,在使学生明白道理的部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直接经验更准确地把握学习重点。当

5、然,这节课也有不足。最明显的在时间的掌控,最后余下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只能通过上网搜一些坦克的图片进行讲解,恰好网速太慢,学生的耐心被消磨,课堂纪律在最后显得有些混乱。我认为时间多的原因有二。一是在第一部分分析完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后,不应该只由老师口头复述学生做笔记,而应该指名几位学生根据分析组织串联答案,这样才能起到运用巩固的作用。另外是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上,指导朗读之余还应对重点字词加以分析,引导学生联系句子体会词语的意思。这就是我对最近听完的一节课的一点想法。矛和盾的集合听课体会感想昨天听了何老师讲的矛和盾的集体第二课时。这节课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

6、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说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二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何老师首先利用复述法把课文串联起来。首先提出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

7、并提示答案的句型结构“先再然后最后” ,让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后组织答案语言。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指名两名学生回答后,答案并不理想。老师转为根据发明家发明的思路逐步提示答案,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回答中组织答案。在问题解决完之后还利用了模像直观法,展示图像说明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出坦克的思路,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并增强记忆。接着,老师利用一些坦克的资料过渡。学生在欣赏坦克的资料中培养了对坦克巍然形象的认识,以此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部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部分的讲解老师偏重于情感上的理解,用红色突出“庞然大物” 、 “乱成一团”

8、 、 “一下子”等词语重读,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坦克的发明对战争所起的作用。老师还利用一则写于1916 年关于坦克首次上战场的短文作为拓展知识给学生阅读,使学生对坦克威力的印象更加深刻。第三部分老师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老师首先通过图文的方式举例铅笔是由笔和橡皮擦的优点集合而成的,再列出两条关于集合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充分理解道理后指名自由举例。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联想充分,对道理的掌握到位。这节课何老师依旧保持幽默的风格,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第一部分的讲解中,没有墨守成规地逐段讲解,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这和我在听课前

9、的构思有很大差距,我的构思扔是比较保守地逐段分析,总结出每段的意思,最后才提出问题把发明的过程复述。老师的设计明显更胜我一筹,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原则,还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这也让我明白了,要立足教材,不要把课后习题和教学分割开来。课后习题通常是经过提炼的最贴近教学目标及要求的问题,应该把其贯穿在教学中。另外,在使学生明白道理的部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直接经验更准确地把握学习重点。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最明显的在时间的掌控,最后余下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只能通过上网搜一些坦克的图片进行讲解,恰好网速太慢,学生的耐心被消磨,课堂纪律在最后显得有些混乱。我认为时间多的原因有二。一是在第一部分分

10、析完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后,不应该只由老师口头复述学生做笔记,而应该指名几位学生根据分析组织串联答案,这样才能起到运用巩固的作用。另外是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上,指导朗读之余还应对重点字词加以分析,引导学生联系句子体会词语的意思。这就是我对最近听完的一节课的一点想法。矛和盾的集合听课体会感想昨天听了何老师讲的矛和盾的集体第二课时。这节课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

11、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说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二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何老师首先利用复述法把课文串联起来。首先提出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并提示答案的句型结构“先再然后最后” ,让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后组织答案语言。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指名两名学生回答后,答案并不理想。老师转为根据发明家发明

12、的思路逐步提示答案,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回答中组织答案。在问题解决完之后还利用了模像直观法,展示图像说明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出坦克的思路,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并增强记忆。接着,老师利用一些坦克的资料过渡。学生在欣赏坦克的资料中培养了对坦克巍然形象的认识,以此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部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部分的讲解老师偏重于情感上的理解,用红色突出“庞然大物” 、 “乱成一团” 、 “一下子”等词语重读,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坦克的发明对战争所起的作用。老师还利用一则写于1916 年关于坦克首次上战场的短文作为拓展知识给学生阅读,使学生对坦克威力的印象更加深刻。第三部分老师联系生活

13、实际,用事实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老师首先通过图文的方式举例铅笔是由笔和橡皮擦的优点集合而成的,再列出两条关于集合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充分理解道理后指名自由举例。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联想充分,对道理的掌握到位。这节课何老师依旧保持幽默的风格,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第一部分的讲解中,没有墨守成规地逐段讲解,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这和我在听课前的构思有很大差距,我的构思扔是比较保守地逐段分析,总结出每段的意思,最后才提出问题把发明的过程复述。老师的设计明显更胜我一筹,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原则,还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这也让我明白了,要立足教材,不要把课后习题

14、和教学分割开来。课后习题通常是经过提炼的最贴近教学目标及要求的问题,应该把其贯穿在教学中。另外,在使学生明白道理的部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直接经验更准确地把握学习重点。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最明显的在时间的掌控,最后余下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只能通过上网搜一些坦克的图片进行讲解,恰好网速太慢,学生的耐心被消磨,课堂纪律在最后显得有些混乱。我认为时间多的原因有二。一是在第一部分分析完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后,不应该只由老师口头复述学生做笔记,而应该指名几位学生根据分析组织串联答案,这样才能起到运用巩固的作用。另外是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上,指导朗读之余还应对重点字词加以分析,引导学生联系句子体会词语的意思。这就是我对最近听完的一节课的一点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