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县(常山故郡)古代名山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24884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氏县(常山故郡)古代名山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元氏县(常山故郡)古代名山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氏县(常山故郡)古代名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氏县(常山故郡)古代名山(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元氏县“县境六名山”元氏“县境六名山”的说法,之所以说是名山,是因为汉朝时期,人们常常遇到大旱,就到这六座山去求雨,并且比较灵验“祷之辄应”,所以当地老百姓就向当时常山国(治所在今元氏故城)的官员去请求祭祀山神。当时元氏境内先后共有多座山被常山国官员给予拨款举行祭祀仪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之于元氏县志崇祯志,清畿辅通志和乾隆正定府志都提到:“县有六名山封龙、灵山、三公、石榴、长山、无极,东汉光和中俱有封号载在祀典,而白石山不在列。”现在有说法把“白石山、万花山划归到六名山之列”显然是错误的。万花山在县志中,从乾隆志才稍有提及,同治志中说:“万花山:相传有道士种桃杏满山,精春烂漫,故名”,与汉

2、朝时期的祭祀毫无关系。今说万花山有周穆王东征时的“避暑岩”和“吉日癸巳”石刻的古迹,为了宣传和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没有真实的考证刻意牵强附会历史事件,造成了大家认知的混乱。白石山之所以名望盖过石溜山(今胡泉西的那座山)、长山(九泉山,南佐村南王村北),是因为有汉碑白石神君碑流通而出名。但白石神君碑一直众说纷纭。隶释中指出:“汉隶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清著名的金石家杨守敬认为白石神君碑在汉碑中属于最次的,但也许正体现了汉字的转型过程。汉末时期,佛教刚刚流入中国,尚不被大众接受,当时人们仍然相信原始的山神崇拜。东汉时期的道路远不能和现在开山劈岭的

3、柏油马路相比,都是蜿蜒的乡间土路。当时的郡治在如今故城村,现北佐到胡泉的开山岭尚不通道路。从元氏东部平原到西部山区只有两条陡峭山路相通,其一从西阳村过,有陡峭的西阳村东坡和西坡,石路狭长。另一条从苏阳村东穿过,夹在两山中间。古时这两条狭路都是强盗出没的场所。旧年有此一说:“游游封龙山,后悔多半年。新鞋穿一对,旧鞋不够穿”,可见当时走一次山路即艰难成本也高昂。“县境六名山”除了封龙山不可动摇的老大地位和遥远的“三公山”外,其余四座山都离这两条通道口不远,这样大家祭祀也方便。从北道走一出故城南门,西走八九里就是石榴山,几乎没有山路,祭祀最为方便。从石榴山下再西行十里,穿过陡峭崎岖的阳村坡就到了长山(九泉山),祭祀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从南道走,除了故城南门,曲折大约 20 里到达灵山(西城角西)脚下,再向西爬过山间崎岖的高岗,西行十多里山路方能到达无极山(岳庄西)脚下。魏晋以后,佛教兴起,从此人们的祭祀对象也从山神崇拜变为佛像崇拜,政府也不再有大规模的祭山仪式。此后,寺庙几乎遍布乡村,明朝时期,元氏县已经有 70多座寺院,只在各村的村头和山顶还是保留了一部分求雨的龙王庙,山神崇拜基本已经消逝。即使是长在这些名山脚下的人们也不知道这些山就是曾经的“名山”了,而这些山也不再是“祷之辄应”的神君,而是成为老百姓躲避兵匪的山寨。仙翁寨、石溜寨、无极寨、长山寨也成了老百姓的通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