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 历史教学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234993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 历史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三)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 历史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三)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 历史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三)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 历史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三)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 历史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三)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 历史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 历史教学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二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2本节结构:本节结构:(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二)繁盛的洛阳;(二)繁盛的洛阳;(三)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北魏 孝文孝文 帝改帝改 革的革的 历史历史 作用作用3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 1、改革前北方的经济状况;、改革前北方的经济状况;1 1)经济状况;)经济状况;2 2)原因;)原因;“ “中原萧条,千里无烟中原萧条,千里无烟” ” 近百年战乱的影响。近百年战乱的影响。 4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发展;2 2、改革后北方的经济状况;、改革后北方的经济状况; 1 1)经济状况;

2、)经济状况;2 2)原因;)原因;北方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北方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 。 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推广;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推广;5二、繁盛的洛阳;二、繁盛的洛阳;1 1、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 思考思考1 1:历史上的洛阳是怎么样的:历史上的洛阳是怎么样的 ?试回顾他曾经作过哪几个王朝的?试回顾他曾经作过哪几个王朝的 都城?都城?思考思考2 2: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文: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文

3、帝做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结果?帝做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结果?6二、繁盛的洛阳;二、繁盛的洛阳;2 2、繁盛的表现;、繁盛的表现; 1 1)城市规模;)城市规模;2 2)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市场众多;商品繁多;地位突出;市场众多;商品繁多;地位突出;“ “宫厥壮丽,列树成行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7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 汉族对少数

4、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 史上的进步现象。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 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以 汉族为核心汉族为核心发生。发生。三、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北方民族大融合;8三、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北方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是中国境内民族 大迁徙、大融合时代。大迁徙、大融合时代。1 1、进程;、进程;2 2、表现;、表现;3 3、影响;、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 化的高度发展

5、奠定了基础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要地位。9【重点优化重点优化】1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1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 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出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出 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 2)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 定了基础。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

6、家、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10延伸:延伸: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 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2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 愿望。愿望。 3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 ,毅然改革。,毅然改革。11例题:例题: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以往对孝文帝改 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

7、文帝的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 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 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 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 于整个中华民族进步为标准。于整个中华民族进步为标准。 12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孝文帝改革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 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拓建化进程

8、,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拓 跋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跋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 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 家和改革家。家和改革家。13思考:学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节思考:学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节 ,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1 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2 2)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 3)先进必然

9、战胜落后。)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4 4)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14注意:注意:民族融合民族融合1 1)从经济角度讲)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民族融合就是少 数民族由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的过程 ; 2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民族融合就 是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汉化汉化的过程;的过程; 3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民族融 合就是少数民族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封建化的过程。的过程。15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1 1、三国至南北朝、三国至

10、南北朝 2 2、五代十国、五代十国 3 3、元朝、元朝“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16巩固: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巩固: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巩固: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巩固: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 是:是:A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

11、程B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7公元前公元前4 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 5世纪世纪 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 殊而重要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殊而重要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 问题:问题:1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 改革有何相似之处?改革有何相似之处?2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 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

12、举措,试就经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 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3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 响?响? 18(1)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 ;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都是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 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 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 深远。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 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 、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 (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 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