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苍翠近山无此是江南六月图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22668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远山苍翠近山无此是江南六月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远山苍翠近山无此是江南六月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远山苍翠近山无此是江南六月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远山苍翠近山无此是江南六月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远山苍翠近山无此是江南六月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远山苍翠近山无此是江南六月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山苍翠近山无此是江南六月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独坐敬亭山作者:【 唐 】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竹里馆 作者:【 唐 】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书事轻阴阁小雨作者:【 唐 】 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宿 建 德 江 作者:【 唐 】 孟 浩 然 移 舟 泊 烟 渚 , 日 暮 客 愁 新 。 野 旷 天 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人 。元代吴镇题画诗远山苍翠近山无,此是江南六月图.一片雨声知未罢,涧流百道下平湖.晋人张协(杂诗十首)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21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 年代:唐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

2、有敬亭山。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 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 、“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 静”,以“动”衬“ 静”。这种“ 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 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 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

3、月” 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 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 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 远, “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 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 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 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 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 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4、“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 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3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 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 相看两不厌”作

5、了铺垫。三、四两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 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 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 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 和 “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 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

6、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 的,表面看来,是写了 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 有情 ”,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众鸟”、“ 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 ,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 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 众鸟高飞”而去

7、。诗人笔下,不 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 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4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 情中景,景中情” 。沈德潜在唐诗

8、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2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题解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9、 王维(701 年-761 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 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 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 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 5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

10、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3书事轻阴阁小雨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 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 ,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是到外面去散心吗?不,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

11、门。这里“阁” ,同“搁”,意谓停止。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看着,看着,诗人竟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好象要从地上蹦跳起来,象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青苔本是静景,它怎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呢?要知道,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

12、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诗人捕捉住触发灵感的诗意,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6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4,宿 建 德 江 【 唐 】 孟 浩 然 移 舟 泊 烟 渚 , 日 暮 客 愁 新 。 野 旷 天 低 树 ,

13、 江 清 月 近 人 。 宿 建 德 江 是 一 首 刻 画 秋 江 暮 色 的 诗 。 先 写 羁 旅 夜 泊 , 再 叙日 暮 添 愁 ; 然 后 写 到 宇 宙 广 袤 宁 静 , 明 月 伴 人 更 亲 。 一 隐 一 现 , 虚实 相 间 , 两 相 映 衬 , 互 为 补 充 , 构 成 一 个 特 殊 的 意 境 。 诗 中 虽 只一 个 “愁 ”字 , 然 而 野 旷 江 清 , “秋 色 ”历 历 在 目 。 全 诗 淡 而 有 味 , 含而 不 露 ; 自 然 流 出 , 风 韵 天 成 , 颇 有 特 色 。1、 建 德 江 :指 新 安 江 流 经 建 德 (今 属 浙

14、 江 )的 一 段 江 水 .孟 浩 然(689740),唐 代 诗 人 . 2、 移 舟 : 靠 岸 。 3、 烟 渚 : 弥 漫 雾 气 的 沙 洲 。 译 文把 船 停 泊 在 烟 雾 弥 漫 的 沙 洲 旁 , 日 落 黄 昏 使 我 又 增 添 一 份 新 的 哀 愁 。 原 野 空 旷 , 远 处 的 天 空 好 像 比 近 处 的 树 还 低 , 江 水 十 分 清 澈 , 映 照 的 月 亮 仿 佛 与 人 更 亲 近 。 这 首 诗 不 以 行 人 出 发 为 背 景 , 也 不 以 船 行 途 中 为 背 景 , 而 是 以 舟泊 暮 宿 为 背 景 。 它 虽 然 露 出

15、 一 个 “愁 ”字 , 但 立 即 又 将 笔 触 转 到 景物 描 写 上 去 了 。 可 见 它 在 选 材 和 表 现 上 都 是 颇 有 特 色 的 。 诗 的 起 句“移 舟 泊 烟 渚 ”, “移 舟 ”, 就 是 移 舟 近 岸 的 意 思 ; “泊 ”, 这 里有 停 船 宿 夜 的 含 意 。 行 船 停 靠 在 江 中 的 一 个 烟 雾 朦 胧 的 小 洲 边 , 这一 面 是 点 题 , 另 一 面 也 就 为 下 文 的 写 景 抒 情 作 了 准 备 。 7第 二 句 “日 暮 客 愁 新 ”,中 的 “日 暮 ”显 然 和 上 句 的 “泊 ”、“烟 ”有 联

16、系 , 因 为 日 暮 , 船 需 要 停 宿 ; 也 因 为 日 落 黄 昏 , 江 面 上才 水 烟 蒙 蒙 。 同 时 “日 暮 ”又 是 “客 愁 新 ”的 原 因 。 “客 ”是 诗 人自 指 。 若 按 旧 日 作 诗 的 所 谓 起 、 承 、 转 、 合 的 格 式 , 这 第 二 句 就 将承 、 转 两 重 意 思 揉 合 在 一 句 之 中 了 , 这 也 是 少 见 的 一 格 。 为 什 么“日 暮 ”会 撩 起 “客 愁 新 ”呢 ? 我 们 可 以 读 一 读 诗 经 里 的 一 段 :“君 子 于 役 , 不 知 其 期 , 曷 至 哉 ? 鸡 栖 于 埘 , 日 之 夕 矣 , 羊 牛 下 来 ,君 子 于 役 , 如 之 何 勿 思 ? ”( 王 风 君 子 于 役 ) 这 里 写 一 位 妇女 , 每 当 到 夕 阳 西 下 、 鸡 进 笼 舍 、 牛 羊 归 栏 的 时 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