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鞋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190071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鞋子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古代鞋子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古代鞋子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古代鞋子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古代鞋子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鞋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鞋子(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中国鞋履的发展史荒古原始年代在旧石器时期,“茹毛饮血”“食草木 之食,衣禽兽之皮”(面对气候条件和地面条件)最初原始人类把动物兽皮裹在脚上 。再把毛皮割成皮条,将毛皮在足部捆扎,这样先人 们创造了人类最原始的裹足皮(鞋)。随着人类智力和技能的不断进步,又充分利用了 更广泛的制鞋材料植物叶茎,用简单工具编成草 鞋。故史书上常把兽皮和草茎作为最古老的鞋材,而 皮鞋和草鞋称为最古老的鞋类。原始而简陋的皮毛鞋皮鞋草鞋 古代把人类身上的服饰分为首衣,上衣、 下衣和足衣。“足衣”就是古人对鞋和袜的总 称。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也没有 发明纺织。“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见韩非子五蠹)

2、在比较寒冷的地区,当时的原始人用一小皮 条将整块切割而成的兽皮包扎在脚上,实 际上是一种兽皮袜,这就是最早“足衣”已有 数万年以上的历史。人类最初的鞋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原始 木履考古发现红山文化(距今5500)遗址中出土了裸彩少女 陶塑像,其足上穿着一双短靴。马家窑文化-出土的一件氏族时期的陶器上有一 穿有鞋尖上翘的鞋子。四坝文化-彩陶人形壶上的一女子穿着一双 尖头大鞋。 楼兰出土的一双羊皮女靴,据专家考证距今为 3880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年 代最为久远的靴子,具有“世界第一靴”的美称。 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据靴鞋行孙祖殿碑 记载:“盘古治世立民,以至天地黄均赤足

3、而行 ,举歩维艰,行必择路。迨我黄帝,睹人民之困 苦,始创屐履,借作互足之需,相从制履之艺者 ,颇不乏人。”商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1766-公元249)殷商时代丝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开始用丝织品 做色彩斑斓的缎面鞋,战国七雄之间的争斗,推动了中国服饰的一次大 革命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服饰的改革者。为适 应战争的需要,引进了西北地区 胡人的穿戴短衣 、长裤和革靴。从此既便于泥泞寒冷之地行走,又便 于马背乘骑的鞋饰靴子盛行了两千年。隋唐宋元 明几乎代代皆穿用,直到清朝才改为布制的靴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 时从东胡族引进的皮靴 。胡服骑射是我国鞋文 化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改 革实践。秦代、汉代 (公

4、元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男女鞋款已显区别,男人 穿方头鞋履,表示阳刚从天(尊天方地 圆说)。女人则穿圆头鞋,意喻温和圆 顺从夫。秦汉时期皮革资源多,穿皮鞋是生 活俭朴的表现。此外有履(用丝绸制作) 、屐(木鞋)、不借(草鞋)。汉代贵族死后鞋穿金缕玉履,配套 金缕玉衣。魏晋、南北朝 (公元280-公元585)北方民族常用的靴子相继在中 原流行。靴子一般以兽皮为面料,男女 通用。但不能作正式礼服使用, 穿靴不得入殿。当时最盛行的是木履和丝履, 木履即用木料制成的鞋,亦称木 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上庶 都穿木屐,屐为木底下装前后两 个齿的鞋,便于在雨水泥地中行 走。 魏晋新疆织纹锦履南朝活

5、络齿屐隋、唐、五代 (公元589-公元907)隋唐是服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 期。 靴子常用彩皮或织锦制成尖头短 靴,靴上镶嵌珠宝。贵夫人的履 大多具有各种各样装饰精美的高 耸履头,最高达30厘米。民间崇尚手工编制鞋履,喜 爱穿蒲草编织的履, 唐代分梢玉履亦称岐头鞋,形制始于西周,宋后渐没春来新插翠云钗,尚着云头踏殿鞋 。欲得君王回一顾,争扶玉辇下进 阶。(唐,王崖宫词)五代十国时期 古代女性的小脚乃是一美,称为“三寸金莲”,这种极端 的审美情感最早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据说,南唐后主李 煜荒嬉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一位妃嫔为得到李 煜的宠幸,用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以完成一种在金 莲高台上跳动的

6、舞蹈。此后,这位妃嫔为了能够保持这 种舞蹈的绝技,维持李后主对她的宠幸,便常用白绫紧 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型” 。此例一出,人们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 风靡整个社会。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莲小脚已经与洛阳 艳丽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并指为天下之奇。元代时 ,如果女性不裹脚,竟会被视为是奇耻大辱。三寸金莲史学界一般公认“三寸金莲”始于五代南 唐(公元937-975) 三寸金莲的的几种说法: 孔子起源说 南齐东昏侯的“步步生莲花”说 隋炀帝时五月娘裹脚之说铜制金莲鞋 木制金莲鞋 宋、辽、金、元 (公元960-公元1333)宋朝缠足之风愈演愈烈。缠足履(三 寸金莲)

7、演变出不同的形制,把唐朝崇尚 的“小头鞋履”推到了三寸为美的程度。 文人推波助澜造出了“金莲文化”。一般 劳动大众不缠足、穿平头鞋、圆口鞋、 蒲草鞋。辽、金、元都是北方少数民族 建立的政权,在与汉人的交流与学习中 ,服饰鞋 履胡汉交融。但以靴为主,花 式繁多:计有朝靴、花靴、旱靴、钉靴 等宋辽时期褐釉靴明、清时代 (公元1368-公元1911)明代恢复汉唐时期的服饰 鞋履,百官上朝穿与唐相同 的靴履,除皮革制作外,也 有毡、缎等织物制成。但必 须染成黑色,俗称“皂履”。 鞋底用木头做成一定厚度, 外涂一层白粉,因而又称“粉 底皂靴”。民间女子仍以三寸 金莲为俗,此时出现高跟缠 足鞋,一般跟高达

8、45厘米。清代强行推行民族服饰, 妇女 喜穿木底鞋,中间脚心 部分有一块10厘米左右的木 底。 明代的鞋主要在金瓶梅中有众多描绘 鞋子的描写,充分的反应了明代后期社会 生活,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到人民心理上的 审美观念以及当时服饰民俗的一些历史知 识。清代瓷鞋清代高底鞋,俗称花盆鞋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 们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 大清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裹脚 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 ,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 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 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群里,不 会轻易显现出来。清代花盆底鞋满族女性穿得高底鞋的起源还

9、有另外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据说,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过 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 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 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 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 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 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 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 精致美观,从而成为了一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登云里清代女子末期的蹻底弓鞋清代高帮钉屐民国女绣花鞋民国时期的硬底绣花鞋,类似东南沿海的“大 脚鞋”,鞋头稍翘

10、,鞋底由白布纳成的千层底 。 鞋和人类的文化息息相关,不仅每一个民 族穿的鞋不一样,不同历史时期的鞋也各 有差异,甚至每个人穿的鞋也风情各异。 虽然鞋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保护足部,但随 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鞋除了实用之外,各 时代的美感和风格也展露无遗,各个时空 下的鞋履代表着各自的时代文化,社会特 征。鞋子与社会地位,气候环境、宗教、 性别、时代的文化背景皆息息相关。第二部分 部分少数民族的鞋子1, “礼拜鞋” “礼拜鞋”又叫“鞋袜”,是西北地区最为常 见的鞋饰。穆斯林民族成年男子要经常到 清真寺参加礼拜,而做礼拜时不能穿鞋, 所以“鞋袜”就成为首选。这里展示的这件“ 礼拜鞋”以黑色缎布制作,纯手

11、工,鞋靿较 高,内衬花布,穿着极为舒适。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居住地地 形复杂,气候多样: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 衡,宗教信仰各异,文化差异突出;这一切 ,使中国的鞋履文化复杂多样,丰富多彩 。撒拉族的礼拜鞋回族用于礼拜的礼拜鞋2,侗族的女凉鞋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由于所处 地区气候潮热,服饰多以透气性好的裙子、绑腿、凉鞋 等为主。下图就是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该鞋为布 料手工缝制,鞋底为麻线纳成的布底,工艺十分讲究, 既简单明快,又坚固耐用。在细布条、尾帮等处绣有花 卉,间以金属片点缀,凸显了侗族刺绣一丝不苟的风格 ,表现了侗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饰穿着不 仅凉爽

12、实用,而且美观大方。3,羌族虎头童鞋、喜鞋喜鞋-多为羌族女子婚嫁时 穿用,上绣有“有凤来仪”的图 案,预示吉祥如意、幸福美 满 。虎头童鞋-鞋底和鞋帮用整块红布缝制, 鞋头另用一块红布剪出虎头形状用线缝上 ,虎头用绿、黄、黑、粉色毛线绣出五官 ,造型古朴趣致,寄寓了长辈关爱之心。4,喇嘛靴藏族“官靴”,也叫“喇嘛靴”。这双“官靴”不是一 般藏民所穿的靴子,而是藏传佛教中“四大寺院”之 一的哲蚌寺的大喇嘛穿用的。因此,该靴除了具有 一般藏靴的特征外,中间的嵌饰是代表“神圣”、“崇 高”之意的黄色,为寺院高级僧侣所专用,显示出 主人不凡的身份和地位。 一般藏靴的色彩以红色最为流行,有的皮靴 上还镶

13、有印度红嵌边,这种颜色与藏族服饰搭配起 来,十分协调,与高原上单调的白色相成鲜明对比 。这些服饰既与运动中的马上生活息息相关,又反 映了藏族性格中深沉、粗犷的一面。 藏族女靴喇嘛靴喇嘛靴第三部分 鞋子的民俗文化鞋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古代的生老病死、科举考试、婚丧嫁娶、祭祀祭祖都 与鞋的种类密不可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处于不同地位 、处于不同交际场所,人们所穿的鞋样式也不相同,而且 千奇百怪,通过鞋实物展示和介绍,人们能了解到古人的 思维、风俗和礼仪。三国时期青铜器制的祭祀鞋、出土的金缕玉屐,手工 缝制的千层底鞋坚固耐磨,古代的虎头鞋表达了人们对虎 的崇拜,古代游牧民族的草薄鞋,求子鞋、农耕

14、鞋、寿鞋 、婚鞋,有渔民祈求出海平安的“木屐”,仅女子缠足后的 三寸金莲就汇集了28个省的样子,有不同的颜色、样式、 材质。 揣单单鞋:婚礼中是吉祥物的象征。在甘肃,宁夏、 青海等 地的回族中有此婚俗,送岁鞋寓意吉祥的民俗。求子鞋:多给新娘,有一款过去娘娘庙供奉的“如愿生子鞋” ,上绣一朵莲花、一个小孩,专门让新娘子去拿 。还有连生贵子鞋、“催生鞋”,上面有白色、紫色 ,寓意百子之意。生育的鞋子生育的鞋子订婚鞋:红色吉庆在民间鞋有,故人生礼仪中有穿鞋的规范, 结婚时要穿婚鞋,订婚的时候要以鞋为礼 。 鞋同“偕”音,意喻“和谐”“成双”之意。 赠鞋显示女红 “辟邪”的文化含义这是男女订婚时穿的“

15、订婚鞋”,有龙凤朝阳图 案,以红色吉庆色彩为主。有女方陪嫁的“ 和谐盒”,内置小铜鞋和小铜镜。孝鞋:孝敬长辈用 寿鞋在鞋面与鞋底上均绣有莲花,天梯类 图案,亦示平安送老人上天之义反映中国古代孝道的这种寿字鞋,是晚辈专 门孝敬长辈的。过去,晚辈要给50岁以上 的家中长辈穿“寿”字鞋,有的鞋面上不仅有 寿字,还绣上鸠鸟,寓意长寿。作弊鞋:科举专用这双黑色的布鞋,就是古 代作弊专用的作弊鞋,也 叫“夹带鞋”。其鞋底有 个凹陷的正方形,科举考 试作弊用的考生把考试范 文的袖珍版放入这个凹陷 处,再盖上鞋垫,在检查 时不易被发现,就可以把 范文带入考场。最巧妙之 处是,那个凹陷处只有 4.5厘米长宽,居

16、然能印 400个汉字。民间有关鞋子的禁忌文化 鞋子不能挑着走。 鞋子不能放在堂屋的神龛下。 出门 看见鞋子比较晦气,不能摆在大门口 。 男女鞋不能换着穿。鞋履变化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鞋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没有形成,地区之 间的差异很小,差异性主要是因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 第二阶段 初了基本的功用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调节的 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这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 份严格之后的产物。 第四阶段 反应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鞋子的样式图案花纹反 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及民族自我 意识等。早期鞋履的主要变化来自构成要素的变 化,而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鞋履的变 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鞋履文化的历史研究价值 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子是人类服饰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