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九和他的红裙子和12人方阵(陈祖芬)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9188238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PPTX 页数:57 大小:13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金九和他的红裙子和12人方阵(陈祖芬)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赵金九和他的红裙子和12人方阵(陈祖芬)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赵金九和他的红裙子和12人方阵(陈祖芬)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赵金九和他的红裙子和12人方阵(陈祖芬)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赵金九和他的红裙子和12人方阵(陈祖芬)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赵金九和他的红裙子和12人方阵(陈祖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金九和他的红裙子和12人方阵(陈祖芬)(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没有跑题:谁把我“拔苗助长” 你说我这人也 真是的,刚才我大吃一惊地想起,在一个单位30年了, 我和他没有通过一次电话,没有一次个人来往,更没有 短信拜年。但是, 他是我的恒久的朋友。而且我知道我 也是他的恒久的朋友。不变的。 如果没有他,我会写起报告文学吗?我会是另 外一个我吗? 他叫赵金九。我叫他老赵。 上个 世纪八十年代初赵金九在北京文学(还是叫北京文 艺?)好像是管小说和报告文学?我不清楚了,其实当 时我也没清楚。只记得在暗暗的编辑部里的他那双亮亮的眼睛。那眼睛永远流淌 着透明的笑波。“暗暗的”是现在的回忆,当年只把那 幽暗看作莫测高深。后来,大约一年半后,1980年,我 写了篇祖国

2、高于一切,当时只是为了给邻居写一份 平反材料,有关方面说很好但这不是材料,给退回来了。我想我白写了?那么能不 能发表呢?给谁发呢?北京文学?可是谁知道我这 篇材料像不像、算不算报告文学呢?也许叫人笑话呢? 正好人民日报一位编辑第一次跟我约稿。那时在我 心里北京文学比人民日报大,人民日报文艺部么,我几乎谁都不认识,如 果觉得我这篇东西不是东西,那就一锤子买卖了,我没 脸见他们也用不着和他们见面了。于是我把一篇四不像 的东西放在了人民日报传达室。没想到第二天就接 到电话说几天后在国庆节发表。后来,人民日报文艺部一路对我“拔苗助长”,我 永志不忘,这里按下不提。 那是我的第6篇报告文 学。前几篇除一

3、篇外都发在北京文学,尤其难忘的 是1979年的第一、第二篇。当时天空刚刚明朗,百花刚 刚初放,正是诗的时代,心儿就是要歌唱。我那时写过几首诗,我没有想过要当专 业作家,也完全不知道我以后要做什么。有一天赵金九 让编辑部的陈世崇带我写报告文学。还是那间暗暗的屋 子,这回轮到我的眼睛亮亮了。因为我记住了陈世崇教 我写报告文学的那些话。至今还记得!然后陈世崇带我去酒仙桥那边的工厂采访了一位 女工,再然后又带我去清河毛纺厂采访一位女厂长。再 再然后我不用带了,写到第6篇“材料”有点随心所欲 了。1980年底就叫我专业写作,1982年和建功一起正式 调入北京作协。好像,一篇“材料”,就把我速递到北京作协

4、,实在也有点“ 拔苗助长”。而这棵苗,是在北京文学那间暗暗的 屋子里生长出来的。那里阳光充足,水土丰润。 赵 金九从他管北京文学、管北京作协(具体职务我都讲 不清)到退休至今,我只知道他帮助京城尤其京郊的作者们圆文学梦。我没有读过他 的小说,甚至好像不知道他写过小说, 当然也因为我从 来不大知道别人在写什么。前些天偶然地见到他刚出的 小说集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期望值。再偶尔地打开、 读来,竟是连连惊叹了! 人在囧途之赵囧 陈晓光从家里去县城上学,要经过 的35里乡间小道,像枯黄的北瓜秧。途中经过的几条河 ,原都清清澈澈,后来干干巴巴,皱皱裂裂,木乃伊似 的。如此从初一到高三了,第6个秋天了。他

5、骑着一辆破 自行车每走在这条道上,几乎都能猜得到前边的什么地方会遇到几个什么样的人 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这种单调的重复,重复的单 调中,他忽然看见一家小庭院的石榴树上挂着一条红裙 子,短短的、瘦瘦的。红裙子在树上轻轻飘展,如同飘 落枝头的一片红云。他很纳闷,这个小庭院他来回走了这么多年了,怎么从没见过这个 穿红裙子的人呢? 从此他回家或返校都走得很早, 好在小庭院对面的老榆树下多待一会儿,期待一个穿红 裙子的人。 但是红裙子只是、仅仅是在他心里飘 展。有一天他兴之所至地要画这个红裙子姑娘。他用铅笔在作业本上画个纵情恣意,好像 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附在他身上支配着他的笔。然后,那 姑娘就好像在作

6、业本上站立起来,叫他自己都吃了一 惊。一位老师偶然间看到这画,说这是他在市里教过的 一个学生,高二或是高三的,很漂亮,喜欢唱歌跳舞。 于是陈晓光再看这幅画,那红 裙子姑娘就活脱脱地朝他笑了,他也禁不住地对她唱: 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又是晚上,哥哥什么时候才能走进你 的梦乡?待高考结束回家,他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顺着 那枯黄的北瓜秧,来到老榆树下,看那石榴树上飘展的红裙子。他向庭院门口一位叼着 旱烟袋的老人说他来找小院里那姑娘,是他同学,喜欢 穿那条红裙子。老人笑,说那不是红裙子,是他家老二 的红裤衩,他在煤窑挖煤,那里冤死鬼多,穿红裤衩避 邪。 这个意外的结尾,叫我想起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我一

7、路跟着陈晓光追 梦,竟然只是追到一条避邪裤。这些文字我是从一篇小 说摘录的,叫挂在石榴树上的红裙子,原发2011年 的黄河文学。小说主角陈晓光来回走在那像枯黄的 北瓜秧的35里乡间小道上,然而那绵延的青春萌动,那决不枯黄的无悔追梦, 一如石榴树上飘展的红裙子,因为小道的枯黄而越见艳 红。作者自然也是个追梦人,而且青春无穷动。 我 实在很吃惊很惊喜,因为作者赵金九现已年过70,2011 年也快70了吧?然而我读到的是人在追梦,叫我着实地感动!又不搭界地想起 那部很火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大概我感动之 余想到,赵金九本来早就可以比不少作家还作家,可是 他尽帮着别人追梦圆梦,这事儿还真有点囧。或叫

8、:人 在囧途之赵囧。 塑料壶style 小宝子头一回跟李大爷来到北京卖红薯。清晨醒 来,李大爷拿一个塑料壶往毛巾上倒点儿水,让小宝子 擦擦眼睛。小宝子就见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跟大年初 一早上的鞭炮声一样,响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根本 分不出个儿。前边两辆自行车撞在了一块儿,俩骑车人下了车互相瞪着,眼睛里都 喷着火。骑车的人都跳下车,按铃。就这样瞪着,喷着 ,按着,堵着。小宝子迷迷瞪瞪地说:北京呢?天安门 呢?北京的天安门呢? 李大爷叫小宝子拿塑料壶去 打壶自来水,好就着干粮吃饭,说见了人叫声大伯大妈,人家要是不让灌就多给人家说 几句好话。出门在外,比不得家里。 小宝子走到对 面院儿门口,院子那

9、水池子上的水龙头也没关好,滴答 滴答地滴着水。小宝子在门口站着,等着,盼着有人出 来好央求人家去灌水。可是一直没人出来。他壮起胆子走进院子,灌了一壶水,然后把 滴水不停的水龙头拧紧。正要走,里院跑出一个胖孩子 ,大喊:奶奶快来,有小偷! 小宝子说:我不是小 偷。 奶奶说她刚去个茅房,你就溜了进来,还说不 是小偷? 小宝子开始哆哆嗦嗦:我不是小偷。 老太太说不是小偷你怕什么?还 嘴硬!我们院里老丢东西,都是你们这些人干的。走, 上派出所! 那胖孩子夺过小宝子的塑料壶扔到房顶 上,壶口正好朝下,壶里的水,汩汩地流。 冬天了 ,胖孩子要去学校了,就见雪花把房顶盖得和大地一样洁白。只有塑料壶的壶口像一

10、个 妖怪的眼睛,黑洞洞地瞪着他。他突然有点害怕,心里 有一种不是滋味的滋味。从此他每天上学都会不由自主 地看它一眼。 第二年秋天,卖红薯的人们又来了。 胖孩子早早起来把塑料壶刷干净,又灌了满满一壶水,找到李大爷问那小孩呢?我要还 他塑料壶。但是小宝子不来了,这个塑料壶么,李大爷 说把它扔了吧。 胖孩子愣住了。从此,那个塑料壶 口就那么瞪着他了。 这些文字我是从赵金九的小说 卖红薯的孩子里摘下的。一个塑料壶,装着贫困、艰难,装着农村人的朴厚和进城 的希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是结果呢,只有壶口直 直地瞪着眼睛,空落落的,黑洞洞的,怎么也不明白, 进城卖红薯为什么要这样受气受委屈?这是为什么呀?

11、一个伤害别人的人,那塑料壶口又像一个枪口那样,对着他,死死地,走到哪跟到哪, 叫他不得安生。 老赵很写实的小说,也带着梦想。 生活里绝不是伤害了别人都会良心不安的。我不知道老 赵是在河南的什么地方长大的。我想是他笔下描绘得那 么详实的乡村吧?他大学毕业以后才来到北京,当然不是来卖红薯,是分配来的。不过 他明显地带着河南的浑朴,和红薯的温厚。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有一次他和我们单位的几人来我家,是来劝说 我采写一篇文章的。因为事先我不同意,虽然那个题材 很有意义,很值得去写。北京作协另三位驻会男作家都同意去了,就缺一个我了。我其 实也应该去的,只是觉得不适合我写。那时候,就如住 房还是分配的,干活

12、也有分配的。领导派的活我不配合 ,是我不顾全大局不对,弄得老赵他们很为难。后来呢 ,后来我还是没有去。后来呢,后来老赵没有因此事说过我。倒是那天在我家给我妈妈 留下很好的很可亲的印象。妈妈的特点是不记人,但是 记得一个叫赵金九的人。 现在想来,当年老赵就很 体谅一个作家对题材的选择,虽然他并不希望并不赞成 我是这样的选择。不过,他是从河南产红薯的地方来的,温厚。北京作家在一起,温暖 而团结。北京作协有30个驻会作家的时候,上有肖军, 中有王蒙,少有建功,当时有一个说法,说一个北京队 可以和国家队比赛。用今天的语言,叫做:PK。 北 京作协队的优势之又一是:没有塑料壶style。 让人们没有恐惧

13、地生活 南阳 有个方言叫“日冒”,是指那种有影儿没影儿、沾边儿 不沾边儿、靠谱儿不靠谱儿的话都能说圆了的人。“我 们”村里有个人大家管他叫日冒。国民党的兵一早抓他 去扛麻包,他说他肚子痛起来满地滚,兵说叫你现在痛一个看看。说着就用枪托 把他乱砸一通,砸到那兵再也无力举起枪托。日冒只好 扛起那二百七八十斤的麻包,从此见兵就怕。 日冒 无意中听说了他扛的是盐。盐?这么多盐?本来十个鸡 蛋就能换一斤盐,现在一斤盐涨到一斗小麦的价。乡下人哪里还吃得起?日冒假装病痛 央求押送他的兵进村里弄碗姜汤。那兵一走,日冒脱下 布衫扎紧两个袖口,把麻袋割开一口子,往俩袖子里灌 盐,扎牢。再把麻袋的口子堵上,把俩袖子

14、盐埋在包谷 地里。待把大盐包扛到大兵的驻地,他返回来扒出他的盐,感觉有十四五斤,留出够家 人一年吃的盐,发了一笔小财。 村里人问日冒哪来 的盐,他说那个当官儿的小老婆看上了他,要留他在身 边使唤,他非要回,那小老婆用白嫩的手扇他一耳光, 又喊人给了他十斤私房盐叫他滚。 有了这次经历,日冒的脑子开窍了。他走村串乡 收土布,然后去集上卖,一匹布能赚半升包谷的钱。他 的买卖越做越大,有一次进山遇到俩人,一次就把他那 45匹布全买下,给了他56块银元。日冒喜出望外,后来 发现他们也是兵,他叫苦不迭!那俩兵招待他吃饭喝个酒,半碗烧酒下肚,日冒说 当个男人不能不会喝酒,也不能没有女人。你们家里有 没有女人

15、?他们说那是打败了日本鬼子以后的事,现在 天天打仗,谁知道哪天死哪天活?有个女人那不是拖 累。日冒说:“你们不是兵吗?”那俩人用拇指和食指比成个“八”字。 日冒回到村 里,村里人都上他家想听他“日冒”。他把右手伸成八 字甩在油灯下,说:“知道这个不?”有人笑,心想这 不就是个八字。大家看这人笑,都笑了,虽然谁也不知 道自己在笑什么。一连几天大家见他就叫他说说八路,他讲的都是从那两个八路那里听 来的。有人说自古以来都是打天下的人坐天下,还没听 说过别人打了天下叫老百姓坐的道理。 两三年过去 了,鬼子投降了,八路找不到了。夏天村里开进了队伍 ,日冒天天想八路,就找去了,说是有重要的事要见他们的官。

16、又伸手甩出个“八”字 :“你们可见过这个?”那把门的不明白,日冒说:你 们可是八路?把门的说你是八路?日冒说:我要找八 路。 于是出来个中年人,日冒说:“我不光认识八 路,还跟八路的大官儿是好朋友。”中年人说你那个八路的大官儿叫什么名字?日冒说: “我们从来都是以兄弟相称,他叫我老兄,我叫他老 弟。”中年人一挥手说:“拉出去,把这个通匪分子毙 了!” 于是严刑拷打,昏死过去,老婆托人送礼求 情,换来一个遍体鳞伤地活着,从此闭口不谈八路。 又是一年,村里开来解放军,煮 了饺子一碗一碗端给老人和孩子吃。第二天天没亮就走 了。村里人都来问日冒这么好的解放军,是不是就是你 说的八路军?日冒说:这么好的队伍不是八路还能是谁 ?啥解放军不解放军的。 后来,土改、清匪、镇压反革命运动,日冒也让农会抓走 了。他自恃对八路有功,心里踏实。提审时让他交代罪 行,他说是从头说起吗?于是他说六七岁在地里拾柴火 时偷过苞谷穗,八九岁时往井里撒过尿。十来岁时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