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什么是文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167810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什么是文化(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 史发展与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创造 活动及其结果。一、“文化”界说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 以上均指“文”。在此基础上的引申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 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 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上更导出美、善、德行 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庄

2、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 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 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 变,化者,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 化之谓也。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意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 战国末年易贲卦象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 止,人文也。观护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 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 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 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 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 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 弟、朋友,构成复

3、杂网络,具有纹 理表象。 这段话是说,治国者须观察天 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 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 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 。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 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 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文 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 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 水诗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 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 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 举。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 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 、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 念的过

4、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 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 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 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 断提高和完善。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 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 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 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 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 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 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 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 的(道德、法律、信

5、仰)、艺术的(文学 、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 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 )、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 等。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 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 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 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 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 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四层次说(一)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 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态文化以 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 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 关系,

6、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 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二)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 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人类高于动物 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 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又约束他们自己的 社会环境,创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个 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相互 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 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 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 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等。(三)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 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 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这 是一类以民

7、风民俗形态出现,见 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 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四)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 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细蕴化育出来 的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 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 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 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 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 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社 会心理较直接地受到物质文化和制 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与行为文 化交融互摄,互为表里。 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 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

8、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 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依其与社会 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将社会意识 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 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 艺术、宗教)。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 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 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 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 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需要说明的是,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 义文化,与后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 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时,不能忽略物质 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在讨论关 于心态文化诸问题的时候,不能忽略物态文 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 响、制约,总之。不能将“小

9、文化”与“大文化” 割裂开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 论的一个基本要求。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 属性之一。 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 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 造的文化。 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作为一个地 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 。 上古时华夏族(古时代汉族自称)建国于黄 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 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这一认识见诸先秦 史籍者如,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说:“民 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庄子田子方载:“吾闻中国之君子, 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均为此义。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 华夏族演衍

10、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 数民族的总称。“中华”之得名, 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 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 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 之意。元人王元亮说;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 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 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唐律疏议释文)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 一。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 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 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 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 同构成了中文化的基本内容。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 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 它的昨天、

11、今天和明天。我们所论,重点在 中国文化的“昨天”,具体而言,是以1840年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通常所说的中 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对象。围绕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讨论,并分别论及中国文化的近、现代 发展问题。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 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 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 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 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 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乃教化之谓。用希 腊老祖宗贺拉斯的说法就是,寓教 于乐。凡是用娱人耳目的形式手段 ,实现灵魂净化、提升的东西,就 是文化,就是文化要干的事。人活 着之所以

12、在吃饱穿暖以后,想起文 化,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社会 的全面进步。四、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 意义和方法 (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 民族自身,把握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 以及民族精神。 (二)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 当前的国情。国情不是空洞物,其实质就 是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关于文化的全球化 文化的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与依 托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由各民 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产生的。文化全 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 全球化具备了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有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文化趋同论,即世界统一于自由民主。美 国政治学家福山认为,自由民

13、主作为一种 人类的理念已经很完美,无论在什么方面 都取得了主宰世界的正统性,因此,历史 终结了,即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已经得到解 决,已经形成了合理的制度与行为模式。 “文明冲突论”,则强调文明的冲突 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和对世界和平的 最大威胁,突出的是文明之间的矛 盾与对立。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 塞缪尔亨廷顿。 全球化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总 的来看,发达国家大体处于受益者的地位, 他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等得到扩张,主体 性得到发挥;全球化虽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 来机遇,但面对发达国家的先进优势,其民 族文化处于边缘地带,甚至有失去自主性的 危险。因此

14、,对于文化的全球性与民族性问 题,人们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彻底变 革论与怀疑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开放 主义与排斥主义。 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文化的 融合是大的趋势 融合需要交流,而交流就要避免两 个误区:一个是文化霸权主义,一 个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全球化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危机,也带来了民 族文化的机遇;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弱势文 化发展所需要的冲突,认为是强势文化对本 民族文化的入侵。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 中西文化的接触可以产生一种既体现西方文 明又体现中国文明的模式,只有中国才有能 力担当融合世界文化、创造文化新模式的任 务。(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 传

15、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 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 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 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的条件 下创造。”文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 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 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 文化竞争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力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六大报告这一执政党的 纲领性文件中,明确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只有繁荣的经济 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美国在今日世界的“超强”地

16、位,除了依靠资本 、科技、军事之力,更是拜美国文化所赐。奥 斯卡,NBA,星巴克,google,可乐,麦当 劳,MTV,迪斯尼乐园,托福考试,哈佛, TIME,CNN在文化贸易方面,美国恐怕 对哪个国家都是大大的顺差。而今天的文化, 就是明天的经济。所以,10多年前,美国学 者就乐观地预言:“假如将来有一天,美国的 原材料枯竭了,美国的工人也不愿工作了,但 只要全世界还向往美国文化,我们在市场上就 仍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要“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开放是机遇,也是压力。中国“入世”已经两 年多,据估算,到2005年,中国潜在的文 化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其中,卡通 市场200亿元),如果我们不抓紧发展和壮 大自己的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市场的进一 步开放,就只会成为国外文化产品进入的 机遇(电影、音乐市场的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