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158547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病机(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病机学说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概说第一节 基本病机第二节 疾病传变*中医基础理论概说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 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 和疾病传变 的机理。*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的层次:基本病机,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失常。系统病机,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大类疾病病机(外感热病病机),如六经 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病证病机,如感冒的病机、哮证的病机、 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症状病机,如疼痛的病

2、机、发热的病机、 健忘的病机等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的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中医基础理论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所谓邪正盛衰判虚实。(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中医基础理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 化1虚实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亢盛,正气 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 激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 性反映比较剧

3、 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 证。*中医基础理论实证的特征:1.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 和中期;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 、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体质比较壮实 的患者。 2.临床表现:外感病实证 常见壮热、狂 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 有力、舌苔厚腻等;而内伤病实证则 表现 为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瘀 血等各种病变。*中医基础理论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 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亦即机体的 正气虚弱,防御能力和调节能力低下,对 于致病邪气的斗争无力,而邪气已退或不 明显,故难以出现邪正斗争剧烈的病理反 映,临床上表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 的证候

4、,称为虚证。*中医基础理论虚证的特征:1.多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正气耗伤 ;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 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 血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体质虚弱者 。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 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中医基础理论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 、气虚痰阻等。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 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高热伤津液 伤阴气的“阳胜则阴病”等。 (2)虚实转化(因虚致实,实证转虚) *中医基础理论(3)虚实真假真实假虚:是指病机

5、的本质为“实”,但 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 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 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 如热结胃肠而泻下稀水臭秽的“热结旁 流”证;小儿食积而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 内阻而出现的崩漏下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 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 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如脾气虚衰的腹胀;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 *中医基础理论(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正胜邪退的发展,疾病可以较快地好转、痊愈。 若正气恢复较慢邪去正虚。2邪胜正衰“亡阴”、“亡阳

6、”,病情恶化,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势处于迁延状 态的一种病理过程。 若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正气无力驱尽病邪,致 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称为正虚邪恋。 *中医基础理论正气邪气好转 痊愈正胜 邪退邪胜 正衰邪气退却 精气血津液 和脏腑经络 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康复 正不敌邪 脏腑经络及 精血津液的 功能衰惫 阴阳离决相 搏恶化 死亡邪退 正虚邪正 相持邪气稽留 病势迁延正虚 邪恋抗邪 驱邪 修复 调节 康复侵害 损伤*中医基础理论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 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 偏胜、

7、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 理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寒热变化,所谓阴 阳失调定寒热。从更广的意义上讲,阴阳失调又是脏腑 、经络、营卫、气血、精气等相互关系失调 及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但由于它 们都是内涵相对明确的独立概念,现在一般 不再用阴阳失调来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失调的内容: (一)阴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 (二)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 (三)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五)阴阳亡失:亡阴,亡阳*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 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

8、阳邪阴邪阴气阳气阳偏胜阴偏胜实热证实寒证阳胜则 阴病阴胜则 阳病*中医基础理论1.阳偏胜基本概念: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 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 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原因:感受温热阳邪,感受阴邪, 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临床特征: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 用,阳气的病理性亢盛,则以热、动、燥为 其特点,故阳气偏胜可见壮热、烦渴、面红 、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阳偏胜病机的演变实热证实热兼 阴虚证虚热证阳邪侵人 邪正相搏阳热伤津 耗

9、伤阴气阴气大伤 虚热内生*中医基础理论2.阴偏胜基本概念: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 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 ,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 理状态。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阴偏胜的主要原因:感受寒湿阴邪; 过食生冷,寒邪中阻。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亢 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临床常见形 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中医基础理论阴偏胜病机的演变实寒证实寒兼 阳虚证虚寒证阴邪侵人 邪正相搏阴寒伤阳 耗伤阳气阳气大伤 虚寒内生*中医基础理论(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 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

10、”的虚证 。 其病机演变过程如下: 阴气阳气阳 偏 衰阴损 及阳阴 偏 衰虚 热 证虚 寒 证阳损 及阴阳气阴气以阴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以阳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中医基础理论1.阳偏衰基本概念: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 产热不足,机能减退或衰弱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表现为机体阳不制阴,阴气相对 偏亢的虚寒证。临床特征:人体阳气虚衰,温煦、推动和兴 奋功能减退,常见面色苍白、脘腹冷痛、水 湿痰饮停聚、舌淡、脉迟等寒象,又见畏寒 肢冷、精神不振、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 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 *中医基础理论阳气不足,可见于心阳虚、肺阳虚、肝阳 虚、脾阳虚、胃阳虚和肾阳虚等,但以肾 阳虚衰最为重

11、要。阳气一般由精血津液中属阳的部分化生, 尤其以精血为主要化生之源,故精血大伤 ,可致阳气化生无源而虚衰,阳不制阴, 发为虚寒性病证。*中医基础理论2.阴偏衰基本概念: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 ,产热相对增多,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 态。病机特点:表现为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 盛的虚热证。临床特征:阴偏衰时,主要表现为阴气的 凉润、抑制与宁静的功能减退,从而出现 虚热及虚性亢奋的症状:五心烦热、骨蒸 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 、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中医基础理论阴气不足,可见于肺阴虚、脾阴虚、胃阴 虚、心阴虚、肝阴虚和肾阴虚,但以肾阴 亏虚为主。阴气一般由精血津液中属阴的部分化生,

12、 尤其以津液为主要化生之源,故阳热亢盛 ,必耗津液而致阴气不足,而津液大伤, 又可致阴气化生无源而亏虚,阴不制阳, 发为虚热性病证。*中医基础理论(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 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 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 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 ,称为阳损及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互损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失调而出现 的病理变化,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以精与气、血与气、津液与气等分 属阴阳,表现为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津气 两虚,以及气随血脱、气随津脱等。这在后 面有专论,目前一般也不再以阴阳互损来解 说。二是以气自

13、身分阴阳,阴气亏虚日久, 不能化生阳气,或阳气虚衰日久,不能化生 阴气,从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变。这是与寒 热病证相关的阴阳互损。 *中医基础理论1.阴损及阳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 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 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 阳两虚病理状态。 例如肝阳上亢证,其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 水不涵木,阴不制阳的阴虚阳亢,但病情发 展,亦可影响肾阳化生,继而出现畏寒、肢 冷、面白,脉沉细等肾阳虚衰症状,转化 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中医基础理论2.阳损及阴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 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 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

14、阳两虚病理状态。例如肾阳亏虚、水泛为肿证,其病机主要为 阳气不足,津液不布,停聚而为水湿,溢于 肌肤而为水肿。但其病变发展,则又可因阳 气不足而导致阴气化生无源而亏虚,出现日 益消瘦,烦躁升火,甚则阳升风动而抽搐等 肾阴亏虚之征象,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 虚证。*中医基础理论阴损及阳与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示意图阴气阳气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阴 损 及 阳阳 损 及 阴以阴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以阳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气虚无阳则阴 无以化无阴则阳 无以生*中医基础理论(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 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 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15、。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对 立排斥,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壅遏 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 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 假寒的复杂病变。 *中医基础理论1.阴盛格阳阴盛格阳,又称格阳,系指阴寒偏盛至极 ,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相互 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阴寒内盛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 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 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的阴气壅盛于 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 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其为真寒 假热证。*中医基础理论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阳热偏盛至极 ,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 外达于

16、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 状态。阳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 ,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 红、脉数大有力等邪热内盛表现的基础上 ,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 故称为真热假寒证。*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二气相互格拒示意图阳气阴气阴气阳气阳 盛 格 阴阴 盛 格 阳真寒 假热 证真热 假寒 证面色苍白 四肢逆冷 精神萎靡 畏寒蜷卧 脉微欲绝 面红烦热 脉大无根壮热烦躁 面红气粗 舌红脉数 四肢厥冷 脉象沉伏*中医基础理论(五)阴阳亡失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 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 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基础理论1.亡阳概念: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 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 态。原因:邪气太盛,正不敌邪;津液过耗 ,气随津泄,阳气外脱;素体阳虚,劳伤 过度,阳气消耗过多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