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158263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刘兴浦Tel:18002452669 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群中 不同个体的身心特性, 以及这些特性对 生命延续和 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 重要内容的理论知识。(一)概念 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体质观:形神合一体质学说与养生的关系 1、在国外,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 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30200年)把气质分为 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 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 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 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 2、在中国,早在两

2、千多年前, 黄帝内经就阐述了中医体质学说。 后世医家对中医体质学的发挥 朱丹溪格致余论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二)影响体质的因素1. 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禀赋”关键作用。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决定着子代禀赋的薄厚强弱,影响其 体质。它是构成不同体质的基础。 2. 年龄因素: 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老壮不同气”, 即是说年龄不同对体质有一定影响。不同体质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成熟、定型和演变的 发展变化过程,也是中医学的“恒动观念”的重要表现 。 3. 性别差异:中医学家认为 “男子以肾为先天”(清费伯雄孟河先生医案)、 “男子以精为本”(清程文囿医述)、 “女子以肝为

3、先天”(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女子以血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灵枢五音五味提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在病理上,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也以男子较高。清唐宗海血证论卷二专列“男女异同论”一篇,对此详细论述 。4、精神因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即:七情内伤脏腑。 5、 地理气候因素: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必明天道地理”。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证不同的水土性质、气候特点、生活习俗 等对体质的影响。 6、其他因素:饮食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疾病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常见大病久病之后,体质趋弱。(三)体质的特点 1. 体质是个体基

4、本生理特性的概括 亦是内在脏腑气血等强弱盛衰的概括2. 体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体质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体质学说的任务就是揭示其规律, 并就体质做出合理的分类。3. 体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成年后个体生理特性相对稳定, 一般不会骤然剧变。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和可变性。 年龄递增、慢性疾病的病理损害, 以及自身持之以恒的摄身行为等, 都可以影响体质。4. 体质的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在不同个体身上,体质的存在和演变 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偏于某种体质类型者, 在初显端倪之后,多具有循着这类体质 固有的发展演变规律缓慢地演化趋势, 从而为及早采取措施,防体质恶化于未 然

5、提供了可能。(四)体质的构成和分类 1. 体质的构成要素 2.分类(1)体型 指个体外观形状上的特征。 它以躯体的形态和功能特点, 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体型差异为直观,一望便知,故备受重 视。 内经论及体质的篇章中,大多数是 抓住体型特点的。 (2)脏腑 各项生理活动离不开脏腑, 因此,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 是构成个体体质的要素。 内经中充分强调了这一点。 (3)精气血津液 都是维持生命活动、并决定生理特点 的重要物质,故也可影响体质。 (4)生理功能 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新陈代谢、自 我协调,以及偏盛偏衰的基本状态等,都 是生理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们都是构成 体质的要素。 古代

6、医家常说的 “阳体”(阳质)、 “阴体”(阴质), 大多是从生理功能的特点来认识或对体 质进行分类的。2.分类 阴阳分类 五行分类 脏腑分类 体型肥瘦分类 禀性勇怯分类体质 分类平和 体质阳虚 体质阴虚体质气虚 体质气郁 体质瘀血 体质血虚 体质痰湿 体质特禀 体质平和体质 功能协调体质: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面色与肤色虽 有五色之分,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 性格开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畅; 舌质红润,脉象缓和有力;夜眠安和,精 力充沛,反应灵敏,适应能力强。阳虚体质 临床表现: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 平素畏寒喜暖,手足不温, 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溏,唇淡口和, 常自汗,舌淡苔白 ,脉细弱

7、或沉迟。 病机:1、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2、体内阳气虚弱,或寒邪凝滞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肝阳虚者善恐、心阳虚者善悲。 2、环境调摄 此种人适应寒暑变化之能力差。“避寒就暖”在春夏培补阳气! 夏季:进行二十至三十次日光浴,每次1525分钟为宜。 若贪凉,易发生手足麻木不遂,或面瘫等“风痹”证。 3、体育锻炼 “动则生阳”,故四季坚持每天12次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4、饮食调养 应多食温补阳气的食物: 羊肉、狗肉、鹿肉、鸡肉等。 “春夏养阳”的法则, 夏日三伏, 每伏可食用附子粥 或羊肉附子汤一次。5、药物养生 选用补阳祛寒、温养肝肾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 鹿茸、冬虫夏草、海狗肾

8、、蛤蚧、 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苁蓉、 补骨脂、胡桃、杜仲、续断、菟丝子等 治则:温中散寒、调畅经络、活血补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偏心阳虚者:桂枝甘草汤加肉桂 阳虚甚者加人参 偏脾阳虚者:(附子)理中丸 脾肾两虚者:济生肾气丸 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0克、生姜50克、羊肉300克 针灸:雷火灸(神阙、关元);悬灸; 艾灸; 隔附子饼灸。 保健穴: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5寸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阴虚体质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午后面色潮热, 口咽少津,心中时烦, 手足心热,少寐,便干, 小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 脉细数,舌红少苔。 病机: 1、

9、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2、体内阴液不足,或虚火阳盛。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阴虚体质之人性情急躁、心烦易怒。 内经指出“恬憺(dan)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 。加强自我涵养,自觉的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 2、环境调摄阴虚者,应注意避暑。 “秋冬养阴”,特别秋季气候干燥,更易伤阴。 3、体育锻炼不宜过激运动,着重调养肝肾功能。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4、饮食调养 调理原则:保阴潜阳 宜用:芝麻、糯米、蜂蜜、乳品、 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鱼等。 粥类:沙参粥、百合粥、枸杞粥、 桑葚粥、山药粥 高级补品:冬虫夏草、燕窝、银耳、 海参、淡菜、龟肉、蟹肉、等。 少食:葱、姜、蒜、韭、辣椒5、药

10、物养生 选用滋阴清热、滋养肝肾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 女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莲草、 麦门冬、天门冬、黄精、玉竹、 玄参、枸杞、桑椹、龟板等。治则:补肾益精、滋阴降火。 方药: 偏肾阴虚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 偏肺阴虚百合固金汤 偏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偏脾阴虚慎柔养真汤 偏肝阴虚一贯煎 药膳:海参百合羹海参1条、百合50克、猪肉末150克、冬菇5个、冬笋1块、生姜1块、鸡蛋2个 针灸:关元、气海、中极、中脘、大横。 保健穴:太冲穴 (取穴法: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气虚体质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或偏胖, 面色晄白,语声低怯,常自汗,

11、动则尤甚,体倦健忘, 舌淡苔白 ,脉虚弱。 病机: 1、饮食寒凉之品,损伤脾气。2、元气不足、卫气虚损。养生方法1、气功锻炼 中医认为: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者宜作“养肾功” 功法: 屈肘上举:端坐,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屈肘时侧举,以两胁部感觉有牵 拉为度,随即复原,反复10次。抛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于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抛物 动作35次,然后,右臂放于腿上,左手做抛物动作,同右手,反复5次。荡腿:端坐,两脚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3次,然后,两脚悬空 ,前后摆动,10次。功效:益肾强腰。摩腰:端坐,宽衣,腰带松开。双手相搓,发热为度,再将双手置于腰 间,上下摩擦腰部,直至腰部发

12、热。功效:刺激腰部穴位,疏经通络,行 气活血,温肾强腰。“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 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反复10次。功效:固肾气。2、饮食调养 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 山药、马铃薯、大枣、胡萝卜、 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 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鱼等 。 治则:益气健脾、补中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 药膳:参芪淮山乌鸡汤人参10克、黄芪30克、山药50克、乌鸡1只、生姜1块。 针灸:艾灸足三里(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保健穴:足三里穴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 胫骨之

13、间,由胫骨小头旁1横指 处)(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或每次按摩100次)。气郁体质 临床表现: 心情不畅郁滞,悲悲切切, 胸闷懒言,面色青黯, 腹胀不固定,食少纳差, 舌质紫黯,脉涩。 病机:1、肝气郁结。2、情志郁滞。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 内经曰“喜胜忧”,故应学会主动寻求快乐,参加集体活动,接受积极向上的书籍、音乐等。 2、气功锻炼以强壮功、保健功、站桩功为主。 着重锻炼呼吸吐纳功法,以开导郁滞。3、饮食调养 少量的饮酒,可以活血化瘀 多食: 佛手、橙子、桔皮、荞麦、韭菜、 茴香、大蒜、火腿、高粱、豌豆、 香橼等。4、药物养生 选用 疏肝理

14、气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 香附、乌药、川楝子、 小茴香、青皮、郁金等。 治则: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方药:逍遥散;柴胡舒肝丸。 药膳:双花西米露玫瑰花20克、茉莉花20克、西米50克 针灸:三阴交、完骨、翳风、内关。 保健穴:阳陵泉穴 (取穴方法: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或每次按摩100次)。血瘀体质 临床表现: 面色青暗,口唇色暗,肌肤干燥; 瘀血阻滞部位不同,症状有差异, 疼痛固定,拒按, ,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 沉弦、结代 。 病机:1、情志、饮食、劳逸致血行不畅。2、外邪、内伤、气虚、邪热迫血妄行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培养乐观的情绪 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 2、体育锻炼以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 如:舞蹈、太极拳、八段锦等全身运动的活动以助气血运行。3、饮食调养 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 少量饮酒有助于活血化瘀。 多食: 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 醋类。4、药物养生 选用 活血化瘀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 地黄、丹参、川芎、 当归、五加皮、地榆、断续等。 治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