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9152830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S 页数:38 大小: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不能缺席,“现在”不能缺席(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与广东省历史老师谈谈如何看待历史课程改革的取向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编辑部 任任鹏鹏杰杰历史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用“整体”历 史观服务于我们的人生。有效的历史教学,从根本 上说,也必是能够有效服务于我们人生的教学。 老师们所持的立场,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学 生”的立场。站在学生立场上追问历史课程改革,不 管你罗列出包括“三维目标”在内的多少种目标,最 终都得归于一个取向服务于学生的人生。服务于学生的人生,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终极 取向,也便是历史课程改革必然的终极取向。课程 知识的选择(概念知识,程序知识,态度信念知识), 课

2、程目标的厘定(阐明的课程,体现的课程,经历的 课程),都得九九归一于这个终极取向。人生之复杂和嬗变不居,让人深深地感到, 服务于人生是特别难的事,需要创造性(把事情 做得恰到好处),需要对学生充满无私之爱。呵 ,这多么神圣、高尚而富有挑战性!惟其如此, 我们才说: “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 爱的厚爱。”(尼采)那么,历史课程如何改,历史教学如何做, 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人生呢?我想,就当今 中国的和世界的历史教育现状(利弊)及其改革 走向看,至少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思想”不能缺席;一是“现在”不能缺席。一、服务人生的历史教育,落脚点 是“思想”和“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就是

3、历史,横看便是社会。(一)“现在”是切实的人生坐标, 历史教育的有效落脚点1.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2不能对“现在”缴白卷(鲁迅)3理解历史必须站在“现在”李大钊:“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 都以现在为渊源。” 尼采:“我们只有站在现在的顶峰才能解释过去。” (二)“思想”是现在人生的准据,历史教育的根本落脚点1历史观就是人生准据克罗齐:“历史就是思想。”思想,就是历史认识,就是历史观。李大钊:“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武德) 何兆武:“历史之成其为历史就在于有其中的思想,抽调了思想,历史就只剩下来一

4、具躯壳。” 3历史教育就是思想教育 尼采把历史分为三种:纪念的、好古的、批判的。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熟悉历史是整个人 生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 这“眼目” 即“思想”的另一说法,就是寻找“人生的 准据”的眼力、判断力。4思想的责任是“解蔽” 思想,用后现代的说法,就是“解蔽”(揭示) 。思想被蒙蔽,人生就会彷徨。海德格尔:“遗忘” 历史即是一种“遮蔽”。要走上思想之路,就不能不 “返回步伐”、回到历史来“解蔽”。“解蔽”是思想的 责任、历史教育的天职。 “人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 教育的两面性(马克吐温:肥皂与教育的比喻) 尼采:“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5、。” 没有深刻的思想就没有美丽的人生。 “读史使人明智”与“教人明智地读史”。 “思考如何思考” “激活差异” “对影响施加影 响总之,历史教育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落脚于“思想 ”和“现在”,既关乎有效性问题,又关乎是否受学生 欢迎,同时它更是检验课程改革实践效果的关键所在!二、整体地审视人类历史走向,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一)如何认识自己,是人生必须面对的最严峻课题古希腊戴尔菲阿波罗神殿上刻着这样两行字: “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蒙田)克里希那穆提:“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 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教育的 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

6、人生:不断认识自我、判断选择 的过程。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自己、做好自己。)(“农村放羊娃” “城市放羊娃” “国足”等事例)(二)摇摇摆摆地走着,从古到今人类远未认清自己仅从“人与自然”的主要关系的角度看,根据一些 学者的看法,人类历史可划分为如下三个时代。1“万物有灵论”时代:人是自然的奴隶这个时代主要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代,虽然普罗泰戈拉等人已经提出了“人 是万物的尺度” 的论断,然而这个时代“人并不凌驾 于自然之上”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宇宙是存在 着的” ,而且是一个严重的存在。2“有机论”时代:大自然是人类养 育者母亲(女性)这个时代主要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有

7、机论的核心是将自然,尤其是地球与一位养育众生的 母亲等同:她是一位仁慈、善良的女性,在一个设计好了的有 序宇宙中提供人类所需的一切。”19世纪中叶印第安部落的自然观念与西欧那个时代相同。 比如:“你要我开垦土地!难道我应该举起刀子,撕破我母亲 的胸膛?”“你要我开采矿石!难道我应该在她的皮肤下,取 出她的骨头?”“你要我剪割草地!但是我如何敢去割, 我母亲的头发?”(均见麦茜特:自然之死) 中世纪“黑暗”吗?“中世纪对古代世界的感觉是轻松 随便的熟悉的”,“中世纪人与内心和周围的自然”所进行的只 是“精神的斗争” ,“人经历了残酷的禁欲生活。他在禁欲生活 中巩固和积聚了自己内在的精神。人的个性

8、被逐渐锤炼出来” 。3“机械论”时代:人是万物的主宰 这个时代的起点学界有争议,我以为应该是: 文艺复兴时期今。 “地球作为养育者母亲的隐喻逐渐消失”了,两种新的观念,即机械论、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成了现代世界的核心观念。从此,自然变得更加外在,更悖异于人,人完全 中止了对自然之灵魂的感受;自然也不再是宇宙,变 成数学化地认识自然的结构化和认知化的对象。在这 条道路上,自然变成了僵死的机械过程。威胁我们时 代的人的,已不再是自然的恶魔主义,不是自然的精 灵,而是自然僵死的机械论。(别尔嘉耶夫 ) 对大自然要否开发的争论,阿格里柯拉所写、 成书于1556年的金属论是一个标志 。 从金属论开始,人

9、们把自然“看成是被开发的 对象,而不是养育子女的仁慈的母亲”。由此开始的对 地球资源的大肆开采,“已将地球从一个慷慨富足的母 亲变成为一个被人类奸污的被动接受者”。 17世纪密尔顿的失乐园(1667年),就揭 露了拓荒者道德上的贪婪罪恶。它写道:“先是通过贪欲之神和他的教诲,人类开始劫掠地 球的中心,并用不虔敬的手搜寻他们地球母亲的全 身以获取隐藏得更好的财富。人们迅速开山凿口 采掘出他们探求的黄金脉道。” (均见麦茜特:自然之死) 教育,无疑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帮凶。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 论里,就把奴役万物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他公 开宣称:“做万物的主宰,意味着努力迫使万物为

10、己 所用,使万物各尽所能。” 科学对毁坏大自然来说,更是充当了“恶魔 ”的角色。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背景的揭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吗?) 人对大自然控制力的狂妄,居然到了惊异 地发现“他自己就是造物主”的极端程度。借助历史看,至少从科学革命开始,人类选择了一 条并非危言耸听的自灭之路!让世人自省彻悟、返回人 性,必靠历史教育。然而全世界都没有做好这一点!(三)唤醒现在社会,必待历史观给人们一个人性健全的“胸膛”1人类必须离开“没有完整世界观的世界”对整个世界和人自己的认识,须像“全息摄影原理 ”那样,追求“整体”性。人的“个性包含了宇宙”。 苏格拉底、孟子都说“万物皆备于我”

11、,庄子也 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都表明“人是小 宇宙”,尽 心、知性、知天是不可分割的,要求一种“ 人的小宇宙”与“世界大宇宙”和谐一体的境界。然而,“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反而“笼罩在一片 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人类进入了“没有完整世界 观的世界”,人与宇宙之间的两个关键词“关系”和 “变化”,都已昏死过去。而“友好”“平等”“和谐 ”“和平”等词难寻! 对几个流行观点的认识:“以人为本”:在社会观上,是个精彩诱人的真理。“以人为本”:在世界观上,是个荒唐低级的错误。(不要滥用所谓“坚持人文主义”的XXX!)“人定胜天”:在正命题上,是人类最终走向毁灭的错误。(人不认识自

12、己)“人定胜天”:在反命题上,是人类最终自救自存的根本。(人真正认识并控制自己)人类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远离那个“没有世界 观的世界”,步入一种“对万物的同情、共知”( 兰克)的整体的历史观中,回归完整的世界观,让 它来引导人们认识“人的小宇宙”与“世界大宇宙 ”何以必须和谐,何以必须相得益彰(加达默尔) 。 2社会不能由“没有胸膛的”群氓组成 “自由的个性是世界生命的奇葩。”(别尔嘉耶夫) 很遗憾,这样的“奇葩”,我们的世界已经很少见。(1)现代世界“没有胸膛的人”正在增加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里指 出:“现代社会今后也许将如路易斯所说的,是没有 胸膛的人所组成;这种人只有欲望和理性

13、,却缺乏 骄傲的自我主张。这种自我主张在以前充满了人性的 核心。胸膛是让人成为人:若遵从知识,人只是灵 魂;若遵从欲念,人只是动物。”如今,在我们的视线里,没有“胸膛”(人性的 脏腑)的人正在增多。 (2)个性因人的异化而崩溃“今天,个性的崩溃”的悲剧,甚至让人深信“个 人所经验到的不公,就是竞争时代中他的根本生存原 则”。(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 (3)“明星崇拜”背后的群氓明星崇拜是“一种固有的社会机制”(模式,索 性可以说是“陷阱”),“可以把各行各业比较突出 的人是夷平到同一水平”,这样,“富有创造性的最 后一根线头也就会被剪断了”。 (霍克海默、阿道尔 诺) (4)人类必须

14、“回到你自身”(奥古斯丁) (5)疗治“堕落人性”靠教育3人不能在人文与科学两个世界里跳来跳去(1)人文与科学分立的危害人文与科学并非分立的,本该是相得益彰的,对人 类来说,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文明发展与人性倒退(尼采:科学家与搓绳子)。文明“不仅使自然服从于自己,而且使人也服从于自己。” 然而,从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以来至今,“世界被 分解成了物质和能量、空间和时间。自然的概念只能到诗歌中去寻找。”“世界、生命、人失去了意义”,而且 “反思和认识之间的联系被割断了”,“恢复人文文化和科学 文化之间的联系,这似乎不取决于虔诚的祝愿和良好的愿望。” (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 (2

15、)人文与科学的风磨不能空转今天显见的一个现象是,“人文文化中出现了反 思的贬值,因为人文文化的风磨不再接受科学知识的谷 粒,它今后只能空转,只有风可以供它搅拌”。更可悲的是,有了科学,人类反而不再科学地“究 天人之际”了,反而不再科学地“通古今之变”了。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目前只是一种奢望 ! (3)个性人格不能分裂为两个世界人们的精神被“两个世界在争夺着” ,人的个性 人格也常常被分裂了:一边欲望无限膨胀;一边变得一 钱不值。“在科学的作用下,人在宇宙中趋向于零,但 在人文主义的作用下,人在人类学中趋向于无限。”( 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 (4)历史教育应该是“末日审判厅” “如果道德不进步,技术力量就只有奔向邪恶的目 的,人类将被偷置于更恶劣的境遇。”(弗兰西斯福 山:历史的终结)习勒的名言:“世界历史就是末日的审判。”历史课堂就是“末日审判厅”,人文与科学在这里互 为被告和原告,老师和学生就是法官,就是审判员,就 是辩护人。我的意思是,在历史教育里,这“两个世界” 应该是统一的,而且没有如何人是旁观者。新课程,“参与就是学习”;身体动起来,未必是 参与;只有心动,才是真正的参与;“在环境中”和“与环 境共舞”是大不同的,前者未必与思想有关,后者则恰恰 相反,是思想的“参与”。知识互动意义。) 4人类要走向光明就不能停止对历史的追问(1)精神对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