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152437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诊断学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诊断学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诊断学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诊断学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诊断学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组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经等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充满其间的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分布在骨小梁之间的腔隙中。骨髓是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惟一的场所,同时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1、确定诊断某些造血系统或非造血系统疾病2、辅助诊断某些造血系统疾病3、作为鉴别诊断的应用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一)血细胞的生成 所有血细胞均起源于共同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造血组织中一类目前尚无形态学特征描述的功能细胞,其功能特点为:其功能特点为: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血

2、细胞的生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即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和形态学上可辨认的各系原始幼稚细胞阶段,然后进一步成熟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系血细胞(终末细胞end cell)。(二)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1、细胞大小及外形(1)大小: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胞体由大逐 渐变小。但巨核细胞则与此相反。(2)外形:2、核质比例(N/C) 由核大质少变为核小质多,即由高N/C变为低N/C。3、细胞核(1)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的胞核 则由小明显变大。(2)核形:(3)核位置:(4)核染色质:(5)核膜:(6)核仁:4、细胞质(1)胞质量:一般由少逐渐增多,淋巴细胞例外。(2)着色:(3)颗

3、粒:粒细胞、单核细胞、巨核细胞等多从无到有。(4)空泡:(三)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三、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一)低倍镜检查1、确定骨髓标本的取材和涂片制作是否满意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3、观察巨核细胞 对巨核细胞的观察需要注意其数量、成熟程度、产血小板功能及其形态(包括血小板的形态)等四个方面。4、注意有无异常细胞5、正常骨髓象A、有核细胞增生成度为增生活跃B、骨髓中各系列细胞及其各发育阶段细胞的比例(1)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50%60%。一般原粒细胞1%,早幼粒细胞5%,中幼粒、晚幼粒细胞约15%,而杆状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

4、性粒细胞1%,多为成熟型者。(2)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为10%左右。粒红比例(G/E):以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即为粒红比例。正常2-4:1(3)淋巴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20%,幼儿偏高,可达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原淋巴和幼淋巴细胞罕见。(4)单核细胞系统:一般4%,系成熟型单核细胞。(5)浆细胞系统:一般2%,以成熟阶段的浆细胞为主。(6)巨核细胞系统:波动大7-35个。(7)其他细胞: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成分。C、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D、无

5、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6、各系列细胞比例改变的临床意义(1)粒细胞系与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1)粒红比例正常:见于正常骨髓象;粒、红两系细胞平行增多或减少;粒、红两系细胞基本不变化的造血系统疾病;2)粒红比例增高:指粒/红比例大于5:1。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化脓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粒红比例减低:指粒/红比例小于2:1。常见于粒细胞系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红细胞系增多,如各种增生性贫血、真 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2)粒细胞系统1)粒系细胞增多:见于各型粒细胞白血病;大部分急性炎症和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等。2)粒系

6、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或粒细胞减少症。(3)红细胞系统1)红系细胞增多:见于各类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红白血病。2)红系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4)淋巴细胞系统 1)淋巴细胞绝对性增多:见于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病毒性感染、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等。2)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或粒细胞减少症。(5)单核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系统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其他。(6)浆细胞系统:浆细胞增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重链

7、病等;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如慢性炎症及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过敏性疾病等;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7)巨核细胞系统1)巨核细胞增多: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殖性综合征;脾功能亢进;巨核细胞白血病。2)巨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其他骨髓浸润或破坏的疾病,以及急性感染、化学物或药物中毒、放射病等。四、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结果结果 胞质中无蓝黑色颗粒者为阴性反应,出现细小颗粒、分布稀疏者为弱阳性反应,颗粒粗大而密集者为强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过氧化物酶染色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POX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

8、)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最有价值。(二)苏丹黑B染色 结果结果 各类血细胞SB染色显示的结果与POX染色大致相同。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本染色法也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结果结果 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分叶核及杆状核),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阳性反应为在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反应强度分为5级,即“”、“1”、“2”、“3”、“4”。反应结果以阳性反应细胞的百分率和积分值来表示。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在病理情况下,NAP活性的变化常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活性增高。病毒感染活性降低。2

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减低,积分值常为0。类白血病反应的NAP活性极度增高,故可作为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的一个重要指征。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多增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一般正常或减低。故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方法之一。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活性减低。5、其他血液病。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分值可增高。(四)糖原染色结果 胞质中出现红色物质者为阳性反应。临床意义 1、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有助于与其他红

10、细胞系统疾病的鉴别。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PAS反应对三种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3、其他 巨核细胞PAS染色呈阳性反应,有助于识别不典型巨核细胞。五、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1、缺铁性贫血 其典型的血液学特征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象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 更为明显。 (2)轻度贫血时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异常。 中度以上贫血才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特征,严 重贫血时红细胞中央苍白区明显扩大则呈环状 ,并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 (3)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 (4)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一 般正常。 骨髓象骨髓象 缺铁性贫血骨

11、髓象具有如下特点。(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2)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幼红细胞百分率常30%,使粒红细胞比例降低。红系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贫血严重时,中幼红较晚幼细胞更多。(3)贫血早期程度较轻时,幼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幼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核畸形,晚幼红细胞的核固缩。(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5)巨核细胞系正常。2、溶血性贫血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明显的代偿性增生。 血象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两者呈平行性下降。(2)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以及可见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

12、、点彩红细胞等。(3)网织红细胞增多,尤其是急性溶血时常明显增多。(4)急性溶血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常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并有中民生粒细胞核左移现象。 骨髓象骨髓象 溶血性贫血骨髓象具有如下特点:(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2)红细胞系显著增生,幼红细胞常30%,急性溶血时甚至50%,使粒红比例降低或倒置。(3)粒细胞系相对减少,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4)巨核细胞系一般正常。5、再生障碍性贫血(1)急性型: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A)又称重型再障型(SAA-),起病急,发展迅速,常以严重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血象血象 呈全血细胞减少。 红细胞、血红蛋白显著减少,两者平行性下

13、降 ,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绝对值0.5109/L, 甚至为0; 白细胞明显减少,多数病例为(1.02.0) 109/L;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多在60%以上,有 时可高达90%以上。外周血中一般不出现幼稚细 胞; 血小板明显减少,常2.0109/L,严重病例 常1.0109/L。 骨髓象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减低。造血细胞罕见,大多为非造血细胞;粒、细两系细胞极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达80%以上;巨核细胞显著减少,多数病例常无巨咳细胞可见;浆细胞分类比值增高。有时还可有肥大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增高。(2)慢性型: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AA)起病和进展缓慢

14、,以贫血和轻度皮肤、粘膜出血症状多见,严重出血和感染少见。 血象血象 表现为二系或三系细胞不同程度减少,其发生的先后也有不同,通常血小板减少常早期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平行性下降,血红蛋白多为中度或重度减低,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绝对值低于正常,常小于15109/L,部分病例骨髓呈局灶性增生者,则可有轻度增高;白细胞减少,多在(2.03.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但绝对值0.5109/L;淋巴细胞相对增高,一般不超过50%;血小板减少,多在(3050)109/L。 骨髓象骨髓象 骨髓增生程度多为增生减低;巨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三系细胞均不同程度。巨核细胞减少常早

15、期就出现,治疗有效时恢复也最慢,故在诊断上的意义较大;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浆细胞、肥大细胞和网状细胞分类值也可增高,但均比急性型为少;有时可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及粒细胞退行性变等现象。(二)白血病1、急性白血病 血象血象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中度或重度减少,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成熟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少数病例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或出现幼红细胞。(2)白细胞计数不定:白细胞数增多者,多在(1050)109/L之间,超过100109/L者较少见;白细胞分类计数可见一定数量的白血病性原始或幼稚细胞,所占百分率不定,一般占30%90%,也有高达95%以上者。(3)血小板计数减少:早期约半数病例血

16、小板低于60109/L,晚期血小板多极度减少。 骨髓象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2) 以原始和早幼细胞增生为主,原+早幼稚50%可见畸形。(3)增生细胞的类型随白细胞的类型不同而不同。(4)涂片中分裂型细胞和退化细胞增多。红系、巨系受抑。根据血象和骨髓象特点确定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后,进一步需确定急性白血病的类型。(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1型、L2型、L3型(2)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1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发化型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型:急性红白血病M7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2、慢性白血病(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