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美术馆及昙华林调查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9142059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9.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美术馆及昙华林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武汉美术馆及昙华林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武汉美术馆及昙华林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武汉美术馆及昙华林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武汉美术馆及昙华林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美术馆及昙华林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美术馆及昙华林调查报告(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功能定位武汉美术馆是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 务,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它担负着对国家艺术品 的收藏、研究、展示和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及文化交流,推动当代美术 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是武汉美术馆的性质和功能、形 象的定位。 地理位置武汉美术馆位于武汉三镇最为繁华的汉 口中心地段,坐落于汉口南京路、黄石 路与中山大道交汇处 。周边以商业区为主。美术馆紧邻的四周 都是商店。临近有武汉图书馆和湖北省 少儿图书馆等美术馆所在的汉口一元片区总面积为3.11平方公里,东起三阳路 、西至江汉路、北起解放大道、南至沿江大道,这一区域历史上曾经 是德、英、法、俄、日等国的

2、租界,是近代汉口最为繁荣区域,堪称 历史建筑博物馆。汉 润 里 鸟 瞰 历史改造武汉美术馆前身为金城银行大楼。始建于1930年,属欧式古 典复兴主义风格,它采用希腊式的爱奥尼亚柱式,端庄典雅,气 势恢宏,是武汉市保护性的优秀历史建筑。 广场金城里金城银行可拆建筑原有建筑分析因为所要改造的金 城银行位于一元里旧城 风貌区的关键位置,东 临汉润里、西临保元里 。所要改造的,又是金 城银行和金城里这一优 秀建筑保护群。如何能 做到修旧如旧,并实现 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美 术馆,这是一个难题。观众主入口南面广场面积较大,规划成画家广场 ,为美术爱好者在室外绘画提供场所 观众次入口北广场面积较小,可成为景

3、 观广场 。加建部分两个三角形建筑实体像两扇开 启的大门,又像一双张开的手 臂,象征着艺术的殿堂永远欢 迎热爱艺术的人 金城银行,是武汉市一级保护建筑 。工程重点是加固,内部结构基本 不变,只布局6号展厅和行政办公 用房及演示厅、多功能会议室。 金城里,是武汉市二级保护建筑。工 程重点是改造,内囊“掏空”,新建5 大展厅。 建筑细部坡道美术馆内左右有高差变化的地方,都设置了坡道,并且非常宽敞 。坡道不仅可以作为无障碍设施,使特殊人群得到方便还为展馆空间 与流线增加了多样性与趣味性。防滑坡道的地面均设置了防滑槽,安全舒适。作为中庭部分的垂直交通联系,一个 弧形楼梯很好地融合进棱角分明的新老 建筑

4、。中庭作为主空间是整个展馆的核 心部分,网架的天棚以及螺旋楼梯都很 好地诠释了这一大空间的现代感与时代 性。中庭这一三层通高的完整空间可以 使观众在进入展馆前平静心情,是整个 交通系统与参观流线的重要部分。楼梯扶手给人老建筑那个时 期的典雅严谨之感,但细看却 是几何形的简化,现代而不古 板。同样的还有地板大理石的花 纹拼凑。在这一处处都是横平 竖直线脚的古典复兴的建筑中 ,曲线的应用可以缓解视觉疲 劳,增强趣味性。但几何形体 同样能呼应母题,使两者相得 益彰。中庭大厅走廊空调灰黑色的为空调,与圆形的采光孔 很像。可能由于是老建筑改造的原因, 新建筑直接加盖,并把老建筑的外表皮 和室内装修了一番

5、,所以暖通系统干脆 没有做得过分隐藏,反而选择类似老房 子的圆孔形式。其实也很协调。展厅内空调展厅内的空调则是布置在四周 墙面的顶端,较为隐蔽,既不会干 扰观展者的视线,又可以提供良好 的送风效果。顶棚是可开合的。白天可以打开引入自然光线,同时有辅助的照明 设备。通过三角形的拼贴组合为室内自然采光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增 加了室内的光影效果为大厅提供了通透的视觉体验。左图是洗手间,都是自然光与人工采光相结合,选择性的照明措施 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右图是在无障碍通道的上方设置引导前进方向的 灯光,非常细致。点光源与条形光源的组合丰富了照明形式。同时也使 室内光线变得更加均用与通透。怎么产生这种效果

6、的呢?射灯上安有轨道,可以调节远近与角度,使每一个展品都能从 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展示,展厅内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人工光源 ,自然光过多的光影变化有时会使展品失真,人工光源的可调 节性明显高于是可变幻的自然光。这是另一个展厅,灯隐藏在较厚的 墙中间。此时可以看出片状光源显然其 整体亮度要高于点状光源。另外不同的 墙壁颜色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展示氛围。 白色的墙壁使通透性提高了,但深绿色 的墙壁则让心灵沉静。不同氛围的营造 又使展厅增强了灵活性。展板画挂的角度都倾斜,配合人 的观赏角度,且避免了反光与眩光 的发生。为观者营造了极好的光学 环境。展厅门口、内部均设有休息坐的 椅子。每个展厅的守卫人员也配了椅

7、 子。在展览的流线中,停留是必不可 少的。停留产生了交流,同时使参展 者得以冥思。在冗长的参展流线里也 为观者提供了休憩调整的空隙。为展 览环节添加节奏性。活动的墙七个展厅内部的所有的墙体,除最外周的围合,其余均设置了导轨 可动。使展厅的空间可封闭可开敞,根据不同展出的要求与规模可以进 行相应的调节。这无疑增强了展览空间的灵活性。所有展厅均采用滑轨式活动展板 和展墙,使得展览陈列、布置更加灵 活,视觉上富有变化。舒适的空间尺度,处处可休憩,处处可停留,空间交错,视线交流。总体评价 武汉美术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无疑是震撼的。色调柔和统一, 风格简约独特,极富古典气息又融合了现代元素,同时,武汉美术

8、馆 人性化的细节设计,也让我们为之叹服。无论是滑轨式的活动展板 和展墙,还是可调节光线的玻璃顶,或者是各处设计合理的残疾人 坡道,都深深彰显了设计者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愧为“让优秀建筑 在改造中重生”的精品范例。当然,作为一个力图做到修旧为旧的历史建筑改造,设计者甚 至以一叠1929年的设计手稿为蓝本。可见设计这个学科,不仅需要 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委实也需要有务实严谨,踏实认真的态 度才行。武汉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 对于如何保护并发挥它们的最大价值并同时还保留其原有的建筑特 色,武汉美术馆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典范。思考: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建筑该 如何立足于现

9、代都市?建筑物的一般改造方法:定位定性位置确定,性质必须与场地要求一致,建筑性质 基本可以确定,如高层办公室,改造后仍作为办公。 定位转性位置确定,性质可以根据周边场地要求变化,改 造为区域需要的性质,如厂房,可以改造成展馆、演艺或酒吧 、餐饮等休闲娱乐设施;如现在的武汉美术馆,在此先后立足 的有汉口金城银行、驻汉日军占领军总司令部、武汉图书馆、 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等,新馆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还 根据美术馆的功能和设施的要求,对内部结构进行了科学设计 和改造。 移位保留法定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同时其功能与城市整 体规划矛盾,且无法协调,可进行适当移位保留。思考:建筑物的改造既如此,那么,

10、 对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建筑群呢 ?我们又该做怎样的规划设计和历 史保护呢?走访昙华林一个 隐没于市井的“没落贵族”“昙华林” 名字由来:按文言文“花”、“华”通假 的说法,昙华林即昙花林。 在武昌昙华林,不见昙花, 更毋庸说昙花林。可是,无 论如何,昙华林之所以为昙 华林,与花总是有些关系的 。 从前多小型庭院,居者多 善植昙花,故名;另说,此古巷人家,多 喜植花,花开之时,置坛于 户外,于是,一年四季,一 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 林,故名。“昙华林” 自然文化:历史上,昙华林街区有“一湖三山”之说,即北临沙湖,西靠 凤凰山,怀抱花园山和螃蟹岬。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 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

11、之间,营造了自然宜人的氛围。 “昙华林” 地理文化:现在的昙华林主要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戈甲营、马道门 、太平试馆、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岬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全长 1.2公里。“昙华林” 历史文化: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 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 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 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 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

12、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 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 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 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昙华林” 建筑文化: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 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化入侵武昌城 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史 事件纪念地,政要名人故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 的 历史价值和具有深刻革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汉口开埠以来,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北执政者在昙华林兴办新式中、小 学堂达10所之多。外国教会学校也在此择地而建

13、,包括西式医院在内 达8所之多。中国学堂和西方教会学校隔街相望,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中西合璧的学校建筑,形成了以教育为特色的街区文化。“昙华林” 建筑文化: 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 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也 构成了昙华林对这个世界特别的记忆,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 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建筑中得以彰显。“昙华林”老医院仁济医院:它是西式教会医院,也是近代 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 。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 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 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 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昙华林”老教堂崇真

14、堂: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杨 格非牧师于1865年兴建的,它是外国列 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该教 堂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 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 。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传入武 昌的历史开端。“昙华林”老寓所翁守谦故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 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 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沿革:原为清 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 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昙华林”老书院文华书院:学院是美国圣公会于1871年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的,初为男童 寄宿学校,名叫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它是华中师 范大学的前身。

15、 文华学院是湖北省最早的教会学校,与英国循道会开办的博文书院、 英国伦敦会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昙华林”革命纪念地石瑛故居:这幢房子始建于世纪年代 ,曾有董必武、陈独秀、陶铸、李 四光等名人来往。 石瑛故居是辛亥首义革命前辈在武 汉市内难得的一处故宅,对研究和 展示辛亥革命历史和武汉名城发展 轨迹具有极高的价值。“昙华林”古巷韵味昙华林, 这个迄今已数 百年的清代古 巷,饱浸着深 厚的文化积淀 ,在摩天大楼 的缝隙里,仍 散发纯正历史 的幽香,让人 清新可闻。“昙华林”古建韵味穿行在昙华林的幽幽老街,如同穿越 了武汉的近代史。这条老街,记忆着太多 东西。如果它能够一条

16、街地完整地保存下 来,那可真是件幸事。把那些尚存的老房 子变成活教材,让它们继续留在昙华林的 街上,那么这条老街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 活力。“昙华林”古建韵味它能把我们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 往事,我们这座城市的居民们曾经有过 的生活状态,以及在这里曾经演绎过一 遍的历史一直记忆到永远,成为我们这 座城市厚重历史的一个部分。思考:有着深厚 历史建筑与文化 遗迹的昙华林该 如何立足于现代 都市?记得在走访过程中,我们曾经和当地的居民深谈过,居民说街道两旁 的建筑都是刚刚粉刷过的,想要凸显出沧桑的历史沉重感。然而,如果那些百 年的西式建筑能让人感受 到早期异域文化的风情, 那么巷边被粉刷过多次的 墙壁下沉积的厚厚一层油 垢,则多少让我们对这些 淳朴的老建筑有些失望, 没了想像中的城墙、老砖 、青瓦,老建筑的分量在 实际的踏寻中打了折扣。仅仅将老建筑的表面 进行整齐划一的粉刷,是否 ,这就代表着我们对老建筑 的保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 重呢? 毫无疑问, 答案是否定的!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还强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