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并发症处理规范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140658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11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并发症处理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护理并发症处理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护理并发症处理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护理并发症处理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护理并发症处理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并发症处理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并发症处理规范(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理并发症处理规范 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程序 一、虚脱 【预防措施】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 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2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 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 射器,做到二快一慢。4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 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5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1)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 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2)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 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 3)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针刺

2、人中、合 谷等穴位; 4)病人清醒可给予口服糖水,必要时静推 5葡萄糖,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5)少数病人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 状可逐渐缓解。 二、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 【预防措施】 1、在给易致过敏药物前应询问患者药物过 敏史,凡有该药物过敏史者禁作过敏试 验。 2、患者使用易致过敏药物,凡初次用药、 停药3天后再用,以及使用中更换药物批号 ,均应按常规做过敏试验。 3、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该药试验结果 阳性患者或对该药有过敏史者禁用此药。( 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4、试验结果阳性者,在该患者医嘱单、病历 夹上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在床头挂过敏试验阳 性标志,并告知患者及其

3、家属。 5、抗生素类药物应现用现配。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药物过敏试验前要 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治疗盘内备肾上腺素1 支。 7、药物过敏试验阴性,第一次注射后观察20 30min,注意观察巡视患者有无过敏反应, 以防发生迟发过敏反应。 【应急处理程序】 1、患者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 协助患者平卧,报告医生,就地抢救。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g,小儿剂量酌减。如症状不缓解,每隔30min再皮下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呼吸抑制时应遵给予人 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可拉明、洛贝林等呼吸兴奋药。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使用呼吸机。喉头水肿导致窒息时

4、应立即施行气管切开。 4、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滴注10%葡萄 糖溶液或平衡溶液,补充血容量。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加入5%10% 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盐 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等抗组 胺类药物。如血压不升时,遵医嘱给予升 压药。 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的5%氯 化钙溶液静脉推注。 5、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人 工呼吸等心肺复苏的抢救措施。 6、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 吸、血压、尿量等病情变化。患者未脱离 危险前不宜搬动。 7、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6 h内及 时、准确地记录抢救

5、过程。 三、出血 【预防措施】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 3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 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处理程序】 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 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2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 射部位。 3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 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 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预防措施】 1选择粗细适

6、合、质量过关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在局部皮肤有 硬结或瘢痕处进针。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 手法、力度及方向。 4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 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处理程序】 1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 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 射。 2发生针体断裂时,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 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 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 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游动),快速用止血 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 ,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预防措施】

7、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 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2.严格无菌操作。 处理程序】 1.发热反应轻者,应立即减慢滴速度或停止 输液,并通知医生。 2.发热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 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 细菌培养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3.对高热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严密观察 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 敏或激素治疗。 二、静脉炎 【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对需要长期输液患者,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 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抢救时例外)。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 次。 3. 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入刺激

8、 性较强或特殊药物,应尽量选用粗血管,充分稀释后并确认针头应刺入静脉内时再输入。 4.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每瓶药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3种为宜。 5.若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严格掌握留置时 间。一般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3-5天。最长不 超过7天。 6.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 和补液。 【处理程序】 1.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 患肢抬高、制动。根据情况局部进行处理:局部热敷;用50%硫酸镁行湿热敷;仙人 掌外敷;可行超短波理疗。 2.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三、急性肺水肿 【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对老年患者、 婴幼儿以及心、肺、肾疾

9、病的患者更需慎重。 2、加强巡视,告知患者勿擅自调节滴速,一旦出 现不适症状,应及时使用呼叫器。 【应急处理程序】 1、发现患者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或 将输液速度降至最低。 2、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3、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4、加压给氧,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同时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酒精,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5、遵医嘱给予镇静、扩血管和强心、利尿药物。6、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7、在抢救结束后6 h 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 程。8、患者病情平稳后,

10、加强巡视,重点交接班。 四、空气栓塞 【预防措施】 1. 输液前要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 2. 输液前注意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 ,有无松脱。 3药物滴尽前要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拔针, 严防造成空气栓塞。 4如需加压输液,应有专人守护。 5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 必须立即严密封闭密穿刺点 【应急处理程序】 1、发现输液器内出现气体或患者出现空气栓 塞症状时,立即停止空气输入体内,更换输液器或排空输液器内残余空气。 2、通知主管医生及病房护士长。 3、将患者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有条件 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高流 量氧气吸入及药物治疗。 5、病情危重时,配合医生积极抢救。 6、在抢救结束后6 h 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 救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