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9137351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0.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园林与中外交流(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岭南园林与中外文化交流暨南大学 纪宗安 2011、9、21 提纲 一、岭南园林与中国园林文化的西传 二、西方造园艺术对岭南园林的影响 三、开风气之先的近代岭南园林 结束语园林及岭南园林的内涵 园林和宫殿(包括神的宫殿庙宇),历来 是文化集萃的场所,文化的交流也常在这 里发生。岭南,作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最早的交汇地之一,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 和地理环境,而生于兹,长于兹的岭南园 林,就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担负起中外文化 交流先驱的使命。 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有着悠久 的历史,高雅的意境和杰出的 水平,其风格与同时代的欧洲 造园艺术迥然不同。中国造园 艺术曾对欧洲发生过巨大的影 响,在世界文化史和中西

2、文化 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 这种文化出口,特别是其早期 ,主要发生在岭南地区。反之 ,鸦片战争以前的岭南地区,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又是外国 园林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唯一途 径,久而久之,岭南地区出现 了大量的、多样化的外国,特 别是西方园林文化的痕迹。一、岭南园林与中国园林文化的西传 明末清初,主要还是中国园林的西传。这 是因为,当时西方园林的强点(古典主义的 规则式园林)在中国缺少生存的土壤,而中 国园林的自然式特点却符合了欧洲的社会 思潮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是到了鸦片战 争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腐朽充分暴露 ,形势才演变成西方现代园林(主要是公园 )大规模向中国输出。1、欧洲园林艺术的

3、传统 欧洲的造园艺术 在罗马时代有过一 段光辉的历史。但 在漫长的中世纪, 除了在受穆斯林影 响的比利牛斯半岛 南部以外,园林基 本上是不发达的。 罗马皇帝哈德良的别墅 直到进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又 称意大利台地园)的出现,使欧洲的造园艺术再 度振兴。意大利台地园的主要特征是:核心为庭 园,周围是自然的森林,二者之间有树坛 (Basco,即在方块型地面上成行列种植的树木) 过渡。庭园被放在沿山坡一侧的一系列台地上, 规模不大,采取几何式布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 ,主要建筑物常常放在构图的中心位置上。这种 意大利式园林,凭藉着文艺复兴文化的传播,影 响很快遍及法、英等欧洲国家,持续了

4、一个多世 纪。 到十七世纪下半叶, 在法国路易十四的时 代,君主集权制发展 到顶峰,文化中形成 了古典主义潮流。法 国的造园建筑师们大 大发展了意大利式的 造园艺术,形成了古 典主义的造园艺术。 早期的法国花园 古典主义花园的基本格局仍从意大利式脱 胎而来,即花园保持对称的几何式布局。 其重要的变化是花园被放在平原上,而且 规模非常巨大,所以又称宏伟性园林。它 大大突出和强化了中轴线:宫殿踞于花园 中轴线的起点,其它林荫道、花坛、河渠 、水池、喷泉、雕象等沿着中轴线延伸下 去,形成非常深远的透视线,所以又称透 视线性园林。这里一切都非常工整、明晰 、严谨,符合路易十四心目中以国王为首 的整个封

5、建制度国家的形象。凡尔赛总平面 图 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代表作品是凡尔赛宫园 (Versailles,主体工程在1662-1690年间进行)。 这种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很快传遍英、奥、德、俄 等国,成了欧洲宫庭造园艺术的正宗。 2、岭南园林和中国园林文化的西传 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全海航路自十六世纪起被开通 ,海上贸易日益发展,欧洲有越来越多的商人和 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一般的路线是先到 澳门和广州,商人们就在这里作生意,而耶稣会 士则设法北上进京。在广州和北京,他们看到了 一个从未见过的,发展水平相当高的东方文化。 起初,他们以审慎的态度进行着研究和侦察,随 着对这种文化认识的深入,他们被震撼了

6、,既带 着猎奇,又怀着敬意,一篇又一篇报告、书札被 寄回欧洲并出版,向欧洲介绍这片古老大地上的 文明。于是,“中国热”在一个多世纪中席卷了欧 洲,其中也包括了与欧洲传统作法完全不同的中 国造园艺术。 欧洲人初闻中国园林,大概始于马可波罗 (Marco Polo,1254-1323?)。在马可波罗之 后,差不多沉寂了三百年,欧洲人描绘中国的笔 才又被人们拿起,其中有许多关于园林的内容出 自耶稣会士们的手。因为在十七和十八世纪的欧 洲,能够真正深入到中国内地(特别是北京)生活 和工作的主要是耶稣会士。他们富有文化修养, 不仅从商业角度,而且更注意从文化角度观察中 国,所以成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出色

7、媒介。 长期担任英国宫廷建筑师和总建筑师的詹伯斯爵 士(Sir William Chambers,1723-96)年轻时曾由 瑞典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随商船到过广州,看 到并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建筑和园林的资料,同 时还向一个叫Lepqua(李华?)的中国画家讨教过 造园艺术。 他还出版了两本介绍中国建筑和园林的书,即 论东方的造园(Essay on Oriental Gardening),1772年出版;和中国建筑、家俱 、服装和餐具的设计(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 Furnitures, Dresses, Machines, and Utensils),17

8、57年出版。 1757-63年间,他替肯德公爵(Duke of Kent,1750-1759)主持了丘园(Kew Garden, 皇家植物园)的设计,在丘园的一角设计了一个 中国园。 丘园是英国图画式花园的代表,詹伯斯先是在丘 园的一角采用了一些中国式的造园题材和手法改 造地形,挖湖叠山,将一块“地势低平,毫无景 色可言,既没有森林,也没有水”的地方,变成 了一个很美的花园 是后(1761年),詹伯 斯又在园中建了一座 高达一百六十英尺的 中国砖塔,八角十层 ,立面很像广州的琶 洲塔,但底层加了一 座阁子。 丘园的建造是成功的,以后多次在不同的 书中被提及,并给以很高的评价。如德国 艺术评论家

9、、基尔(Kiel)大学的美学教授 汉什菲尔特(C.S.E.Hirschfeld)写道:“外 国所有花园里,近来没有别的花园象中国 花园或者被称为中国式的花园那样受到重 视的了。它不仅成了爱慕的对象,而且成 了模仿的对象”。18世纪欧洲人设想的 中国园林 1763年,詹伯斯把丘园里这些建筑物的平、立、 剖面图汇编出版。1771年,瑞典国王见到此书后 ,大为赞赏,并封詹伯斯为骑士,授北极星勋章 。确实,詹伯斯在丘园的创造,一时引起竟相模 仿中国式花园的新高潮,一些王公贵族,富商巨 贾纷纷出资新建花园,或改造原有花园,兴起一 股仿建中国式花园的热潮。 清道光年间,广州荔枝湾有一 家私家园林海山仙馆,

10、享 有“南粤之冠”的美誉。据美国 威廉亨特所著的旧中国杂 记一书记载:“外国朋友认 为,得到许可到潘启官在泮塘 (PUNTONG)的美丽住宅去 游玩和野餐是一种宠遇这 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外国 使节与政府高级官员、甚至与 钦差大臣之间的会晤,也常常 假座这里进行。 油画海山仙馆 1999年年底,笔者在参观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 澳门历史文化展时,曾看到两幅葡萄牙人于清 道光年间画的油画。一幅画的是北京故宫午门, 另一幅画的是北京某官府的私家花园,两幅画都 大有失真之处。威严的午门上添加了高高的翘角 和许多花梢的脊饰,而那座官府花园充满了岭南 私家园林的高敞、玲珑和秀丽,显然是作者或者 根本没有去

11、过北京,或者虽去过北京,见过午门 和官府花园,但当时没有机会写生,以后才根据 记忆,又添加了自已比较熟悉的岭南园林的一些 因素后产生的作品。 来华商人和传教的耶稣会士们对中国园林的介绍 ,大多只能限于他们在华留居活动时,对某一类 型的中国园林耳闻目睹后所得到的表面感觉和认 识,因此难免零碎和肤浅,甚至会出现失真。但 是对于欧洲来说,这些文字介绍,加上瓷器、漆 器、绘画、美术品、工艺品上所表现出的中国园 林形象,实有耳目为之一新的震撼感觉,首先引 起了欧洲文化界人士,尤其是诗人、散文家、画 家、雕塑家们的兴趣和关注。在十七至十八世纪 之际,中国的造园艺术从观念到形式和手法,深 深地影响了欧洲,使

12、之改造或新建成了一批中国 式花园,在欧洲大地上形成一股中国园林热。 3、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和 表现 中国的造园艺术虽然首先是由法国传教士 介绍到欧洲,但最早却是在英国发生实际 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文化传播离不开接 受国本土文化的呼应,需要有适宜的生长 土壤。在英国,唯理主义哲学和古典主义 文化的根子都比法国浅,而资本主义生产 的发展又比其它国家快,所以在十六世纪 末,英国哲学里出现了经验主义。 同唯理主义相反,经验主义把感性认识的积累和 归纳当作人类认识的基础。一批思想文化领域里 的精英,如杰出的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诗人弥尔顿(John

13、Milton,1680-74),画家洛兰(Claude Lorrain,1600-82)和罗莎(Salvator Rosa,十七 世纪上半叶)等,都在自已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 对自然的情趣和爱好,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热爱自 然的传统。 从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英国人是在17世 纪的三十年代末初次试图进入广州的大门 而未果,此后即逢清初的海禁。 1712年6月,英国的现实主义散文家艾迪生 (Joseph Addison,1672-1719)在他主编的 杂志观察家(The Spectator)上,针对 人工气太重的欧洲花园,大肆赞美中国的 花园。他说“中国人讥笑我们的种树方法 ,必以界限来整列划分;因为他

14、们以为植 树平行而一律,一般人都能做到,但直则 无姿,不能见巧。他们欲显出此类性质的 工作底天才,往往放弃规则法则而不用。”英国风景园-斯托海德 英国园林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作前后两个阶段:一 是前期的“风景园”(Landscape Garden)。简单 地说,风景园就是模样象英国牧场风光的园林。 另一个是发展到后期出现的所谓“图画式园 ”(Picturesque Garden)。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图画式花园是在风 景园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更多地吸收了 中国的造园要素,表现在园中有中国式样 的叠石假山,有岸线曲折的小溪小湖,湖 中分布着小岛或石矶,水上架起拱形石桥 ,更多的是再建造一些中国式的

15、亭、阁、 桥、榭、塔等,而道路就在这些假山、树 丛、湖泊和亭榭中弯来绕去,使得整个景 色掩映曲折。这种园林后来又被称为“英中 式花园”(EnglishChinese garden)。 法国巴加特尔花园的“中国式”小丘 、小路和亭子 德国哲学家康德也很关注风景式庭园。他在三大 批评书的最后一本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1790)的“艺术分类”中,曾就庭园 作过敏锐的分析:“作为造型艺术的第二类的绘画 艺术是以技术来表现观念与感观相结合的假象的 ,我则想把它分为美化自然的艺术和配合自然产 物的艺术。前者就是绘画;后者就是造园术。总 之,绘画仅是给与立体空间的假象

16、,而造园术则 是给与真实的立体空间。造园术则不外乎是使 用各种各样的景物(草、花卉、灌木、乔木、池、 小山岗和山谷等)来装饰大地,这与自然装饰大地 一样,所不同的是,它的配置要符合一定的意义 。” 康德之所以如此看待造园,是由于当时的德国也 流行自然式庭园的缘故。如著名的沃利兹园 (Woerlitz)、威廉高地园(Wilhelmshohe)、奥兰 宁保园(Oranienbaum)等,巴伐利亚的路易二世 甚至曾想仿造一个圆明园。当时竟相模仿建造中 英式园的热潮正如汉什菲尔特的描述:“在世界各 地的花园中,其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曾被引人入 胜的描摹,莫过于中国的花园。今人建造花 园,不是依照他本人的观念,或者根据比较旧有 更好的风趣,而只问是不是中国式或中英式。”尽 管其他国家的图画式园林比起英国来说持续的时 间相对较短,但中国造园艺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