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的语用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9131762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筑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的语用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构筑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的语用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构筑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的语用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构筑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的语用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构筑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的语用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筑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的语用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筑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的语用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人:陈尚达QQ:1194055200 手机:13956109588语文教学要从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 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课本 知识。这种区别,意味着从“请学习者注 意”到“请注意学习者”的转变。语文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觉知与践行,教师应该主动接受来自学生语文学习境况的巨 大挑战,善于激疑并帮助学生解惑,而不 是向学生提供固定的语文知识,将学生置 于明显被动境地。o叶老曾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意 味着“教”作为外部指导,要诱发出学生“ 学”的自觉,使得教师的“教”最终成为多 余。o这意味着,教师要以成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 来成全自己的存在价值。正如康德所理解的 教育关系,教

2、师的教育性自杀,和儿童的教 育性自强,构成相互影响的连续体。一、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习” ,即引导儿童与课文自由充分的相互作 用 语文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不是语文知识 ,而是儿童与课文之间的认知落差“让学习”强调语文教学的恕让精神 ,教师要能抵制住告知学生答案的诱惑二、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的语用场即游戏场进入不可预知的情境,试图抵达成功的目标 ,不断调适自己的反应和操作,是所有游戏活 动的根本所在;神秘与好奇、诱惑与冲动、成功与满足,是 描绘儿童游戏心理过程的三个核心关键词。学习即游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运用游戏 原理,是语文教学追求审美创造的不二法门。 课文本身就是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体现:任

3、何 语句都是基于语境的,语句和语境之间,构成实与虚 、有与无、明与暗的对立统一。我们在理解课文时, 往往只关注到课文的实、有与明的一面,却忽视了关 注课文虚、无与暗的一面。然而作者正是有意无意地 通过这种对立统一,创造了课文的游戏性意味。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是儿童作为主动读者对课文进行 意义增殖的解读,也即一场语言游戏 :子夏和孔子 的一段对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 矣。”孔子由诗句联想到绘画,临后施彩;子夏则由 绘画想到成礼,美质文饰。三、教师构筑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语 用场的主要路径 语文

4、学习是关于心的觉解与身的践行,古 代读书理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中,问、思、辨三者, 其实都是关乎心的觉解活动,体现为学的 不断深入,最终要落实到行的层面。这意 味着学习者深刻的自我转变,与心身的整 体改善,所以古代强调知行统一,跟现代 大异其趣。 寻求意义关联或冲突,即扩展儿童与课文相互作 用的互文性或矛盾性资源以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教学为例。在引导学 生理解晏子对着狗洞的“看了看”,先提出为什么不 用“想了想”;然后联系胯下之辱中韩信的“看 了看”,让学生去辨别;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夸赞晏 子运用聪明才智维护了国家尊严的同时,向学生提供 一位外交官所持的根本对立观点:

5、晏子的表现是逞口 舌之能,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 的尊重。这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给学生提供 一种新鲜思维刺激,让学生思考晏子聪明才智可能导 致别样情形。从文中可以看出,楚王也算一个幽默风 趣和喜欢逗乐之人,虽有点不怀好意。 提供评价指导,即促进儿童与课文相 互作用的丰富性理解 语文教学智慧就是教师基于儿童与课文相互 作用具体情境的临场决断与见机行事,而不 可能是一种事先安排和固定理解。教师的评价指导要基于两种语境,即儿童话 语语境和课文文本语境;显现两种理解,即 同情的理解和批判的理解;运用两种策略, 即巧妙质疑和善用追问;避免两种倾向,即 廉价表扬和简单否定。 呈现问题情境,即创造儿童与课文相互作用的探 索性空间 。以孙春福老师的望月教学为例。他依据课 文“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月 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 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 圆地睁大一次”设计一个让同学们给月亮 打比方的问题:月亮像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