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

上传人:au****y 文档编号:49130508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十二、摸鱼儿 1、结合对该词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爱情观。 2、了解和把握该词以雁拟人、咏物抒怀手法的运用。 3、背诵该词。 十二、摸鱼儿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一首讴歌爱情的咏物词。该词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爱情悲歌,表达 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和对至情至爱的真情讴歌。词的上片开门见山抒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 来,替殉情者发问,也饱含着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 ”震撼人心的回答,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直教”二字声如巨雷,惊天地、泣鬼神!接 下来,“天南地北”二句写

2、雁的平常生活:“双飞客”即大雁,大雁秋天南下而春天北归 ,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无论欢乐的团聚还是痛苦的离别,就像人间的 痴男怨女,爱得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是揣想孤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它侥幸 脱网后,想想未来的路万水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义? 还不如共赴黄泉!这里诗人对殉情大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得 不沸腾起来。下片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 渡汾河祀汾阴,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 古与今,人与雁,让人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然而死者不能

3、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 鬼也枉自悲鸣!这里,作者把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大大增加了悲剧气氛。 十二、摸鱼儿 词的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 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 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死了一样同归黄 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永远被后来 的文人骚客歌咏传颂。 二、课文的艺术特点首先,情真意浓,形象感人。该词成功地塑 造了一个忠于爱情、至死不渝的大雁形象,它为 同伴而殉情赴死的行为悲壮感人,令人钦佩。欣 赏该词的读者都会对这一形象有着深刻的印象。 全篇始终围绕“情”字,大雁的殉情,词人的动 情,都表现得真实自然,因而更具有打动人的感 染力。其次,以雁拟人,

4、咏物抒怀。词人明为写雁 ,实则借雁写人,以感动于雁的殉情来礼赞人世 间生死相许、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 十二、摸鱼儿 元遗山极称稼轩词,及观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如双莲、雁丘等作,妙在模写情态,立意高远,初无稼轩豪迈之气,岂遗山欲表而出之,故云尔。(宋张炎词源)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雄顿挫,闲婉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元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遗山之词,亦浑雅,亦博大,有骨干,有气象。以比坡公,得其厚矣。知人论世,以谓遗山即金之坡公,何遽有愧色耶

5、?(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然有集大成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十二、摸鱼儿 一、这首词通过歌咏宁死不愿苟 活于世的殉情大雁,抒发了词人对重 情重义者和忠贞不渝爱情的同情与赞 美。二、显然,作者之所以要讴歌大 雁,是因为大雁宁愿一头撞死追随死 去的伴侣,也不愿意在平淡寂寞的现 实中苟且存活,大雁身上表现了重情 重义的人间美德。情比天高,比地厚 ,这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价值观, 表现了作者对寂寞沉闷的人间社会现 实的不满和否定。三、略。 十二、摸鱼儿 人间自是有情痴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赏析 邓新跃金章宗大和

6、五年,公元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 听一位射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射杀后,另一只大雁一头栽了 下来,殉情而死。年轻的诗人被这种生死至情所震撼,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 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下这首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 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 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兮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 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首词名为

7、咏物,实为抒情。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 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 ,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恋情 悲歌,寄托了作者健康进步的爱情理想。 十二、摸鱼儿 词的开头,陡然发问,奇思妙想,破空而来。全词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的质问,中国传统文学从先秦起倡扬“诗言志”,西晋诗人陆机在文赋中最早提出“诗缘情”,自宋以来,理学家大都重性抑情,甚至提出要“存天理、去人欲”,元好问“情为何物”的大声疾呼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直教人生死相许”,正如接下

8、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明确提出的“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极处,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情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由大雁的殉情,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的真情的热情讴歌。词的开篇,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升华了雁的殉情的内在意义。“天南地北”二句,描写雁的生活情形。大雁是一种秋天南下越冬,春天又北回的候鸟,双宿双飞,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作者却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化色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浓缩的艺术手法,描写了双雁的相依为命、

9、相濡以沫、一往情深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十二、摸鱼儿 接着,作者运用赋的手法,用抒情的笔调描写雁的痴情。“欢乐趣,离别苦”,它们的长期共同生活中,有多少团聚的欢乐,又有多少离别的酸楚,“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就中更有痴儿女”,运用拟人手法,既表现了这对“双飞客”心心相印、相偎相知的诚挚专一与矢志不渝,也点明了人世间更有许多痴心相爱的青年男女。“痴儿女”三字,饱含着哀惋与同情。“君应有语”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的细致入微的揣摩与描写。君,指殉情的大雁。当飞来横祸,痛失爱侣之时,作者认为大雁心中必然也曾产生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犹豫与抉择。这种犹豫并未影响大雁

10、的殉情之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苟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万里”、“千山”,写征途的遥远,“层云”、“暮雪”,状前途之艰难。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灵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全词至此,综合运用了形象描写、心理刻画、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手段,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至死不渝的大雁形象。 十二、摸鱼儿 下片,“横汾路”三句,作者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后的荒凉凄苦。在作者笔下,双雁长眠的汾水边,

11、正是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地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因汾阴巫师锦献鼎与黄河决堤、农业欠收等原因,率领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鼓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四处冷烟衰草、暮色苍茫,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人与雁,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使人们深切感受到鸿雁殉情后的凄苦与孤寂,这也正是作者作此词时主观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招魂”二句,据楚辞招魂序,宋玉在屈原死后,“愁满山泽,魂魄放佚”,于是作辞赋以招屈原之魂。山鬼,楚辞九歌篇名,描写山中女神等候所爱的对象未来而充满失意与怨艾之情。上句写雁死不能

12、复生,痴情如作者,作词招魂亦已无济于事,下句写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无可奈何。此两句用曲,增强了词的悲剧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殉情大雁的强烈而真挚的哀悼与惋惜。假如说上句仅停留在哀悼与惋惜的情感层次上,接着的“未信与”三句,是对殉情大雁的高度的礼赞。作者认为,雁之殉情而死,不会与莺儿、燕子的寻常之死一样归于黄土了事,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永垂不朽。“千秋万古”,从正面礼赞;“莺儿燕子”,从反面衬托,相反相成,从两个方面充分肯定大雁殉情的不朽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 十二、摸鱼儿 词的最后四句,回到眼前现实,年轻的诗人,面对这一方殉情者的小小的坟墓,展开 想象,想象到千秋万古后,也会有

13、像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狂歌痛饮” 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的。全词结尾,寄寓了作者 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拓宽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全词主题获得升华。动物因悼偶而殉死,在古籍中时有记载。宋代洪迈的夷坚志去庚卷一记载双燕巢 于梁间,雄燕被无赖子射死,“雌者见雄死,啁啾悲鸣,径投水而殁。”同书还记载主人 因待客而唤童杀死雄鸡,雌鸡“踯躅哀鸣,不复顾群雏,终夕唧唧。晨起不复食,凝立砌 下,沉沉如醉然。少焉气溢其吭,遂喘而死”。朱熹诗集传在解释周南关雎时说 雎鸠鸟“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闻一多诗经通义进一步引申说, 雎鸠鸳鸯一样,两相厮守,形影

14、不离,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会主动绝食,憔悴而死 。这种动物殉偶的故事,是人们将特定的夫妻伤悼之情投射到动物身上,将动物的“殉情 ”伦理化、人格化的产物,具有的人格感召力。英国社会学家霭理士在他的名著性心理 学中曾引用人类学家勃林顿的观测结论:即在动物中间,性欲也有几分理想化的程度,特别是在鸟类中间;鸟类可以为了失偶 的缘故,伤感到一个自我毁灭的境界,可知这其间所牵涉到的绝不止是一个单纯的性的本 能,而是这种本能与其他生命要素的一个综合,一个密切联系的综合,其密切的程度,即 在文明最盛的人类中间,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十二、摸鱼儿 潘光旦先生在译注此段话时指出:“ 雁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富有人本思想与 浸淫于拟人论的中国文学家也早就观察到 此。”潘光旦先生此处所指的便是元好问 的这首雁丘词。年轻的诗人运用传统 的比兴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借大雁殉情 的故事,将人间伉俪之情的相亲相爱、生 死不渝,强调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 对这种世间至情给予高度礼赞。“人间自 是有情痴”,受北方辽金文学任情率直传 统影响下的年轻的诗人不仅给后人留下了 买雁合葬、累石为雁丘的千古佳话,而且 留下了这首以“问世间,情为何物”开头 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选自名作欣 赏2000年0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