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098943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师培养政策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问题与建议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摘要:政策对实践起着决定走向、影响进程、进行扶持、制约质量的作用。上世纪末以来,小学教师培养政策进入了转型、突变时期,短短几年时间,小学教师培养体系“乱象纷呈” ,复杂异常,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反思政策,问题有三:调研缺失,政策制定带有随意性;遭遇挟持,政策内容缺乏独立性;偏离预期,政策执行具有缺损性。加强小学教师培养政策建设,一要找准政策着力点,二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关键词:小学教师培养政策政策着力点政策执行力上世纪 9O 年代以前,小学教师培养政策相对平稳、清晰,基本围绕定向性(免费教育、定向分配)、封闭性(由独立设

2、置的师范学校培养)、数量型(主要满足于数量需求)、中师化(招收初中毕业生,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等特点来设计,小学教师培养实践也得以平稳运行;但上世纪末以来,小学教师培养政策进人了转型、突变时期,短短几年时间,中等师范学校几乎消亡殆尽,小学教师培养体系“乱象纷呈” ,复杂异常,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原本意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教育转型竞“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 , “由于在理论上准备得不充分,在实际上又没有调查得很清楚,对改革缺乏科学的论证,使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走了一段弯路。 ”反思上世纪末以来小学教师培养政策的存在问题,有利于我们修补政策,改革创新,使

3、小学教师培养实践走上正确轨道。一、小学教师培养政策的问题分析上世纪末以来,体现小学教师培养政策的国家层面的相关文件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教育部 1998 年 12 月 24 日制定,国务院 1999 年 1 月 13 日批转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二是 1999 年 3 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教师1999l 号);三是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四是教育部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师XX4 号);五是教育部关于规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通知(教师(XX4 号);六是国务

4、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6 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XX34 号);七是 XX 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以上文件或直接或间接确立了小学教师培养的政策走向,总体上体现了“非定向性、开放性、质量型、高校化”的改革思路,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发了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启了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但存在问题不容忽视,表现在:(一)调研缺失,政策制定带有随意性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有赖于教育决策者的正确决策,而正确决策的前提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教师教育研究者对政策的充分研究而提供的智力支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建设

5、的现实却是, “决策者和研究者是两个范畴,两种工作规范,两种文化。长期以来,研究者把政策放在研究的视野之外,决策者也没有把政策与研究联系起来。 ”2)仅以 XX 年 9 月 10 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例,应该说,这个政策文件是小学教师培养规格、培养主体、培养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指导性文件,但是,由于决策者与研究者未能有效融通。有机结合未能深入实际广泛调研,致使文件的内容安排、出台时机都有不少缺陷,随意性较强。比如:“教师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 ”但仔细研读这一文件,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培养质量的提

6、高并没有成为这个文件的关注重点,相反,却是学历、培养主体、管理体制等形式问题成了重点关注的内容显得有些轻重不分,本末倒置。再如:关于培养规格提升、培养主体变更问题,涉及到大至优质中师的资源保护、中师与高师的顺利对接、生源质量的必要保证、小学教育专业重构与建设,小至中等师范的去向安排、教师教育队伍的优化组合、招生就业体制的进一步理顺等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绝非一纸文件、一道命令就能迅速解决的必须仔细、周密论证,科学、稳步实施。但意见中关于这些问题处理的表述或“蜻蜒点水” ,或“避重就轻” 。或“避而不答” ,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没有清晰的“路线图”又如:文件中涉及初中起点还是高中起点的问题有这样

7、一段表述:“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有利于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前我国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 ”既然认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具有有利于综合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优势(应是与高中毕业生比较后产生的结论),又为何置其为“重要补充”的地位?显得前后矛盾、逻辑错乱、随意性较强。顾明远先生对这份文件引发的改革有过一个评价:“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事实为据。过去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虽然接受普通教育的水平较差,但是他们

8、都是各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在中师通过严格的师范教育的训练,掌握了较好的教育小学儿童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现在的师专生,却是高考队伍中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只达到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师专的专业分科较窄,学习的课程缺乏小学教育应有的科目。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会唱善跳,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但是师专的学生都来自高中毕业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师生,艺术素养和技能都不如中师生。再加上高等学校那种专业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培养小学教师。如不论专科学校还是本科院校,强大的导向是报考研究生,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 o0o

9、0 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今天来反思,如果当初不是一刀切地取消中师,而是渐进式的,保留中师的建制,延长中师的学习年限,可能会比现在这种状况好得多。我国师范教育建立一百多年来。各地建立了一批中等师范,如长沙一师、南通师范、保定师范等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培养了大批革命工作者和教师。今天毁于一旦,实在感到可惜。 ”(二)遭遇挟持,政策内容缺乏独立性在上述政策文件中,除了个别以“培养小学教师”为题名和关键词外,绝大多数都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题名和关键词的。比如:1999 年 3 月,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拓宽中小学教师来源渠道,鼓励一批高水平综合性大

10、学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 ”这似乎没什么不对。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被合称为“中小学教师” ,是频率很高的现象,这在许多语境中,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这个指称所隐含的忽略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各自的专业特性的意蕴,则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尤其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频频被忽略、被曲解的大量事实存在,提醒我们必须研究、彰显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必须保证小学教师培养政

11、策的独立性。小学教师培养政策问题与建议摘要:政策对实践起着决定走向、影响进程、进行扶持、制约质量的作用。上世纪末以来,小学教师培养政策进入了转型、突变时期,短短几年时间,小学教师培养体系“乱象纷呈” ,复杂异常,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反思政策,问题有三:调研缺失,政策制定带有随意性;遭遇挟持,政策内容缺乏独立性;偏离预期,政策执行具有缺损性。加强小学教师培养政策建设,一要找准政策着力点,二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关键词:小学教师培养政策政策着力点政策执行力上世纪 9O 年代以前,小学教师培养政策相对平稳、清晰,基本围绕定向性(免费教育、定向分配)、封闭性(由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培养)、数量型(主要满足于数

12、量需求)、中师化(招收初中毕业生,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等特点来设计,小学教师培养实践也得以平稳运行;但上世纪末以来,小学教师培养政策进人了转型、突变时期,短短几年时间,中等师范学校几乎消亡殆尽,小学教师培养体系“乱象纷呈” ,复杂异常,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原本意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教育转型竞“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 , “由于在理论上准备得不充分,在实际上又没有调查得很清楚,对改革缺乏科学的论证,使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走了一段弯路。 ”反思上世纪末以来小学教师培养政策的存在问题,有利于我们修补政策,改革创新,使小学教师培养实践走上正确轨道。一、小学教

13、师培养政策的问题分析上世纪末以来,体现小学教师培养政策的国家层面的相关文件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教育部 1998 年 12 月 24 日制定,国务院 1999 年 1 月 13 日批转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二是 1999 年 3 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教师1999l 号);三是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四是教育部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师XX4 号);五是教育部关于规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通知(教师(XX4 号);六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6 部门关于(教育部

14、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XX34 号);七是 XX 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以上文件或直接或间接确立了小学教师培养的政策走向,总体上体现了“非定向性、开放性、质量型、高校化”的改革思路,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发了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启了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但存在问题不容忽视,表现在:(一)调研缺失,政策制定带有随意性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有赖于教育决策者的正确决策,而正确决策的前提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教师教育研究者对政策的充分研究而提供的智力支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建设的现实却是, “决策者和研究者是两个范畴

15、,两种工作规范,两种文化。长期以来,研究者把政策放在研究的视野之外,决策者也没有把政策与研究联系起来。 ”2)仅以 XX 年 9 月 10 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例,应该说,这个政策文件是小学教师培养规格、培养主体、培养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指导性文件,但是,由于决策者与研究者未能有效融通。有机结合未能深入实际广泛调研,致使文件的内容安排、出台时机都有不少缺陷,随意性较强。比如:“教师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 ”但仔细研读这一文件,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培养质量的提高并没有成为这个文件的关注重点,相反,却

16、是学历、培养主体、管理体制等形式问题成了重点关注的内容显得有些轻重不分,本末倒置。再如:关于培养规格提升、培养主体变更问题,涉及到大至优质中师的资源保护、中师与高师的顺利对接、生源质量的必要保证、小学教育专业重构与建设,小至中等师范的去向安排、教师教育队伍的优化组合、招生就业体制的进一步理顺等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绝非一纸文件、一道命令就能迅速解决的必须仔细、周密论证,科学、稳步实施。但意见中关于这些问题处理的表述或“蜻蜒点水” ,或“避重就轻” 。或“避而不答” ,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没有清晰的“路线图”又如:文件中涉及初中起点还是高中起点的问题有这样一段表述:“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有利于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前我国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 ”既然认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具有有利于综合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优势(应是与高中毕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