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10《随园诗话》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094961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10《随园诗话》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10《随园诗话》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10《随园诗话》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10《随园诗话》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10《随园诗话》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10《随园诗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10《随园诗话》(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小学国学启蒙教学设计 1010随园诗话随园诗话10随园诗话一、 教学目标: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3、学生深刻了解文章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音乐播放:随园诗话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2、出示译文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3、作者简介四、教学反馈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11 王戎识李一导入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王戎识李。

2、老师来介绍一下王戎这个人物。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于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于,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这二、自学生字词第一步,查找生字、难词:1)诸:众,许多的意思。2)尝:曾经的意思。3)折:压弯的意思。4)竞走: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5)人:过路人。6)之:代词,指王戎。7)信然:果然如此的意思。三、理清文章归纳段落大意。一文分成四层:第一层,简介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第二层,写王戎和他的伙伴们看见李树多子时的不同表现。第三层,写王戎不与诸小儿竞走取李的原因。第四层,写王戎推理的正确性。第四步,归纳中心思想。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

3、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第五步,在以上各步的基础上,写一篇小文章,逐段逐节进行分析,夹叙夹议进行讲解。实际上是一篇小“教案” 。王戎识李浅析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不少故事,如“周处除三害” 、 “祢衡击鼓骂曹”、 “温娇娶妇” 、 “望梅止渴” 、 “曹植七步成诗”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 “新亭对泣” 、 “谢女咏雪” 、 “管宁割席” 、 “子猷访戴”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全书语言精炼,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梁刘孝标为作注释。后代仿世说者极多,在

4、我国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王戎识李一文就是摘自此书。王戎是王戎识李中的主要人物,西晋琅砑临沂(今属山东)人。字睿仲,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惠帝时,累官尚书、司徒,贪吝好货,广收八方园田,积钱无数,每自执牙筹,昼夜计算,为时人所讥。王戎识李这篇文章共分四层。第一层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 “诸”:众,许多的意思。 “尝”:是曾经的意思。言下之意就是“王戎识李”这件事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生的,王戎并非事先就知道旁的李子是苦的。“七岁”:是指王戎当时的年龄。当时,年仅七岁的王戎就能正确地对事物进行严谨的推理,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神童,作者明确地指出王戎当时的年龄,是为了突出“年龄小” ,

5、为下文打下伏笔。作者在这一层简介了人物和事情发展的背景。第二层是“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 “多子折枝” ,形容李子多得压弯了李树的树枝。 “多子” ,可引申为无人采摘的意思。 “竞走” ,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作者在此形象地描绘出儿童嘴馋的特点争着摘李子吃,但对于同样属于儿童的王戎来说,他却没有去争着摘李子吃,他为什么不去摘呢?是因为他不爱吃那红得发紫的李子,还是因为他的妈妈不允许他随便在外面吃李子?于是,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这层是写王戎和他的伙伴们看见李树多子时的不同表现。现在,让我们带着作者特意留下的不解之谜,继续阅读第三层。“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

6、此必苦李。 ” “之”:指王戎。 “人”指过路的人。我想这个过路人一定是个大人,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我们分析了小儿嘴馋,如果他见别人摘李子吃,他必定也会跑去采摘。所以,我认为这个过路人一定是个大人。这个大人对“诸儿竞走取李,惟戎不动”这件事疑惑不解,连大人都没有想到那李子是苦的,而他却想到了,由此反衬出了王戎的智慧。这一层是写王戎不与诸小儿竞走取李的原因。阅读了这一层,作者设置的不解之谜就迎刃而解了。他不去摘李子,是因为他认为李子是苦的。为什么他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结论来自于严谨的推理,王戎的推理过程是:李树在道旁,既然果实累累,且均已成熟,为什么无人采摘呢?原因一定是因为李子是苦的,苦李子谁愿吃

7、呢?如果是甜李子,早就会被人摘光了,怎么还会有他们的份呢?因此,他认为“此必苦李” 。王戎的这种推理方法属于演绎推理中的直言三段论,他从“树在道旁而多子”这个已知的一般原理,得出关于“此必苦李”的特殊结论。在此,文章省略了大前提,即李树在道旁多子,成熟而无人采摘,必苦李。小前提是:这里的李树生长在道旁且果实已经成熟却无人采摘;于是,王戎由此得出了结论:“此必苦李。 ”第四层是“取之,信然。 ” “之”:指树上的李子。 “信然”:果然之意。摘下李子一尝,果然如王戎的推理,是苦李。这层是写证实王戎推理的正确性。王戎识李这篇文章是以记叙文为体裁,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

8、考的精神。四、教师小结王戎识李这篇文言记叙文语言精炼、简洁,通俗易懂且辞意隽永,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王戎的智慧。全文一共 49 个字,却把“王戎识李”这件事写得生动、感人。王戎的推理虽还严谨,但我认为还是有不足之处。儿童玩耍一般爱找没有人的地方去尽情地玩耍,因此,倘若王戎和他的小伙伴们看见的李树是长在人迹稀少的道旁,由于没有被别人发现,即使李子像蜂蜜一样甜,也不会被人采摘,所以,王戎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判断,那么他的结论就不一定正确。因此,我认为作者应当把“树在道旁”改为“树在大道旁”才妥当些。王戎识李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例如:有一位同学做了一道题,他的做法和结果都是对的,

9、但当他看见一位学习成绩比他好的同学的答案与他不一样时,他也不管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就立即照葫芦画瓢地把答案抄下来,这是不对的。他不应该盲目地随大流,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很有益的。至此, 王戎识李一课就自学完了。10随园诗话一、 教学目标: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3、学生深刻了解文章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音乐播放:随园诗话让学生反复

10、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2、出示译文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3、作者简介四、教学反馈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11 王戎识李一导入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王戎识李。老师来介绍一下王戎这个人物。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于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于,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这二、自学生字词第一步,查找生字、难词:1)诸:众,许多的意思。2)尝:曾经的意思。3)折:压弯的意思。4)竞走: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5)人:过路人。6)之:代词,指王戎。7)信然:果然如此的意思。三、理清文章归纳段落大意。一文分成四层:第一层,简介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

11、景。第二层,写王戎和他的伙伴们看见李树多子时的不同表现。第三层,写王戎不与诸小儿竞走取李的原因。第四层,写王戎推理的正确性。第四步,归纳中心思想。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第五步,在以上各步的基础上,写一篇小文章,逐段逐节进行分析,夹叙夹议进行讲解。实际上是一篇小“教案” 。王戎识李浅析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不少故事,如“周处除三害” 、 “祢衡击鼓骂曹”、 “温娇娶妇” 、 “望梅止渴” 、 “曹植七步成诗”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 “新

12、亭对泣” 、 “谢女咏雪” 、 “管宁割席” 、 “子猷访戴”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全书语言精炼,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梁刘孝标为作注释。后代仿世说者极多,在我国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王戎识李一文就是摘自此书。王戎是王戎识李中的主要人物,西晋琅砑临沂(今属山东)人。字睿仲,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惠帝时,累官尚书、司徒,贪吝好货,广收八方园田,积钱无数,每自执牙筹,昼夜计算,为时人所讥。王戎识李这篇文章共分四层。第一层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 “诸”:众,许多的意思。 “尝”:是曾经的意思。言下之意就是“王戎识李”这件事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生的,王戎并非事先就知道

13、旁的李子是苦的。“七岁”:是指王戎当时的年龄。当时,年仅七岁的王戎就能正确地对事物进行严谨的推理,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神童,作者明确地指出王戎当时的年龄,是为了突出“年龄小” ,为下文打下伏笔。作者在这一层简介了人物和事情发展的背景。第二层是“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 “多子折枝” ,形容李子多得压弯了李树的树枝。 “多子” ,可引申为无人采摘的意思。 “竞走” ,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作者在此形象地描绘出儿童嘴馋的特点争着摘李子吃,但对于同样属于儿童的王戎来说,他却没有去争着摘李子吃,他为什么不去摘呢?是因为他不爱吃那红得发紫的李子,还是因为他的妈妈不允许他随便在外面吃

14、李子?于是,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这层是写王戎和他的伙伴们看见李树多子时的不同表现。现在,让我们带着作者特意留下的不解之谜,继续阅读第三层。“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 “之”:指王戎。 “人”指过路的人。我想这个过路人一定是个大人,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我们分析了小儿嘴馋,如果他见别人摘李子吃,他必定也会跑去采摘。所以,我认为这个过路人一定是个大人。这个大人对“诸儿竞走取李,惟戎不动”这件事疑惑不解,连大人都没有想到那李子是苦的,而他却想到了,由此反衬出了王戎的智慧。这一层是写王戎不与诸小儿竞走取李的原因。阅读了这一层,作者设置的不解之谜就迎刃而解了。他不去摘李子,是因为他

15、认为李子是苦的。为什么他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结论来自于严谨的推理,王戎的推理过程是:李树在道旁,既然果实累累,且均已成熟,为什么无人采摘呢?原因一定是因为李子是苦的,苦李子谁愿吃呢?如果是甜李子,早就会被人摘光了,怎么还会有他们的份呢?因此,他认为“此必苦李” 。王戎的这种推理方法属于演绎推理中的直言三段论,他从“树在道旁而多子”这个已知的一般原理,得出关于“此必苦李”的特殊结论。在此,文章省略了大前提,即李树在道旁多子,成熟而无人采摘,必苦李。小前提是:这里的李树生长在道旁且果实已经成熟却无人采摘;于是,王戎由此得出了结论:“此必苦李。 ”第四层是“取之,信然。 ” “之”:指树上的李子。 “

16、信然”:果然之意。摘下李子一尝,果然如王戎的推理,是苦李。这层是写证实王戎推理的正确性。王戎识李这篇文章是以记叙文为体裁,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四、教师小结王戎识李这篇文言记叙文语言精炼、简洁,通俗易懂且辞意隽永,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王戎的智慧。全文一共 49 个字,却把“王戎识李”这件事写得生动、感人。王戎的推理虽还严谨,但我认为还是有不足之处。儿童玩耍一般爱找没有人的地方去尽情地玩耍,因此,倘若王戎和他的小伙伴们看见的李树是长在人迹稀少的道旁,由于没有被别人发现,即使李子像蜂蜜一样甜,也不会被人采摘,所以,王戎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判断,那么他的结论就不一定正确。因此,我认为作者应当把“树在道旁”改为“树在大道旁”才妥当些。王戎识李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例如:有一位同学做了一道题,他的做法和结果都是对的,但当他看见一位学习成绩比他好的同学的答案与他不一样时,他也不管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就立即照葫芦画瓢地把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