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9091223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8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专题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专题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专题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专题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从墨子、孟子和周礼 (约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古代 记载中,已看到当时的中国人早已知 道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管理原 则。美国学者克劳德小乔治中国古代系统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在 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已基本确立,此后全 国管理的总格局(郡县制)已没有大的变化 ,只是局部有些修正或调整。所以,研究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只研究先秦到汉代部 分,已能基本反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 色。一、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管理思想儒家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他们在 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1孔子的管理思想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主要代表“仁

2、” 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其管理思想的理 论基础。所谓“仁”,孔子说,“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 ,一般可理解为同情心。在 孔子那里,“仁”是管理者的首要因素,居于 道德“五常”之首。在“仁”的思想指导下, 孔子把人类社会各种关系概括为五种,即君臣 、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并规定这五种关系的道德规范为:“为人君止 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称为“五伦”。孔子进一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奉在身”的道理。这样,孔子把政治与伦理 结合起来,把国家、家庭与每个人联系起来, 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从管理角度

3、看,要把天 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安定,为使国家安定, 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 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管理人才的选拔 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举贤才”是孔 子的基本主张。更进一步,他又提出了 “有教无类”和“学而优则仕”,扩大 教育对象和做官的范围。2孟子的管理思想孟子是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者。孟子在 下述方面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管理 思想。(1)行“王道”,施“仁政”。孟子认为,“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 耙;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 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就可以“王天下” 。(2)贤能政治与“定于一”原则。孟子认为应 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这样,实行王 政就能得民

4、心,使天下“定于一”。(3)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孟子认为“民 为贵,杜稷次之,君为轻”,他还提出了管 理社会、治理国家都有一个民心向背的问题 (4)“以和为贵”。孟子从他的政治、伦理主 张出发,提出要把仁心“推己及人”,要保 持人与人之间和的关系,以达到群体的安定 协调。(5)“仁义”思想。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 基础上增加了“义”的伦理思想,把“义” 与“仁”并列起来,称为“仁义”。他用“ 仁义”思想鼓励人们“舍生而取义”。 3儒家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人性和人的行为,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内 容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 对人性是“善”还是“恶”进行过深入探讨。孟子认为,人的

5、本性是善良的。“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 下。” 人之所以会干坏事,那并非他的本性, 而是受环境的影响,就像击水能使水跃起,堵 水能使它止流一样。因为人性是善的,所以每 个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称这些为 “四端”,即四种内在因素。它们发展起来就 成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苟况提出了“性 恶论”。荀况认为,如果说人性是善的,那 也是人为的结果。因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 性也。”(荀子性恶)此外,他还从人 的日常生活中,证明人的本性是恶的。正因为人性本是恶的,所以

6、人生来就有欲 望和需要,管理要研究人的欲望,满足人的 需要。二、以“无为”最高原则的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他的道德经,今 俗称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老子蕴 藏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既有宏观调控,又有 微观权术,。1、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本义指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则、规律的 意思。老子道把作为宇宙的本原,认为 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关于道的性 质,老子讲:“道法自然”“道常无 为而无不为”。“无为”是老子的宇宙法则。自然界无 为,道法自然也是无为的,人循道便也要无为 。于是,“无为”就成为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 原则。作为老于管理思想最高原则的“无为”, 具有下述几个特点:(1)“无为”

7、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 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 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2)“无为”决不是要人们什么都不干,而是 指人的行动及其指导思想必须顺应自然,必须符 合于自然的要求,而不是主观随意地蛮干、胡为 。 (3)“无为”,作为管理方法,“无为”就是 要求管理者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 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勿须事必躬亲。这样, 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其力,充 分发挥了大家的积极性,管理者看似比较清闲, 但却能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取得最佳 效果。这也正是“无为而治”。(4)“无为”还包含着政策要有稳定性 ,不可朝令夕改的意思。老子里有

8、这样一名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 思是说,治理大国要父烹煎小鱼一样, 小搅动。治理国家而政策没有稳定性, 就会造成严重的混乱和烦扰。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提出了一整 套以弱胜强的道家的管理策略。“反者道之 动,弱者道之用”。就是说,向对立面转化 是“道”在运动中的表现,善于运用这种“ 道”的人,不会因自己处于弱势而悲观失望 ,而是能够从敌强我弱的现状出发,通过对 “道”的妙用达到以弱胜强和转弱为强。在 此基础上,老子又提出了“后敌而动”的思 想。在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中,老于一贯 主张“居后”、“处下”,认为这是处理人 和人、国和国之间关系所普遍适用的原则。三、以“法治”为基础的法家管理

9、思想历史上以法治国的思想是到战国时期才建 立起来的。从管理的角度讲,法家都是为君王 服务的,以成文法或不成文法作为标准,以赏 罚为手段,进行比较简单的管理。“法治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韩非(公元前 280年至233年)。韩非反对“人治主义”或贤能 政治,主张“立法为教”只要“法不败”, 就能保持政治的常轨。但是虽有善法,如果“ 主无术以知奸”,也还不行。所以,韩非认为 人君要有善于驾驭臣下的“南面之术”。不过术必须要以法的有效性为依据,也就 是要保证法的效力。法既立,术亦备,如果缺 乏“势”(即强制势力),即使有法也会无效而 不可依,有术也难保证群臣会服从管理因此 ,法的执行还得靠“势”。在法、

10、术,势三者 之中,法是中心,术与势是行使法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韩非的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 论四、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是一部含有丰富管理思想的重要著 作。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它的管理思想包括管 理职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领导等 方面1孙子在兵法计篇中着重指出了研究和谋划 的重要性他强调事前必须周密分析各种条件,把“道” 、“天”、“地”、“将”、“法”这“五事”给 予充分考虑,做到“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 胜,不知者不胜”。在“五事”的基础上,还要探 求和对比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称为“七计”。2孙子在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方面的主张 孙子认为“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11、(兵 法势篇)。作战时,“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 用众之法也”(兵法军争篇),主要依靠旌旗 金鼓等信息指挥工具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兵法地篇 ),指挥、协调得当,统帅三军,就像使用一个 人那样。这些组织指挥的原则与现代管理的主要职 能相比较,确有“古为今用”的价值。3孙子在对人的管理问题上,强调上下协调一致“道者,令民与上同童也,放可以与之死,可 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主张要有“赏”因为“赏”是满足士兵 的欲望,激励士兵士气的重要方法,而“利”则是 “赏”的主要内容。但是,也不能滥施奖罚,要注 意量度孙子兵

12、法中关于领导、用人的管理思想非 常丰富,对于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无疑具有积极 的借鉴意义多年以来,管理人员通过应用不同多年以来,管理人员通过应用不同 的管理哲学,使汽车的生产方式发生的管理哲学,使汽车的生产方式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了巨大的变化 。在在19001900年以前,工人组成生产小组相年以前,工人组成生产小组相 互协作,把各种零部件用手工的方式互协作,把各种零部件用手工的方式 组装成汽车。这种小批量生产是非常组装成汽车。这种小批量生产是非常 昂贵的:昂贵的:引例:汽车生产方式的改变引例:汽车生产方式的改变组装一辆汽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 间和精力;工人们一天只能够生产很 少量的汽车。为了降低成

13、本、提高销 量,早期汽车厂的管理者需要具有较 高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技能。1913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 )使整个汽车行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他在底特律开办了“高地公园汽车 厂”,生产T型车。福特与他的生产管理团队开创了福特与他的生产管理团队开创了 大批量生产系统,使得小批量生产系大批量生产系统,使得小批量生产系 统在一夜之间变得陈旧过时。在大批统在一夜之间变得陈旧过时。在大批 量生产系统下,传送带将汽车传送到量生产系统下,传送带将汽车传送到 工人面前,流水线旁的每个工人负责工人面前,流水线旁的每个工人负责 完成一项特定的工作任务。完成一项特定的工作任务。福特与他的生产管理团队开创了

14、大批量生产系统,使得小批量生产系 统在一夜之间变得陈旧过时。在大批 量生产系统下,传送带将汽车传送到 工人面前,流水线旁的每个工人负责 完成一项特定的工作任务。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 的CEO艾尔弗雷德 斯隆( Alfred Sloan)、沃尔特 克莱斯 勒(Walter Chrysler)没有简单地 模仿福特的方法,而是采取了一种 新的战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范围 广泛的选择空间。汽车生产的第二次革命发生在日汽车生产的第二次革命发生在日 本,而不是美国。本,而不是美国。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大年代,大 野耐一野耐一一位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一位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 工程师工程师在参观了美

15、国三家汽车生在参观了美国三家汽车生 产厂家后,开创了准时制生产(产厂家后,开创了准时制生产(JustJust -In-Time-In-Time)方式,成为管理思想的一)方式,成为管理思想的一 大变革。大变革。准时制生产背后的管理哲学,是 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连续地寻找、发现 能够提高效率的方法来降低成本、提 高质量、减少汽车装配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管理者已 成功高效地应用了这种新的生产系统 ,与美国竞争对手相比,他们生产的 汽车质量更高、成本更低。到20世纪 80年代,日本汽车企业已称雄世界汽 车市场。 为了与日本同行竞争,美国三大为了与日本同行竞争,美国三大 汽车公司的管理者访问了日本

16、以学习汽车公司的管理者访问了日本以学习 准时制生产方法。福特公司和克莱斯准时制生产方法。福特公司和克莱斯 勒公司成为学习应用这一新的生产哲勒公司成为学习应用这一新的生产哲 学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最为成功学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最为成功 者。者。事实上,到1995年,它们的生产成 本已经与日本汽车企业基本持平。尤 其是福特公司,还极大地提高了其汽 车质量。但是,尽管取得了进步,美 国企业在质量方面还是不能与丰田汽 车公司相比。 【讨论题】全球汽车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什 么问题? 19 19世纪末到世纪末到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是管年代,是管 理思想多样化时期。本节介绍西方管理思想多样化时期。本节介绍西方管 理理论,主要包括泰勒及其追随者所理理论,主要包括泰勒及其追随者所 倡导的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等、法约尔等 人提出的人提出的“一般管理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