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品读诗词体会自然、情感、艺术美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090588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品读诗词体会自然、情感、艺术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品读诗词体会自然、情感、艺术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品读诗词体会自然、情感、艺术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品读诗词体会自然、情感、艺术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品读诗词体会自然、情感、艺术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品读诗词体会自然、情感、艺术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品读诗词体会自然、情感、艺术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 品读诗词体品读诗词体 会自然、情感、艺术美会自然、情感、艺术美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XX-4-25 19:26 编辑小语优秀论文 诗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诗词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注重和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充满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将审美教育寓于诗词的鉴赏和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启发学生因审美活动产生对诗词的兴趣,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一、感受自然

2、 热爱自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水为例,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因为它是那样的变幻多端,那样富有生气。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 ;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勃笔下的“水” ,美丽如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

3、空蒙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此外,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这里,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二、用心体会 情感升华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

4、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无“海” ,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 、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 ,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

5、培养健康的人格、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壮丽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 “一览众山小” ,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 ,则“心旷神怡” ,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 “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 ,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

6、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 ,由“喜爱”到“关注” ,由“关注”到“思考” ,层层递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XX-4-25 19:26 编辑小语优秀论文 诗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诗词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注重和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充满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将审美教育寓于诗词的鉴赏和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启发学生因审美活动产生对诗词的兴

7、趣,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一、感受自然 热爱自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水为例,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因为它是那样的变幻多端,那样富有生气。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 ;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勃笔下的“水” ,美丽如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

8、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此外,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这里,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二、用心体会 情感升华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

9、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无“海” ,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 、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 ,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

10、生命。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壮丽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 “一览众山小” ,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 ,则“心旷神怡” ,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 “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 ,在这些诗

11、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 ,由“喜爱”到“关注” ,由“关注”到“思考” ,层层递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XX-4-25 19:26 编辑小语优秀论文 诗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诗词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注重和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充满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将审美教育寓于诗词的鉴赏和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感受美、欣

12、赏美的同时,启发学生因审美活动产生对诗词的兴趣,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一、感受自然 热爱自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水为例,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因为它是那样的变幻多端,那样富有生气。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 ;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勃笔下的“水” ,美丽如画

1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此外,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这里,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14、二、用心体会 情感升华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无“海” ,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 、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 ,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

15、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壮丽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 “一览众山小” ,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 ,则“心旷神怡” ,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 “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 ,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 ,由“喜爱”到“关注” ,由“关注”到“思考” ,层层递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