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08651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教学设计年级:九年级 学段: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学科:语文 版本:人教版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PPT.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

2、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熟读课文。教学过程:模块一:学习目标教师出镜: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吧。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从故乡一文中感受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吧。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模块二:作者背景常听

3、见同学说鲁迅的文章难学难懂。其实不然,在我们了解了作家,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之后很多问题就不难理解了。那么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鲁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吧。PPT2. 鲁迅(18811936)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 年 9 月 25 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幼年在家塾受到传统的文化教育。13 岁时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祖父因科场作弊案被捕下狱,父亲身患重病,这使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饱受了人间的辛酸和冷眼。1898 年 5 月鲁迅离家来到南京求学,先在江南水师学堂就读,后改入江南陆

4、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接受了很多新知识、新思想,其中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使他初步接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这对他前期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902 年 4 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攻医学,后毅然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作思想武器,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1906年起在日本开始文学活动,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了介绍东欧和俄国现实主义作品的域外小说集 ,并于 1908 年间写下两篇重要论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 ,阐述了要“立国”必先“立人”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识。1909 年 6 月由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此间他目睹了的不彻底,深感失望,根据

5、自己的生活体察,用文言写下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 。随后鲁迅到南京临时政府和的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授课。在北京大学授课期间编写了重要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 1918 年初,鲁迅参加了改组扩大后的新青年编委会,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1918 年 5 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从 1918 年到 1926 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1923)、 彷徨(1926)两个小说集, 野草(1927)、 朝花夕拾(1927)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这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

6、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其中阿 Q 正传等作品,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且享有广泛的世界盛誉。在文学创作的同时,鲁迅坚定地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前列,并在斗争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1926 年 8 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而遭反动当局通缉,遂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 年 1 月又转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严峻的现实斗争,促使鲁迅的思想由原先的进化论进一步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飞跃。1927 年 10 月,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面对当时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鲁迅以明确的战斗意识同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7、,同各种黑暗势力、反动文学,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自觉捍卫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一时期,鲁迅积极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和各种进步社会活动,他参加并领导了“左联”的工作,对“左联”和广大左翼作家的思想建设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他积极主持了语丝 、 朝花 、奔流 、 萌芽月刊等刊物,热情扶植文学新人。他还先后参加了中国自由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多次和进步文化界一起抗议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暴行,表现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大无畏的战斗气概。后期十年,鲁迅以主要精力写下了大量文艺性、战斗性的杂文,先后结成十余本杂文专集。这些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

8、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1936 年还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借历史题材表达了特定的现实感受。此外,他还在一系列文章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理论,对文艺与生活和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的功能、中外文学遗产的继承借鉴等问题,都发表了极有价值的独到见解,为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病逝于上海,10 月 22 日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人民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 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 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民族魂”三个字高度概括了鲁迅一生的伟大和崇高。1981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的鲁迅全

9、集 (16 卷本) ,收入了鲁迅的全部创作、论著、书信和日记,是目前内容最完备,校勘、注释都较准确翔实的鲁迅作品汇集。中学语文课本收入了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 20余篇,这些作品都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点课文和保留篇目。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 1919 年 12 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 1921 年前 30 年内,特别是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 年 8 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 11 号的住宅,于 11 月 21 日 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 月 1 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 4 日抵故乡

10、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 24 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 ,都处理了,只把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梓生家里。4 月 24 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 ,于 29 日回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 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 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PPT1:课件展示 鲁迅(

11、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模块三:字词学习PPT2 相信大家在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会更容易理解文章。不过现在拦在同学们面前还有一道障碍,那就是字词。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扫除字词的障碍。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找出课文中难认难懂的词语。下面我们就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字词掌握如何,大家准备接受挑战哦!PPT2.课件展示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凸颧骨( ) 愕然( ) 嗤笑( ) 惘然( ) 潺潺( ) 恣睢( )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愕然:吃惊的样子 B鄙夷:看不起 C

12、. 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PPT3 大家会做这些题目吗?相信难不倒大家的。那么下面我们就共同看看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第一题的答案很明显。凸颧骨(qun ) 愕然( ) 嗤笑( ch ) 惘然( wng ) 潺潺( chn ) 恣睢( zsu )我们看一下第二题答案是 C 。惘然的意思是形容失意的样子。而不是因不如意而感到不愉快。PPT3.课件展示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凸颧骨(qun ) 愕然( ) 嗤笑( ch ) 惘然( wng ) 潺潺( chn ) 恣睢( zsu )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愕然:吃惊的样子 B鄙夷:看不起 C. 惘然:因

13、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模块四:整体感知通过刚刚大家对以上问题的准确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字词已经不能成为大家学习课文的道路上的拦路虎了。大家应该知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学习小说是有技巧的哦。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先来了解一些小说的常识吧。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创造人物、不同于写真人真事,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塑造人物可以作概括介绍,也可以作具体描绘,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14、、行动、对话。还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着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在阅读小说时,一定要落实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PPT4 课件展示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下面我们就来落实小说三要素之一的故事情节。 PPT5 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吗?文章又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下面就请大家自读课文。尝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PPT5 课件展示:找出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PPT6.在认真地思考之后,每个同学都应该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些问题该怎么回答。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写了闰

15、土和杨二嫂,从而反映了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PPT6.课件展示: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从而反映了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在这里从分析讨论中我们知道了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PPT7.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根据我们刚刚的分析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的脉络。PPT7.课件展示:请大家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的脉络。你们得出答案了吗?那么我们共同来看看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我们得出了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来写的。那么我们不难发现本文是按这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