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08551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摘 要】陕西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新的环境。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为农村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要更上新台阶的不利因素凸显:大城市病,农村空心化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农村未来发展造成潜在威胁。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要更上台阶就要借助有利环境、化解不利环境以城镇化为重心来推动。以城镇化为重心推动陕西新农村建设不但是实践经验的选择也是实践试错后的必然选择。【关键词】城镇化;新环境;新农村建设目前陕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要继续推进,不从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很难再上台阶,更甚者还有可能失去我们已经取

2、得的成绩。新农村建设正处在动力与压力并存的环境中:一方面农村发展基础奠定,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外出务工常态化、农民眼界更为开阔,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对农村发展的要求随之提升。另一方面城乡两种环境压力挑战甚至于极大地瓦解着新农村建设已取得的成就。依据陕西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全面发展思路择要着重发展,是新环境下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新环境下陕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一)陕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成为新环境下进一步发展的 基础1.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水、电、路、讯”快速发展第一,饮水问题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自来水入户率到 2011 年底达 72%。到 2012 年基本解决全省规划在册的饮水不

3、安全问题,到2015 年基本解决新增饮水不安全问题。第二,农村用电基本消灭空心村,空心户,交通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通村客运快速发展。截至 2011 年底,全省共有农村客运车辆 11746 辆,农村客运企业284 家、客运站点 9456 个、班线 3004 条,平均日发 34921 班次,通车乡镇 1573 个,通车行政村 24181 个,全省乡镇班车通达率达到 100%,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 88%。第三,广播电视、通讯为主的信息化网络初步形成。2011 年 10 月,陕西省 67814 个 20 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开通电话,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全省 101 个县和 500 个乡镇建成了“村

4、村通”标准化服务站,初步建立起了全省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2.社会保障事业实现全覆盖全省已经实现养老保险与合作医疗全覆盖,保障了农村年老居民的生活,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陕西养老保险 2011 年底前已基本实现 60 岁老人全部纳入农保范围并开始发放养老金。3.特色农业、合作经济、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各乡村各具特色的“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增收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新陕北“衡山大明绿豆” “榆薯牌马铃 薯” “巨鹰滩枣”等已成为知名品牌。渭南成为全国最大浓缩果汁加工基地。陕南桑蚕、烤烟、茶叶、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发展良好。合作经济出现了“企社联盟”的新合作方式,在提高并保障农

5、民收入、企业原材料稳定的同时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西安的、宝鸡的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道路前景看好。陕北榆林地区的“千企帮带”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巨大活力。4.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陕西实施“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及农家书屋工程,保护了农民文化权益,丰富了农村居民生活。 “十二五”末,农家书屋将覆盖全省 27300 多个行政村。5.村民自治机制初步形成村级规范化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初步形成了以法规为主体、以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二)新环境下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

6、了更高的要求新环境下农民对新农村有了更高的要求,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也让我们有实力实现这一要求。1.富裕、便捷、城市化、现代化的生活成为农民更高层次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收入增加要求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外出务工对城市生活的体 验,使农村居民期望有城市般现代化的居住条件,更先进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交通、给排水系统等便捷的公共基础设施。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已经不是满足于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2.实现高要求的条件基本具备30 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为我们积累了建设农村雄厚的资本、宝贵的经验及一大批体验了现代城市文明和具备现代生活意识的农民。从省财政看,仅 2011 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 12391

7、.3 亿元,财政投资实力增强。从居民收入看,2011 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5028 元。个人生活改善愿望增强。二、新环境的压力促使陕西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城镇化建设上现阶段城市化建设中城市病问题凸显,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如何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现阶段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内外两种新环境压力。(一)外部环境压力遏制着城市发展,撞击着农民工的市民梦1.城市本身发展环境趋于恶化过度城市化所造成的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医疗、教育、交通等的拥挤与拥堵,空气、水、食品等污染问题,住房、治安问题以及快节奏工作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需要我们反思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到底是以人为

8、中心,还是以物质丰富为中心。目前特大 城市不断在延展着城区面积,一些省会城市也提出成为“大都市” 。特大城市、大都市真的能吸纳 8 亿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吗?就我省省会西安论,西安要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吸纳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提升人口质量,希望藉此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扩大辐射半径,出发点很好,但是,西安承载力究竟多大,水、电、气、路、医疗、教育、治安等是否能够支撑这样的国际化都市都值得认真研究。一旦建成,不谈它对于整个西部,仅考察西安对陕西农村的带动作用究竟有多强,是会产生辐射效应还是高地效应都需要谨慎考虑。2.普通外出打工者的生存环境恶化尽管农村外出打工者渴望融入城市,渴望在城市创造属于

9、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城市吸纳能力的有限性,房价、租金、交通、餐饮等生活成本的高增长性、快节奏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强等,都使人在收入增加、生活富裕的同时感到幸福感下降。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对农民工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并非所有农民工都能满足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并非所有进城人员都能在城市寻找到自己的尊严并维护自己的尊严。3.外出人员的情感困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为社会所关注外出打工者很多处于工作不稳定、住所不稳定,生活不稳定状态下,这些不稳定他们还可以忍受,但是家庭生活的情感缺失却是难以忍受的。夫妻两地分居,父母子女分离,男性的婚姻问题 等,无不困扰着外出打工的普通人。这不但导致了城市社会治安问题也导致

10、了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老年人养老及情感空虚问题等。4.城市病让更多的人反思城市发展问题,同时也提示我们进一步思考新农村建设下一步的方向城市病不断催生城市居民对乡村的绿水青山、诗意田园的向往,成人儿童无不享受那种与大自然的亲近。回归自然,到农村去,到未被污染的河流、山川休闲度假成为城里人偷闲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在乡村、在山区的游历成为书本教育、城市现代教育所难以取代的最好的体验教育。这足以给那些厌倦城市生活、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或者是难以割舍故地情节的人提供另一种思路,也足以使我们西部落后地区村落思考自己的发展之路。外部环境压力启示我们,陕西的全面发展,不是西安、宝鸡、延安、

11、汉中几个大城市做得更大,农村的发展也不能靠大、超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起飞和居民生活的现代化要立足农村。(二)内部环境压力挑战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内部环境趋紧对三农问题解决形成倒逼之势,要求立足农村寻找解决途径。1.农村空心化所导致的土地浪费和由于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产业压力、社会问题等亟待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移,严重阻碍着新农村建设上台阶:一是影响了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的技术推广和农产品创新等难以推进,造成劳动生产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供应不足。二是耕地的减少,老弱者无力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土地撂荒随处可见。三是增加了农村犯罪率。农村犯罪率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

12、面是针对留守儿童,妇女的犯罪行为;一方面是源自儿童的情感缺失、价值观扭曲所导致的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趋势。这两方面无不与农村人口结构和人口数量有关。2.由于人口减少所导致的农村发展障碍需要移除医疗、教育、金融、公共物品的提供数量、质量等都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人口为支撑,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从经济学角度看,目前新农村建设难以解决这类问题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不在于对农村的歧视,而在于人口规模和人口发展趋势意味着供给的不经济。普九时期那种遍地开花的各村学校建设现在几乎都成为废弃场所,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所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吸取教训,不能全面开花,而要有综合长远的眼光。如现在展开的农家书屋的

13、建设,口号是村村有书屋,并没有考虑不同村的实际人口结构、数量、阅读能力和要求等情况,很可能步普九学校建设的后尘。3.农村因城市的过度扩张进入的恶性循环必须改变城市的发展给予人们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发展条件,更便 捷的生活条件,更优越的医疗教育条件。更多的收入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外移,但劳动力的外移也改变了陕西农村人口结构、农业劳动主力构成,使农业技术改造推广遭遇文化和健康难题。为了多赚钱,很少有人愿意待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为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农村学生也越来越少。大量学生流失,农村的教育会越来越萎缩,农村教育的发展将落空。农村的学生外流又加剧了城市学校的拥挤。我们提倡教育公平,在城乡教育人口及

14、其不对等的条件下怎么强调教育投入公平?青壮年劳动力外移,农村生产生活中缺少了活动主体,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文化发展也将不保。三、新环境下以城镇化为重心是推动陕西新农村建设必然选择(一)以城镇化为重心是我们实践试错后的反思的结论一方面是农村发展中带来的反思。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基本改观后,我们发现更高层次的建设很难离开大量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者;很难离开农业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很难离开农村工业的发展;很难离开规模效应。三农问题谈了这么多年,我们发现不能离开农村谈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离开农业谈三农问题,也不能离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谈三农问题。能立足农村,吸纳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贴近农村为三农服务,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带动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只能是城镇化。 小城镇兼具城市与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