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075776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园绿地规划设计(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公园出入口第三节 公园分区规划第四节 公园地形公园道路与广场规划第五节 公园种植规划设计第三章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一、城市公园的定义 (Urban Public Park)公园含义1.公园的土地及设施是公共享用的( Public );2.公园游息、是供群众修养、观赏、游戏、运动和进行宣传教育的场所;3.公园是以动物、植物等自然要素为主,建筑为辅,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建造的环境优美的空间境域。公园定义以动物、植物等自然要素及建筑为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建造的供群众修养、观赏、游戏、运动和进行宣传教育,环境优美的共享空间境域。第

2、一节 概述二、国内外公园发展概况(国外)世界造园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而公园的出现只有一二百年。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开始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工业盲目建设,破坏了自然生态,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用地不断扩大,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资产阶级对城市环境进行了某些改善,把若干私人或专用的园林绿地划作公共使用,或新辟一些公共绿地,称之为公共花园和公园。1843年,英国伦敦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二、国内外公园发展概况(国外)真正按近代公园构想建设的首例城市公园则是由奥姆斯特德(1822-1903)主持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公园面积

3、340hm2,以田园风景、自然布置为特色,成为纽约市民游憩、娱乐的场所。公园设有儿童游戏场、骑马道,在世界公园史上另立新篇章。由于公园的建立,使周边的地价上升,使纽约市税收剧增,同时推动了公园的发展。中央公园提供众多的体育活动场所,供市民随意地或有组织的进行练习和比赛,如长跑、竞走、骑车、骑马、划船、溜早冰、滑板、散步等。几处大草坪是日光浴、遛狗、扔飞盘、户外野餐和自由嬉戏的理想场所。二、国内外公园发展概况(国外)公园的文化娱乐活动除了个人、集体、家庭的娱乐外,公园重视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充满了科学和艺术性。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其一是举行各种文艺表演,每年夏季在露天音乐台每天排满国内外艺

4、术团体的演出。其二是“边游边聊”,这是一种内容丰富、随意、小型、自由的游园方式,由导游员带领,边游边谈公园历史、保护、观察昆虫、鸟类、认树、赏花、摄影、讲安徒生童话故事等。其三是学手艺,这是富于民间风俗、趣味性很强的劳作,如教做植物标本、风筝、书签等。二、国内外公园发展概况(国外)“绿草地”方案考虑到各自独立的交通路线:车辆交通路、骑马跑道、步行道、穿越公园的城市公共交通道路。公园的分区考虑到满足儿童和成人的各种活动的需要,尤其是要满足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奥姆斯特德和其助手沃克斯的规划构思后来被美国园林界归纳总结为“奥姆斯特德原则”:1.保护自然景观,有些情况下,自然景观需要加以恢复或进一步强调

5、;2.除了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避免使用规形式;3.保持公园中心区的草坪和草地;4.选用当地乔木和灌木,特别是用于公园的边缘和稠密的栽植地带;5.大路和小路的规划应成流畅的弯曲线,所有道路成循环系统;6.全园靠主要道路划分不同的区域。二、国内外公园发展概况(国内)我国近代公园的建设开始较晚。1840年以前,中国的园林是以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花园的形式出现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在国内开设租界,殖民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游憩活动,把欧洲的“公园”引入国内。1868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建造的“公花园”(现黄浦公园)就是最早的一个。但直到1928年才对华人开放。这些公园的格局主要是英

6、国风景式或法国规则式,有大片草坪、树林和花坛,极少有建筑,在功能、布局和风格上都反映了外来的特征,对以后我国公园的形态发展模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二、国内外公园发展概况(国内)我国最早自己兴建公园的雏形是1906年无锡地方乡绅筹资兴建“锡金公花园”。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下令将广州越秀山辟为公园(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主义人土也极力倡导筹建筑公园,于是在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一批公园,这些公园大多是在原有风景名胜的基础上整理改建的,有的本来就是古典园林,也的是参照欧洲公园的风格扩建、新辟的。 解放后我国各大城市先后建成许多综合性的公园,如上海的长风公园、广州的越秀公园等。二、国内外公园发展概况(国

7、内)五个阶段19491952 解放初期1953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1965 大跃进19661976 19771984 文革之后1985以后 改革开放后二、国内外公园发展概况公园发展主要表现:1.公园数量不断增加,面积不断扩大2.公园类型日趋多样化3.公园规划布局上,普遍以植物造景为主4.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三、城市公园的作用与任务公园是指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园林基本术语标准1.社会文化功能休闲游憩;精神文明建设和科研教育基地2.经济功能防灾、减灾;预留城市用地;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

8、旅游业的发展;园林艺术出口3.环境功能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四、城市公园的类型1.美国(8类):儿童游戏场,街坊运动公园,教育娱乐公园,街坊公园,风景眺望园,水滨公园,大型风景娱乐园,广场公园2.前苏联(8类):全市和区域性文化休息公园,儿童公园,体育公园,城市花园,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郊区公园3.日本(11类):儿童公园,近郊公园,地区公园,综合公园,运动公园,风致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公园,广域公园,游憩都市4.德国(6类):郊区森林公园,国民公园,运动场及游戏场,各种广场,分区园,花园路5.我国(13类):市、区级综合形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纪念性园林,名胜古迹园林

9、,儿童公园,体育公园,专类花园,寺观园林,小游园,园林路,风景游览区,游乐公园五、城市公园的面积与位置(一)面积(二)位置选择1.交通条件2.卫生条件3.与复杂地形的结合4.与城市水系的结合5.充分利用原有大树或古树名木6.利用原有园林地7.公园用地一定的弹性六、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原则1.贯彻相关政策、方针、法规2.继承传统造园艺术和吸收国外现代景观理念相结合3.表现地方特色,突出公园个性4.满足各类游览活动需要5.充分利用现状条件和自然地形6.切合实际,便于分期建设与日常管理7.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七、公园规划设计解决的内容1.公园范围的确定2.出入口的确定3.活动内容的确定及分区规划4.公园

10、道路、广场、建筑的布局5.绿化种植设计6.地形处理7.园林附属工程规划设计8.系统的规划设计说明书的编制第二节 公园出入口一、出入口位置的确定1.交通上2.景观上3.与园内结构的联系二、出入口类型1.主要入口2.次要入口3.专用入口三、出入口设施1.大门建筑2.入口前广场3.入口后广场四、入口设计布局形式1.先抑后扬2.开门见山3.外场内院4.“T”字形障景第三节 公园分区规划一、公园内的活动内容及设施1.游览观赏的景物2.安静休息内容3.体育活动4.儿童活动5.文娱活动6.政治文化与科普教育7.服务设施二、影响设置内容的因素1.风土民情2.公园位置3.公园附近文体娱乐设施分布情况4.公园面积

11、规模5.公园自然条件6.时代风尚第三节 公园分区规划三、公园功能区划分1.文化娱乐区(Culture Entertainment Area)2.体育活动区(Sports Area)3.儿童活动区(Children Active Area)4.安静休息区(Queit-rest Area)5.水上活动区(Aquatic Sports Area)6.园务管理区(Garden Management Area)其它类型盆景园(Penjng Garden)野餐区(Picnic Area)沼泽园(Bog Garden )乡趣园与野趣园(Rural Garden Wild Garden )岩石园(Rock G

12、arden )沉园(Sunken Garden )第四节 公园地形、道路与广场规划一、地形规划(一)地形处理考虑的因素1.与城市的关系2.地形现状3.功能活动的要求4.景观的要求5.工程技术的要求6.植物种植的要求(二)几种常见地形处理1.平地1)平地与其它地形类型的联系2)考虑地面排水,一定的坡度处理3)利用平地灵活实用的特点4)注意对裸露地面的覆盖2.山地1)特征与用途2)类型3)设计要求二、 园路的设计1.园路的宽度2.园路线型设计3.园路的功能与类型主干道:全园主道,通往公园各大区、主要活动建筑、风景点,要求方便 游人集散,成双、通畅、起伏、曲折,并组织大区景观。路宽4-6米, 纵坡8

13、%以下,横坡1-4%。次干道:是公园各区内的主道,引导游人到各景点、专类园,自成系统, 组织景观。专用道:多为园务管理使用,在园内与游览路分开,应减少交叉,避免干 扰。游步道:为游人散步使用,宽1.2-2米。4.园路布局形式园路系统设计,应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路线、分类分级和园桥、铺装场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要求主次分明,因地制宜,和地形密切结合。山水公园的园路要环山绕水,但不应与水平行。平地公园的园路要弯曲柔和,密度可大,但不要形成方格网状。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在12%以下,弯曲度大,可形成环路,以免游人走回头路。大山园路可与等高线斜交,蜿蜒起伏,小山

14、园路可上下回环起伏。二、园路的设计5.弯道的处理6.园路交叉口处理主干道相交时,应为正交方式,交叉口做扩大处理,形成小广场,方便行车和人游通行。小路应斜交,相交角度不宜大小。交叉口不宜大多、太近,要主次分明。“丁”字形交叉口是视线的交点,可点缀风景。7.园路与建筑的关系园路通往大建筑时,为避免路上游人干扰建筑内部活动,可在建筑前设集散广场。园路通往一般建筑时,可在建筑前适当加宽路面,或形成分支,以利游人分流。园路一般不穿过建筑物,而从四周绕过。8.园路与桥桥应设在水面较窄处,桥身应与岸垂直,创造游人视线交叉,以利观景。主干道上的桥以平桥为宜,拱度要小,桥头应设广场,以利游人集散。小路上的桥多用

15、曲桥或拱桥,以创造桥景。小水面上的桥可偏居水面一隅,贴近水面;大水面上的桥,讲究造型、风格,丰富水面层次,桥下要方便通船。9.路网密度宜在200-380m/hm2之间。诱导游园,与景对应,行进曲折,周始回环,形态变幻,铺装合理三、公园中广场的布局公园中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为游人集散、活动、演出、休息等,其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两种。由于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集散广场、休息广场、生产广场。集散广场:以集中、分散人流为主,分布在出入口前后、大型建筑前、主干道交口处。休息广场:以供游人休息为主,多布局在公园的僻静之处,与道路结合,方便到达。常与地形和休息设施结合造景,以利游人坐憩赏景。安静休憩场地:应利用地形或

16、植物与喧闹区隔离。演出场地应有方便观赏的适宜坡度和观众席位。三、公园中广场的布局公园建筑与景观小品第五节 公园种植规划设计一、种植规划的目的1.与园内其它要素的联系2.指导各局部的种植设计3.为苗圃育苗提供依据二、种植规划设计要点1.从环境质量出发2.从游人活动出发3.艺术布局要求第六节 景观分区规划1.景点构成园林绿地基本单元,只要具有一定的景观艺术审美价值,可 给人以美感,这样的观赏点即为景点。通过景点的景观特色和空间环境的意向对其命名,即为“景名”,要求结合一些文化艺术要求进行高度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和所表达的境界,使游人能产生更深的感受。(直白:万树山、万竹园、白鹭洲;含蓄:杏帘在望、涵虚亭、拥翠亭)平湖秋月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断桥残雪 三潭印月 柳浪闻莺雷峰夕照 南屏晚钟 2.景区 由若干个景点组成,具有一定景观识别性的区域。 考虑景区的独立性、连贯性、主次关系、过渡区的布置、游览区的节点设计等。 不同功能区和不同的景点、景区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