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管理反思“骗”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059336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教育管理反思“骗”也是一种教育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生教育管理反思“骗”也是一种教育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生教育管理反思“骗”也是一种教育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生教育管理反思“骗”也是一种教育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生教育管理反思“骗”也是一种教育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教育管理反思“骗”也是一种教育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教育管理反思“骗”也是一种教育艺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教育管理反思学生教育管理反思 “骗骗”也是一种教也是一种教 育艺术育艺术前段朋友圈,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去开家长会,老师告诉这个妈妈,她的孩子特别聪明,可就是上课最多坐三分钟便会走神。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钟呢,进步很大。 ”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这位妈妈一直就用这种“骗”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骗”进了清华大学。这则故事也许你觉得有些夸张,不过试想我们转化后进生,如果能多使用一些“骗术” ,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学生语文只考了 12 分,老师问他为什么考不好,他说对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没认真听。老师“骗”他说:“你不感兴趣,

2、没认真听都能考12 分,说明你太厉害了。如果稍微花一点时间的话,一定会更好的。 ”下次这个孩子考了 20 分,老师又夸他聪明,稍微用点力就进步这么多,这个孩子在老师的“骗术”下一直不断用力,最后成绩越来越好。原来,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还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不是聪明的孩子应受赏识,而是赏识令孩子聪明。这在心理学上和历史上都是有依据的。罗森塔尔,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可算是世界级的大“骗子” 。他有一次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期待效应”

3、 ,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个“骗局” 。一个被国王决定要杀头的奴隶死到临头,却毫无惧色,且用家乡话骂了起来。国王听不懂他的家乡话,一个大臣说:他在说真主喜欢善人,意在求饶。国王动了恻隐之心,有意免他一死。但另一个大臣却把实情告诉了国王,这个大臣的话反而使国王不悦。显然,萨迪是欣赏前一位大臣的态度的,他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善意的谎言要胜过搬弄是非的真话。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实现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对别人夸孩子爱学习,平时就把孩子当作爱学习榜样对待。再装为:孩子刚开始可能对你说的话莫名其妙,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

4、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被点赞的孩子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他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孩子装的范围就越广;周围夸奖他爱学习的人坚持的时间越长,孩子装的时间就越久。后变为:当这个孩子长期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

5、,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和有爱心的,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就真的成为了这种人,老师或父母的教育自然取得了成功。这点我们在工作中,也深有体会:那就是优秀是一种习惯,一开始都是装出来的。其实你“骗”是一种教育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如何“骗”孩子。前段朋友圈,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去开家长会,老师告诉这个妈妈,她的孩子特别聪明,可就是上课最多坐三分钟便会走神。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钟呢,进步很大。 ”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这位妈

6、妈一直就用这种“骗”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骗”进了清华大学。这则故事也许你觉得有些夸张,不过试想我们转化后进生,如果能多使用一些“骗术” ,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学生语文只考了 12 分,老师问他为什么考不好,他说对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没认真听。老师“骗”他说:“你不感兴趣,没认真听都能考12 分,说明你太厉害了。如果稍微花一点时间的话,一定会更好的。 ”下次这个孩子考了 20 分,老师又夸他聪明,稍微用点力就进步这么多,这个孩子在老师的“骗术”下一直不断用力,最后成绩越来越好。原来,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还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不是聪明的孩子应受赏识,而是赏识令孩子聪明。

7、这在心理学上和历史上都是有依据的。罗森塔尔,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可算是世界级的大“骗子” 。他有一次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期待效应” ,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个“骗局” 。一个被国王决定要杀头的奴隶死到临头,却毫无惧色,且用家乡话骂了起来。国王听不懂他的家乡话,一个大臣说:他在说真主喜欢善人,意在求饶。国王动了恻隐之心,有意免他一死。但另一个大臣却把实情告诉了国王,这个大臣的话反而使国王不悦。显然,萨迪是欣赏前一位大臣的态度的,他向人们提出了一个

8、耐人寻味的命题:善意的谎言要胜过搬弄是非的真话。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实现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对别人夸孩子爱学习,平时就把孩子当作爱学习榜样对待。再装为:孩子刚开始可能对你说的话莫名其妙,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被点赞的孩子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他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孩子装的范围就越广;周围夸奖他爱学习的人坚持的时间越长,孩子装的时间就越久。后变为

9、:当这个孩子长期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和有爱心的,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就真的成为了这种人,老师或父母的教育自然取得了成功。这点我们在工作中,也深有体会:那就是优秀是一种习惯,一开始都是装出来的。其实你“骗”是一种教育艺术,教育的

10、成功与否就在于你如何“骗”孩子。前段朋友圈,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去开家长会,老师告诉这个妈妈,她的孩子特别聪明,可就是上课最多坐三分钟便会走神。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钟呢,进步很大。 ”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这位妈妈一直就用这种“骗”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骗”进了清华大学。这则故事也许你觉得有些夸张,不过试想我们转化后进生,如果能多使用一些“骗术” ,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学生语文只考了 12 分,老师问他为什么考不好,他说对语文不感兴趣,上课没认真听。老师“骗”他说:“你不感兴趣,没认真听都能考12 分,说明你太厉害了。如果

11、稍微花一点时间的话,一定会更好的。 ”下次这个孩子考了 20 分,老师又夸他聪明,稍微用点力就进步这么多,这个孩子在老师的“骗术”下一直不断用力,最后成绩越来越好。原来,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培养最优秀的人,还在于培养天天有进步的人;不是聪明的孩子应受赏识,而是赏识令孩子聪明。这在心理学上和历史上都是有依据的。罗森塔尔,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可算是世界级的大“骗子” 。他有一次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期待效应” ,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个“骗局” 。

12、一个被国王决定要杀头的奴隶死到临头,却毫无惧色,且用家乡话骂了起来。国王听不懂他的家乡话,一个大臣说:他在说真主喜欢善人,意在求饶。国王动了恻隐之心,有意免他一死。但另一个大臣却把实情告诉了国王,这个大臣的话反而使国王不悦。显然,萨迪是欣赏前一位大臣的态度的,他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善意的谎言要胜过搬弄是非的真话。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实现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对别人夸孩子爱学习,平时就把孩子当作爱学习榜样对待。再装为:孩子刚开始可能对你说的话莫名其妙,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

13、习的感觉。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被点赞的孩子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他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孩子装的范围就越广;周围夸奖他爱学习的人坚持的时间越长,孩子装的时间就越久。后变为:当这个孩子长期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和有爱心的,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就真的成为了这种人,老师或父母的教育自然取得了成功。这点我们在工作中,也深有体会:那就是优秀是一种习惯,一开始都是装出来的。其实你“骗”是一种教育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如何“骗”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