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隐喻相关论文的翻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因此,我们在翻译隐喻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保留源语喻体和喻义,将隐喻转换成明喻,保留源语喻体并加注释,保留源语喻义而舍弃其喻体[关键词]隐喻;文化差异;翻译;英语论文范文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理论仅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但是随着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了“认知隐喻观”,指出隐喻是一种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渗透到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赖以存在的重要方式英语和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隐喻然而两种语言不但在语言系统和语言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语用上所受的制约也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而隐喻作为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普遍现象,必然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英汉隐喻翻译时,必须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文化这一独特的视角探讨隐喻的有效翻译策略一、隐喻翻译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互为依存、密不可分,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离开特定的文化,任何语言都与人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里的隐喻更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本社会的文化烙印,深受其所从属的文化的影响隐喻,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现象,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众多的文化信息,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充分体现出来隐喻的翻译不仅要准确而有效地传达源语信息,而且要忠实、完整地再现源语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由于二者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存在更多的差异所以中英隐喻的翻译就不仅仅要考虑其字面意义上的对等,更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以实现文化上的对等二、英汉隐喻翻译的基本方法从隐喻的认知性来看,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因此,翻译隐喻应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1. 保留源语喻体和喻义由于整个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使得隐喻也具有跨文化的普遍特征,因此,在英汉语表达中存在大量相同的隐喻,这时可以采用保留源语喻体和喻义的方法,这样既保留了源语隐喻的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又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在原文与译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相同时,如“You are my sunshine,my only sunshine”(你是我的阳光,我唯一的阳光)原文与译文在形式、语法结构、语体色彩上相似或基本一致时,如“Jane’s uncle is an old fox,up to all kinds of evils”(简的叔叔就是个老狐狸,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当原文被逐字翻译过来,能够被读者理解和认可时,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武装到了牙齿)2. 将隐喻转换成明喻隐喻是一种隐藏着的比喻隐喻和明喻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表示相比的不同类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在翻译英汉隐喻时,如果直接保留原有的形式表达难以理解时,则可以以相似性为基础保留原隐喻形象,同时对隐喻做明喻化处理以使喻义变得更加清楚明晰如“A word and a ston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说出去的话就像丢出去的石头一样是收不回的),在丢出去的石头前加上明喻标志词语“像”可以使译文既形象,又易于理解。
又如“a show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Britain’s economic policy is now being pulled by the magnet of the next election”(下一次大选磁铁般地牵引着英国经济政策)3. 保留源语喻体并加注释由于社会文化论文定制因素的影响,有时在翻译中虽保留了原文的喻体形象,但由于该喻体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或隐含历史事件、人物的典故,使读者难以理解;同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用差异,翻译一些隐喻时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语,有的即使直接保留源语的喻体,也会失去原文的语用意义,特别是一些涉及人名和地名的隐喻因此,翻译这类隐喻时,可采用保留源语喻体加注释的方法再现其语义功能,充分保留原隐喻的民族文化特色,如“People consider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人们认为他在那种场合的表演不过是犹大之吻———喻指居心险恶)a Judas kiss”出自圣经故事,说的是犹大以亲吻耶稣的方式出卖了他,若仅仅直译为“犹大之吻”,有些读者无法将“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和喻体“a Judas kiss”联系起来,若加上解释“居心险恶”就很容易理解了。
又如“:Achilles’heel”(阿基里斯的脚后跟,喻指“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喻指“各种祸害的根源”)也是采用同样的翻译方法4. 保留源语喻义而舍弃其喻体所谓保留源语喻义而舍弃其喻体,就是只保持原文的内容,而不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有些英文的隐喻和中文中与其对应的形象的意义不同,如果保留源语的喻体则会相当晦涩难懂,这时可以用中文中已有的与原文意义相近的替代形象或事物翻译,如 He is a lion(他勇猛如狮)相当于汉语的“他勇猛如虎”“,A lion in the way”(拦路狮)相当于汉语的“拦路虎”有些习语,尽管保留源语喻体能够忠实地反映原文含义,但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困难,或使译文显得枯燥乏味,这时最好用目的语中已有的习语或习惯表达法翻译,如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有备无患”、或“未雨绸缪”都比“晴天要防阴天”更容易让读者接受还有一种情况是,源语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译语中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一致,或是源语中的文化现象在译语中出现缺失现象,这时宜采用只保留喻义的方法,如“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rose colored glasses”(把一切事情看得太简单、太容易了),如果直译为“玫瑰色的眼镜”,很可能会引起读者的误解,以为是带“有色眼镜”看人的意思。
三、结语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要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当源语的语言表达与目的语的语言表达相一致的时候,保留源语喻体和喻义能最好的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当保留源语喻体和喻义无法正确传递原文信息,或是源语的语言表达或文化现象与目的语的不一致的时候,可以保留源语喻义而舍弃其喻体或将隐喻转换成明喻;当这些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释总之,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因素上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准确反映作者的真实意思及其文化特色和语体特点,即隐喻的翻译要尽可能使源语和目的语取得文化上的对等参考文献】[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翻译理论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3]程同春.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5).[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肖坤学.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学刊,2005.[7]徐莉娜.隐喻语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9(4).[8]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9]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0]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