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自读文本谈读书学案鲁人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022955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自读文本谈读书学案鲁人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自读文本谈读书学案鲁人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自读文本谈读书学案鲁人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自读文本谈读书学案鲁人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自读文本谈读书学案鲁人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自读文本谈读书学案鲁人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自读文本谈读书学案鲁人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自自读读文文本本谈读书谈读书不经意的美好 一群人在一起畅饮,我突然就说起了工作中遇到的苦。大家打着哈哈,说着廉价的安慰话,然后,将话题转移到了另外一个愉快的频道上。我恍然惊觉在座的其实并没有能真正体味我内心的苦。彼时的我,恰像失去了阿毛的祥林嫂,心酸地诉说不幸却遇到冷漠的耳朵。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回家的路上,竟然接到一位先生发来的短信,在一番真诚的劝慰之后,他居然写道:“没关系,有我呢!”不可阻遏地,我心中生出了深深的感动。后来又见到那位先生时,我说我十分感激他能发给我一条那样的短信,他听后十分懵懂地对我说:“我真发过那样的短信给你?”我只是暖暖地笑。他可以怀疑自己的真诚,我却牢牢攥住了那份

2、真诚。我知道这世上有人会借助酒精不经意地流露他们连自己都始料未及的美好。微感言:_,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赏读: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强行改变。”这句话,两千五百多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地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赏读: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在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赏读: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

3、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要帮助全天下的人。此句如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赏读:莲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却不妖媚。比喻君子洁身自好,高洁傲岸,既不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傲。一、作者视窗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编著

4、有文艺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 谈美 诗论 谈文学 克罗齐哲学述评 西方美学史 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二、写作背景“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谈读书,这问题实在是谈不尽,而且这些年来我的见解也有些变迁,现在再就这问题谈一回,趁便把上次谈学问有未尽的话略加补充。 ”三、基础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校勘( ) 记载( ) 累赘( )咀嚼( ) 涵泳( ) 畸形( )禁锢( ) 髭须( ) 嗜好( )恬然( ) 休憩( ) 佳茗( )日积月累( ) 情不自禁( )帖Error! 剥Error

5、!答案 jio zi li ju hn j z sh tin q mn li jn ti/ti/ti bo/b2辨形组词Error! Error!Error!Error!答案 藉/籍 弊/蔽 浩/皓 藻/燥3近义词辨析毕竟究竟二者都含有“到底”的意思。 “毕竟”用在肯定句中,强调原因或结果;“究竟”可用3在疑问句中,追究事情的本相。在表示肯定语气时,二者可以通用。例句 1:有人认为散文比诗歌好,但这_是个人的看法。例句 2:这事_应该表扬,还是应该批评?湮没淹没“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而“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例句 1:小村子被洪水_了。例句 2:纯文学的价值有可能在一时被忽

6、视,却绝不会永远被_。答案 毕竟 究竟 淹没 湮没4词语解释皓首穷年:_口诵心惟:_洋场:_分野:_故步自封:_息息相关:_禁锢:_周遭:_健谈:_景况:_转世:_乖张:_装腔作势:_答案 经历很多年直到头发花白。4口中读,心里思考。指旧时洋人较多的都市。划分的范围、界限。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故”也作“固” 。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束缚,强力限制。四周,周围。善于谈话,经久不倦。情况,境况。佛教认为人或动物死后,灵魂依照因果报应而投胎,成为另一个人或动物。怪僻,不讲情理,不顺。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一、文本助读【内容概览】本文是一篇阐述读书道理的文章。所谈的道理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

7、导意义。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读书的重要,再谈读书的方法及书多之累,书多之弊。在论述如何读书时,先说精读的重要,再谈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知识等。【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1请概括出本文的论证层次及逻辑关系,着重梳理出文章结构。答:_答案 本文是一篇阐述读书道理的文章。所谈的道理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读书的重要,再谈读书的方法及书多之累,书多之弊。在论述如何读书时,先说精读的重要,再谈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知识等。一路写来,层层深入,条理井然。既从正面说清道理,也极有针对性地批评了一些错误的读书态度

8、和方法,这样正反论证,分析说理更为透彻。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而且作者善用比喻和对比,几乎每说明一个道理,每批评一种错误态度和方5法,都有恰当的比喻,把深刻的道理、抽象的议论说得浅显、生动。这既有助于说清道理,又使文章更为形象、亲切、生动。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读书的重要意义。这个问题虽然很重要,但不是本文的重点。因为对于有志读书的人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读书。所以作者把重点放在如何读书上。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至篇末),谈如何读书。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又分层论述,每个自然段说一个道理。一般都在每一层开头提出要点,也有的在行文过程中进行归纳。2在谈读书一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论

9、证的手法,试结合原文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议论中的作用。答:_答案 善用比喻,说理浅显生动。朱光潜先生写说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恰切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他说:“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 ”为了说明读书要在基本要籍上下功夫,他又说:“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 ”为了说明大学教育不注意基础学科,有些课程和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他说:“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子去啃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像这样的比喻,在这篇短文中共有十余处。作者通过它们

10、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印象深刻。三、师生探究在谈读书一文中,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试简要分析。答:_答案 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先从正面讲清道理,再从反面说明多读而不求甚解的坏处。论述读书不能全凭兴趣时,从否定方面说明正面道理。先从反面说读书全凭兴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又分析它的好坏两个方面,然后再论说对于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的人来说,“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 。一、文本审美本文语言的声调节奏,都具有美感。且以“读书并不在多”这一段为例,全段声调铿锵,节奏流畅,富于美感。长短句交错,自然连贯,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开头几句较短,接着两个“与其

11、”句较长,节奏舒缓,也大致整齐。引用两句七言诗更增添了音调的铿锵。“多读” “少读”几句骈散交错、朗朗上口,十分流畅。其中的许多骈句,不仅对偶较工,还注意了声调的平仄协调。上句仄起,下句就平收;上句平起,下句就仄收。 “少读如果彻6底”和“多读而不求甚解”两套复句,紧承上两句的“多读” “少读”而层递扩展。先说“少读” ,再说“多读” ,既有回环之美,又大体相对。前一复句句末“气质”是仄声起,后一复句句末“而归”则是平声收。这样诵读起来,自然就有抑扬顿挫、铿锵回环之美。二、写法迁移【角度一】 中国人今天的阅读状态,令人堪忧,我们的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阅读在很多人心目中不是一件要紧的事,因为读书和游戏享乐、赚钱升官没有关系,何必浪费时间?【我来练笔】你对此有何感想?请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文字。答:_答案示例温家宝总理在不同的场合谈读书,让人感动。温总理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