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017777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六国论六国论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李兴濂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 “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空,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星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地,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

2、开心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处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

3、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就会从你内心涌起!微感言: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2赏读: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赏读:蹊(x):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

4、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杜荀鹤泾溪赏读: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赏读: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一、作者视窗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 ,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一并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

5、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范。代表作有辨奸论 管仲论 权书等。著有嘉祐集 。苏洵发愤“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这是三字经中有关苏洵的故事,劝人趁年轻应发奋学习。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据说年少时好交游,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 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 22 篇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 衡论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

6、,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名因而大盛。二、写作背景苏洵生活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北宋中期。当时北方的辽和西夏贵族向内地扩展势力,经常向北宋发动战争。北宋统治者为了集中力量镇压内部人民的反抗,对外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宋向辽国、西夏输银与物,等于是割地献城。苏洵到汴京后,疾恶宋王朝3的投降让步路线,主张对辽与西夏用兵,因而就有了六国论的写作。三、基础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赂秦( ) 厥( ) 暴霜露( )草芥( ) 殆尽( ) 为国者( )洎( ) 抱薪救火( )2辨形组词Error! Error!Error! Error!Error!3词语解释(1)古今异义至于颠覆

7、古义:今义:其实百倍古义:今义:思厥先祖父古义:今义:可谓智力孤危古义:今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非Error!或Error!得Error!相Error!势Error!兵Error!4为Error!与Error!(3)词类活用李牧连却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文言句式举以予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名句默写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思厥先祖父,_,_,以有尺寸之地。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苟以天下之大,_,是又在六国下矣。6.文白对译六国破灭,非 兵 不利, 战不 善, 弊 在 六国灭亡,不是

8、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赂 秦。 割地贿赂秦国。兵:兵器。赂秦:贿赂秦国。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 秦而 贿赂秦国自己的力 亏, 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 互丧, 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Error!率 赂 秦耶? 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Error!曰:不赂 者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以 赂者 丧。 盖 失 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Error!强 援, 不能 独 完。 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独自保全。Error!故 曰弊 在 赂 秦也。 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啊。秦 以攻 取 之外, 秦国用攻占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

9、到诸侯的贿赂,小 则 获邑, 大 则得 城。 较秦之 所得, 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5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 百倍; 诸侯 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 者, 其实 亦 百倍。 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则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 不在 战矣。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就不在于战争。以攻取:用攻占的方法取得。以,用,凭 借。其实:它的实际数目。大欲:最想要。思 厥 先 祖父,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Error!暴 霜露,斩 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冒着霜露,披

10、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Error!子孙视 之 不甚惜, 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举以予 人, 如 弃 草 芥。 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举以予人:拿它土 地来送给别人。今日割 五 城,明日割 十城, 然后得 一夕安寝。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得到一夜的安睡。起 视四 境, 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 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这样,诸侯之地有限, 暴 秦 之欲 无 厌,奉之 弥 繁,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Error!侵 之 愈 急。 秦国侵犯诸侯就越厉害。Error!故 不战 而强弱 胜 负已 判矣

11、。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区分了。判:区分、 辨别。至于颠覆, 理固宜 然。 古人云:“以地 六国发展到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事秦, 犹抱薪 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此言得之。 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至于:到。理:按道理, 名词作状语。事:侍奉,对待。齐人未尝赂 秦, 终 继 五国迁灭,何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跟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 丧, 这是因为齐国讨好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Error!齐 亦 不 免矣。 齐国也不能幸免了。Error!燕 赵之君, 始有 远 略, 能

12、 守 其 土, 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义 不 赂 秦。 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始:起初。义:名词用 作动词,坚持正义。是故燕 虽 所以燕国虽然小国而 后 亡, 斯用兵之 效也。至 丹 以 荆 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6Error!卿 为 计, 始速 祸焉。 杀秦王来作为对付秦国的办法,才招致了灭亡。子丹用派荆轲去刺杀秦王来作为对付秦国的办法,才招致了灭亡。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Error!赵 尝 五战于秦, 二败而 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Error!后 秦 击赵者再, 李

13、牧连 却 之。 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Error!洎 牧 以 谗 诛,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邯郸 为 郡, 惜 其 用武 而不 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终 也。 坚持到底。洎:及, 到。且 燕赵 处秦 革灭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殆尽 之 际,可 谓 智力 孤 危, 战败而亡, 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尽,力量单薄,战败而灭亡,诚 不得已。向使 三国 各 爱 其 地, 实在是不得已。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都爱惜他们的土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 不 行, 良将 犹 在, 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

14、赵国的良将还活着,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 相较, 或未 易量。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容易估量。Error!Error!呜呼! 以赂 秦 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 才, 并力西向, 则 吾恐 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 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 秦国人吃饭也不能顺利咽下去。事:侍奉。下咽:下, 咽下。咽,咽喉。悲夫! 可悲啊!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 威之 所劫, 日 削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 割,以趋于亡。 月月割让,

15、而走向灭亡。积威:积久而成的威 势。劫:胁迫,挟制。为 国 者无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 为积 威之 所劫哉! 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为wi国者:治理国 家的人。为,治理。夫六国与秦 皆 诸侯, 其 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 赂 而胜之之 势。 苟 以 天下之大, 不凭借贿赂秦国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7Error!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 下矣。 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Error!一、文本助读结构图示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 ,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二、小组合作1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的?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有什么好处?答: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的?是如何论证的?答:3本文有时采用例证法,有时采用引证法,有时又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各举一例,并分别说明用这几种论证方法的好处。答:【考点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