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历史观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9017617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历史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历史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历史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历史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历史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历史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历史观(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 历史观历史观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历史观黄流中学 王卓在高中新课改的推动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正逐渐为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历史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回顾历史、反思历史,而且必要的是要使我们想象中置身于那段历史之中,才能达到一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学活历史。所以,创设出一个有效的历史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是大有裨益的。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 “境”是教学环境,即教学双方的关系。 “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带入情

2、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 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 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 10%,自己听到的内容 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 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 70%,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既然视听是学生获取和保持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

3、式展现给学生,要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在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中,如何让学生们深刻体会罗斯福的临危受命以及新政的进步性是教学的重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创设一个在“大恐慌”那个时代的背景,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必要性。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等等。此时,为同学们展示贫困不堪的胡佛村和资本家倾倒牛奶图,以及一段描述当时大危机混乱场景的视频。这样,在学生的内心就会有很多情感体验。我在这个时候及时的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生活在此时的美国人民,你会有怎样的

4、感受?学生会说:“悲观、失望等。 ”你现在的愿望是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想要食物、面包,解决就业问题,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等。我接着提问:“你想改变这种局面吗?政府会帮助你吗?”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冲突。胡佛政府的不干预政策使危机局面进一步恶化。这时,你们的未来向何处去?同学们讨论得出:美国人民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美国人民渡过难关。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同学们更好的体会到罗斯福新政的时代背景,也更好的看到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进步性。这样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抗日战争这一课,在课前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题“日本人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果显示,学生选择“残忍”一词的竟达 81。这个结果让我很受震动

5、,我不知道学生是否想过:日本人的残忍与兽行是否与生俱来呢?如果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战争,我们该有怎样更理性的思考?为此,我收集相关素材,精心制作了一本特殊的日本侵华老兵的的“相册” ,并向学生讲述了关于一位老兵的故事画面一上这位老人生于1912 年,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画面二是一个极其普通但又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那位站在可爱的儿女中间、长相忠厚的男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画面三中反映的是 25 岁的他应征入伍,脸上多少还有些稚气。接下来画面四、五看到的则是侵华期间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幕幕血腥的场景以中国人为“活靶子”的刀劈、砍杀训练。毫无疑问,这时的他已经完全由一个

6、单纯的青年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战争结束后,这个日本兵安然回到国内没受到任何审判。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却经历了四十多年良心的谴责。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年愈古稀的老人真诚忏悔,毅然出版了自己当年侵华期间写下的阵中日记(即东史郎日记 ) ,正像他在序言中说的那样,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战争的真相。 ”之后,老先生多次来到中国,向中国人民真诚道歉。画面六就是他在南京大学面对一万多名南大学子深深鞠躬,再次谢罪。讲到这里,学生才恍然大悟,相册上的这位日本老兵就是大名鼎鼎的正义的东史郎老人。看到学生仍沉浸在东史郎的故事情境中,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看了这本侵华老兵的相册,你作何感想?你觉得在那场战争

7、中,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变成了魔鬼?对于一个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人挺身指证日军暴行,你会原谅他吗?解释你的原因。由相册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对于这场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我们仅仅停留在已有的事实和简单的情感上是远远不够的。有同学充满理性地分析了“人与魔鬼的界限” ,有同学真诚表示“可以原谅那些反省、忏悔的日本人” ,也有同学尖锐指出, “只要日本不肃清军国主义的阴云,善良的日本人还有可能变成魔鬼”事实证明,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内容更加震撼学生的心灵,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使命感和来自学生们强烈的思想共鸣,也真正理解了新课程为什么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

8、感悟。人教版历史必修 2高一年级下册第 5 课开辟新航路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教材上的活动建议是:假设一个情景:一队探险者从西班牙出发,沿着海岸线前进,回来后向人们讲述旅途上的经历和见闻等,同学分组、分段负责。各组分头准备,对照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在最新的世界地图上寻找新航路的途径路线。按照路线进行,并结合教师和教材中提供的照片,各组分段讲述途经地区的主要国家,当地风土人情,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历等,体会探险家们的探险精神和开辟新航路的艰辛。为了突出历史学科的特性,尝试着把活动与高中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将课堂还原于生活,使每个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个体,更是生活的个体,实际教学中,在理解教材建

9、议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活动设计如下:同学自愿分组,以旅游公司的名义,安排一次“探险寻宝”的野外旅游项目。组员按公司的形式分工,如,历史顾问、策划人、秘书等,并给本公司起一个吸引人的名字。确定人员的职责,历史顾问要审核材料的真实性,策划人不仅要写出诱人的广告词,还要有诱人的旅游方案。要象一个真正的旅游公司,秘书要很好地记录历史和新航路相应地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经历等。展示策划要求:首先介绍新航路的历史由来;其次,介绍沿新航路的某一国家或某一人种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经历等。汇报形式不限,做幻灯片、小报、短剧等都可以。最后以根据同学的综合判断,虚拟报名参加旅行社的人数,评出最佳旅游公司、最佳旅

10、游路线、最佳导游等。在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历史观黄流中学 王卓在高中新课改的推动下,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正逐渐为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历史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回顾历史、反思历史,而且必要的是要使我们想象中置身于那段历史之中,才能达到一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学活历史。所以,创设出一个有效的历史情境,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是大有裨益的。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 “境”是教学环境,即教学双方的关系。 “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

11、强化学习动机。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 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 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 10%,自己听到的内容 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 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 70%,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既然视听是学生获取和保持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要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

12、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在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中,如何让学生们深刻体会罗斯福的临危受命以及新政的进步性是教学的重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创设一个在“大恐慌”那个时代的背景,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必要性。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等等。此时,为同学们展示贫困不堪的胡佛村和资本家倾倒牛奶图,以及一段描述当时大危机混乱场景的视频。这样,在学生的内心就会有很多情感体验。我在这个时候及时的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生活在此时的美国人民,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会说:“悲观、失望等。 ”你现在的愿望是什么?”

13、同学们各抒己见,想要食物、面包,解决就业问题,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等。我接着提问:“你想改变这种局面吗?政府会帮助你吗?”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冲突。胡佛政府的不干预政策使危机局面进一步恶化。这时,你们的未来向何处去?同学们讨论得出:美国人民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美国人民渡过难关。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同学们更好的体会到罗斯福新政的时代背景,也更好的看到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进步性。这样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抗日战争这一课,在课前我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题“日本人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果显示,学生选择“残忍”一词的竟达 81。这个结果让我很受震动,我不知道学生是否想过:日本人的残忍与兽行是否与生俱来呢?

14、如果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战争,我们该有怎样更理性的思考?为此,我收集相关素材,精心制作了一本特殊的日本侵华老兵的的“相册” ,并向学生讲述了关于一位老兵的故事画面一上这位老人生于1912 年,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画面二是一个极其普通但又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那位站在可爱的儿女中间、长相忠厚的男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画面三中反映的是 25 岁的他应征入伍,脸上多少还有些稚气。接下来画面四、五看到的则是侵华期间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幕幕血腥的场景以中国人为“活靶子”的刀劈、砍杀训练。毫无疑问,这时的他已经完全由一个单纯的青年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战争结束后,这个日

15、本兵安然回到国内没受到任何审判。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却经历了四十多年良心的谴责。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年愈古稀的老人真诚忏悔,毅然出版了自己当年侵华期间写下的阵中日记(即东史郎日记 ) ,正像他在序言中说的那样,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战争的真相。 ”之后,老先生多次来到中国,向中国人民真诚道歉。画面六就是他在南京大学面对一万多名南大学子深深鞠躬,再次谢罪。讲到这里,学生才恍然大悟,相册上的这位日本老兵就是大名鼎鼎的正义的东史郎老人。看到学生仍沉浸在东史郎的故事情境中,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看了这本侵华老兵的相册,你作何感想?你觉得在那场战争中,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变成了魔鬼?对于一个曾参与南京大屠杀

16、的日本军人挺身指证日军暴行,你会原谅他吗?解释你的原因。由相册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对于这场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我们仅仅停留在已有的事实和简单的情感上是远远不够的。有同学充满理性地分析了“人与魔鬼的界限” ,有同学真诚表示“可以原谅那些反省、忏悔的日本人” ,也有同学尖锐指出, “只要日本不肃清军国主义的阴云,善良的日本人还有可能变成魔鬼”事实证明,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内容更加震撼学生的心灵,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使命感和来自学生们强烈的思想共鸣,也真正理解了新课程为什么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人教版历史必修 2高一年级下册第 5 课开辟新航路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教材上的活动建议是:假设一个情景:一队探险者从西班牙出发,沿着海岸线前进,回来后向人们讲述旅途上的经历和见闻等,同学分组、分段负责。各组分头准备,对照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在最新的世界地图上寻找新航路的途径路线。按照路线进行,并结合教师和教材中提供的照片,各组分段讲述途经地区的主要国家,当地风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