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9013781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等差数列前等差数列前 n 项和说课稿项和说课稿各位评委,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的第 5个模块中第二章的 2.3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第一节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评价分析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公式是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前 n 项和三大重要内容之一。(2)推导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数学方法倒序求和法。(3)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知识网络交汇力极强。通过公式,一方面可以建

2、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多个知识点编制出灵活多变的数学综合性问题,有利于实现考能力、考数学综合素质的目标。2、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本节教材我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节课主要学习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公式1 1()(1) 22n nnn aan nssnad及的推导及其基本应用;第二节课主要学习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的一些性质及其应用。本节课是第一节课。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

3、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教学关键:推导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关键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发现倒序求和法。应用公式的关键是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等差数列模型,运用公式解决问题。4、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二、教学目标分析二、教学目标分析2根据教材特点及教学大纲要求,我认为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完成认知,发现推导公式的思想与方法,并掌握公式。(2)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正确运用等差数列的前

4、 n 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自主探索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探索、归纳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2)建模能力通过运用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解决问题,使学生自主获得数学建模的方法,培养学生建模、解模的能力。(3)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和循序渐进的变式问题的探讨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品德目标:、品德目标:(1)科学发展观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引导学生走进“数学再创造”的情境中,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2)理性思维通过有梯度的变式题目的分析,使学生养成“联系与转化”的理性思维。(3)优化

5、思维品质采用启发式引导法,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不断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新知的道理。三、教法、学法分析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教法分析按现代教育观,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本节课运用“引导探索发现法” ,采用“情境引入自主探究成果交流变式应用反思回授”等五个环节,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分析、探索、归纳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为渴望不断探索真理并带着美好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2、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是为了不

6、教,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并善于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受益终身。本节课根据教材特点,激“疑”生“趣” ,3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去分析、探索,循序渐进地发现等差数列的普遍规律,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在应用公式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带领学生踏上“再创造”之旅。四、教学过程分析四、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环节教 学 设 计设计意图复 习 回 顾1、等差数列的定义:), 2(* 1Nnndaann,d为常数。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1) ()naand nN。3、等差数

7、列na中,若pqmn,则pqmnaaaa(p、q、m、*nN) 。通过复习等 差数列的定义、 通项公式及等差 数列的性质,以 旧悟新,为学习 新知识埋下伏笔。4引 入情 境 分 析展 示 课 题200 多年前,德国著名数学家 Gauss(高斯)10 岁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 100 个数逐 项相加时,高斯经过思考后很快得出其结果是 5050。师:“小高斯快速算出123100 的和,成为千古美谈。同学 们,我们也能成长为高斯。这节课我们研究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就是与高斯比一比,我们也能快速算出123100 ,并且把这种方法推广 到更一般的等差数

8、列前 n 项和的求法中去。 ”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2.32.3 等差数列的前等差数列的前 n n 项和项和一般地,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用ns表示,即123nnsaaaa现在分小组讨论探究下面的问题: 1、1,2,3,98,99,100 从数列角度来看,这是什么数列?高 斯用什么方法快速算出这个数列的和? 2、高斯的算法妙处在哪里?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到求一般数列的前 n 项和 吗? 3、这些方法用到了等差数列哪一个性质? 4、能否用高斯的速算法求下列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1)计算12321?nnnaaaaaa(2)计算1111()(2 )(1) ?aadad

9、and学生阅读、小组讨论时,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每个学生在自 觉和小组讨论中遇到的难题,要进行适当点拔,使他们的学习走上正轨,然 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A 组小组长说:1,2,3,98,99,100 是首项为 1,末项为 100, 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高斯的算法是:(1+100)+(2+99)+(50+51)=101 505050。以问题激发 兴趣,以问题产 生好奇。课堂开 始,我说:“小 高斯快速算出 1+2+3+100 的 和,成为千古美 谈,同学们,我 们也能成为高斯。 这节课我们研究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就是与 高斯比一比,我 们也能快速算出 1

10、+2+3+100, 并且把这种方法 推广到更一般的 等差数列前 n 项 和的求法中去。 ” 学生的情绪 高涨起来,六即 分组讨论探究下 列四个问题。 讨论后各小 组汇报研究性成 果。 小组 A 的成 果主要利用了等 差数列中与首末 项等距离的两项 的和等于首末两 项和的性质。教学环节教 学 设 计设计意图引入情境分析展示课题B 组小组长说:也可以写成算式的形式: 12505199 100s 1009951 502 1s 2101 101101 101101 101s 101 (1 100)50502s。师:很好,这种方法就是把数列各项的顺序倒过来再相加的方法,我们 把这种方法称为“倒序求和法”

11、 。这种倒序求和法运用了等差数学哪一个性质?B 组小组长说:运用了等差数列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等于首小组 B 的成 果是把正整数列 前 100 项顺序、 倒序后两相加进 行求和,在此处 发现数列求和常 用的方法倒 序求和法。5末两项和的性质。即在等差数列na中,若pqmn,则pqmnaaaa(p、q、m、*nN) 。新 课 讲 授推 导 公 式教师因势设问:“能把倒序求和法推广到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吗?” C 组小组长说:可以运用高斯算法倒序求和法可计算:12321nnnnsaaaaaa12321nnnnsaaaaaa1211212()()()()nnnnnsaaaaaaaa1

12、213223121nnnnnnaaaaaaaaaaaa12()nnsn aa,1()( )2n nn aasD 组小组长说:同理运用高斯算法倒序求和法也可计算:1111()(2) (1) nsaadandand1111(1) (2) ()nsandandada111122(1) 2(1) 2(1) 2(1) nsandandandand1(1)( )2nn nsnad我因势设问: “能把倒序求和 法推广到一般的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吗?”如此 一问,引出了 “思维冲浪” ,学 生主体性自然张 扬,给“再发现” 加了一把激情。 小组 C 的成 果是把一般形式 的等差数列前 n 项倒序相加进行

13、求和,得出等差 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 )。小组 D 的成 果是把用通项公 式表示的等差数 列前 n 项倒序相 加后求和,得出 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的公式( )。教学环节教 学 设 计设计意图6新 课 讲 授 推 导 公 式E 组小组长抢答:由下列算法也可以得到公式( ):1111()(2 )(1) nsaadadand()(2 )(1) nnnnnsaadadand11112()()()()nnnnnsaaaaaaaa1()( )2n nn aas以1(1)naand代入也可得到公式( )的形式。师:非常好。公式( )、( )称为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用这些公式可求得等差数列的前 n

14、 项和。引导学生比较得出:若已知等差数列首项为1a,末项为na,项数为n,可直接运用公式( )1() 2n nn aas求和;若已知等差数列首项为1a,公差为d,项数为n,则直接运用公式( )1(1) 2nn nsnad求和较为简便。从公式的结构特点可知,公式化共包含五个量1a,na,n,d,ns,只要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量。思考:比较两个公式( )、( ),说说它们分别从哪些角度反映等差数列的性质?小组 E 的成 果是利用通项公 式的变式,倒序 相加后进行求和 同样可以推导出 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的公式( )、( )。这样,等差 数列的前 n 项和 的公式的推导过 程,就成了学

15、生 研究性思维学习 成果的展示过程, 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学会了 怎样学习和怎样 思考,在连续的 变式推理过程中, 创造性思维品质 在不断的追问、 假设、探究和想 象中培养起来。教学环节教 学 设 计设计意图7讲 授 新 课熟 悉 公 式初 步 应 用 公 式请同学们解下列一组题。 计算下列各题:(1)123n 。(2)1 35(21)n 。(3)2462n。(4)1 23456(21)2nn 。生:直接利用等差数列的前 n 项的公式( )求得:(1)原式(1) 2nn(这是正整数列之和) 。(2)原式2(121) 2nnn(这是正奇数列之和) 。(3)原式2(22 ) 2nnnn(这是正偶数列之和) 。师:第(4)题中的数列不是等差数列,但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寻找规律,可能某局部成等差数列(学生在 老师引导下会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