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013025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校讲坛名校讲坛1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 ,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 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等。 2 2重点突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表推测,而“确 凿”表肯定,这种表达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不矛盾。 “似乎”表明由于年代久远,记忆有些模糊;“确凿”表明百草园给我 的印象之深,主要是为了与下一句的“乐园”形成转折,构成对比,表现了对百草园的特 殊感情。 3 3考点链接 动作

2、描写 动作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的动作行为,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 地位、处境、状态等的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 所作出的反应能显示出该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和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 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 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常常选择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景,描摹独具一格的人物动作,以创造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性格。而把人物的动作置于尖锐的冲突、斗争之中,则往往更能收到较好的表 达效果。 【习题链接】见“积累运用”T3。 0101 积累运用积累运用1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3、A确凿(zu) 蟋蟀(shui) 收敛(lin) 秕谷(b) B珊瑚(shn) 菜畦(w) 狗窦(du) 觅食(m) C斑蝥(mo) 渊博(yun) 缠络(lo) 盔甲(kui) D竹筛(shi) 鼎沸(dng) 宿儒(s) 锡箔(b) (解析:A.“凿”应读作“zo” ;B.“畦”应读作“q” ;C.“络”应读作“lu” , “盔” 应读作“ku” 。) 2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C) A倘若 云宵 油蛉 轻捷 B后窍 和蔼 蜈蚣 签赏 C陌生 荒园 绅士 喉咙 D恭敬 私塾 急噪 消释 (解析:A.“宵”应写作“霄” ;B.“签”应写作“鉴” ;D.“噪”应写作“躁” 。) 3 3选

4、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C)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些秕谷, 棒上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 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绑 拿 C支 撒 系 牵 D顶 放 连 牵24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B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 “网络造词”是当前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但它能不能延续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 验。 D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5、。 (解析:A.缺主语,删掉“使得” ;B.否定不当,删掉“不” ;D.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 应在“全面”前加“能否” 。) 5 5填空。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 花夕拾 ,又名旧事重提 。 (2)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不同侧面,先写他在百草园的生活,再写他 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正好扣题。用“从到”的形式,同时表明了文章的记 叙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换(或:空间顺序)来写的。 6.6.“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 “对课”就是“对对子” 。请根据课

6、文内容对出下 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示例三味书屋习字画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7 7假如你与同学一起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请你根据下列的情境设置完成任务。 (1)三味书屋管理处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在三味书屋墙上张贴广告,或乱涂写、乱刻画, 现向社会征集提示语,请你设计一条简明得体的提示语。(不超过 15 个字) 示例留下文明,带走印痕。 (2)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本中“三味书屋”的图片写几句解说词。 示例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 。书屋中间挂的就是“三味书屋”的大匾,匾下面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这边还 有鲁迅先生当年读书写字的桌子

7、 0202 课内精读课内精读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回答问题。 8 8.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而“停”字就无法 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 “窜”字写出了叫天子飞的速度很快,又来得突然,而“飞”字则无法表达 出这种意思。 9 9.“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句话在该段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内容上: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趣味无穷,反衬了百草园里的趣味之多。结 构上:

8、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010下面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是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来安排的。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 整体的描写,属于略写;“单是”则是局部性的描写,属于详写。3B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C文中“拔何首乌”一事主要表现了“我”小时候富有好奇心,勇于实践的个性特点。D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生机盎然,目的在于表现“我”童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 自由生活的向往,并和下文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 (解析:C.“拔何首乌”一事主要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0303 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攀在树梢上的童年 方 华 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

9、的舞动而弹跳,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 个儿童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 窝。 “这伢子很皮。 ”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我的童年下的一个评 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 或遒劲的身姿,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 我想,有多少种树生长在我的童年里,我的童年就该有多少快乐吧。 春天来了,椿树发芽。在大人手中的竹竿够不到的时候,就轮到我了。一溜烟,就 窜上了树的半腰。因椿树的枝丫是脆的,站在粗壮点的枝杈间,得意地接过递上来的竹棍, 一茎茎散发着浓浓香味儿的香椿头就落在春天的怀抱里。 当槐

10、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花瓣,中午 静静的阳光总可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 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 我的童年时代,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与水果。馋了,自己 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好在树下 流口水吧。 一次,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手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糕片来到一群 伢子中间。每个小喉嗓都在动,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给一点点, 一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

11、 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 ”天呀,半块啊。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 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但我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比如摘桑果时被一种叫“羊辣子”的毛虫辣了,采棉 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但仍乐此不疲地将小小 的童年悬挂在乡村的树梢上。 还有,记得刚上学时,校园边有一棵我双手抱不过来的梧桐树,在房檐高的地方开 始分叉,分叉处像一张天然的躺椅。我几乎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爬到“躺椅”上舒舒服 服地靠着,或翻看小人书,或闭着眼打瞌睡,听鸟鸣啾啾,感觉绿莹莹的阳光在眼皮上跳 动。那天尿急,又不愿从树上下来,就地解决,恰被几

12、个同学看见了,大喊着“流氓”报 告了老师。这件丑事让我好长一段日子在班上抬不起头来。 没人理我的日子,一个人也能在树上寻找乐趣。拿出父亲打水的井绳、母亲洗衣的 棒槌,拴吊在树丫上荡秋千;或爬到山坡上的那棵大树上,鸟瞰村庄或校园里小伙伴们的 身影;或将一只只蝉捉入书包里, “知了知了”地博取同学的欢心 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 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歌声里,童年是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不禁有一丝忧伤。只是不知,故乡里那4一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一个个小小快乐的童年?1111文章前段围绕“攀树”写了哪两件让“我

13、”得意的事? “我”攀上椿树用竹棍打香椿头;“我”为了得到铁蛋的糕片,攀上大三角枫树梢上 取下鸟窝。 1212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回答问题。 (1)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 的水饺。(结合语境,品味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芬芳的四月”指散发着纯净香气的槐花,表达了“我”对槐花的喜爱以及“我” 攀树梢的愉悦之情。 (2)听鸟鸣啾啾,感觉绿莹莹的阳光在眼皮上跳动。(“鸟鸣啾啾”和“绿莹莹”分别 有什么表达效果?) “鸟鸣啾啾”拟小鸟的叫声,生动形象,且增加了音韵美,让人身临其境,表现了 躺在树上的“我”的惬意情状;“绿莹莹”侧面写出了树叶的茂盛,运

14、用叠词,增 加了音韵美。 1313第段为什么要写“在树上吃的苦头”? 丰富文章内容;从侧面衬托了“我”对攀树的喜爱之情(在对比的事件中突出“我”攀 树的乐趣);引出下文“我”在树上小便的丑事。 1414文题“攀在树梢上的童年”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对儿时快乐生活和家乡的怀念之情;攀树的得意之情;童年远去的淡淡忧伤之情。王璐琪那时候有多美 纪效成永远的铃声0404 写作创新写作创新1515写作中,巧妙地运用动词,可以使动作描摹更传神,人物形象更丰满。请运用这种方 法写一段文字。(100 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写法分析】这段话连续使用了九个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雪地捕鸟的 整个过程。在写作中,学会正确地使用动词,能将某一动作过程描摹得更加生动形象, 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 【例文】他弯着腰,手不停地前后左右拍着篮球,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 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破了两层防线,一个虎跳, 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到篮筐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