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如何突破重、难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9009568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如何突破重、难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如何突破重、难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如何突破重、难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如何突破重、难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如何突破重、难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如何突破重、难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如何突破重、难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高中历史:以新课标高中历史: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如何突破重、难为例如何突破重、难点点新教材一身而二任,作为教本,传递主流意识形态,规范学科知识和能力建构,是教师必须参考的主要教学依据;同时也作为学本,是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的参照系。新版高中历史教材多为专题式架构,有优点,也有不足!正如专家所谈,有些章节内容之间或者跳跃性太大,或者语焉不详,或者趣味性不足,形成教与学的空白,这对处理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出挑战。如何克服教材本身的局限处理好重、难点呢?有一种观点“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认为这至少说对了一点,即对每一个体而言,对历史的阐释,是极富有个性化色

2、彩的!受此启发,笔者认为,要依据教材,整合教材,即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图片音像等;要巧选史料,精心设计;要锤炼语言,生动趣味;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历史、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做出富个性化的解读。以岳麓版必修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教材呈现“一国两制(大政方针)港澳问题(成功实践)台湾问题(悬而未决) ”的逻辑结构,应该说编排比较合理!但跳出教材本身的窠臼,针对本节课教材设计的空白,我还是对这节课作了自己的处理! 针对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储备和相对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重视“情景” 、 “协作” 、 “会话”和“意义构建” ,整合教材,宏观建构,微

3、观分析,突出构建小专题;引入时政资料,增强教学效果的时效性,丰富对史实的解读,并启示学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在这思想的指导下,我确立本节课的重点是: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其实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认识一国两制理论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如何认识在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的立场以及统一台湾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增强对祖国必将统一的信心。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首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统一?统一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顺应民众的愿望要求。我不由得想起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台湾 ,这代表着至少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都有的一种心愿,渴望摆脱列强的侵略奴役,渴望统一,渴望富强!所以我就决定用

4、这首诗导课。很自然的将学生导向思考古今中外统一的例子,如秦帝国、古罗马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德国、欧盟(当然欧洲统一只是一种趋势) ,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主要潮流,统一关乎民族国家的至高利益,并思考各国统一的方式及结果。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下考察中国当代的统一问题,就有了参照物,也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一切似乎变得容易理解了:我们有逐渐成熟起来务实的大政方针“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而且这一方针在港澳问题上取得成功的实践,并被确立为对台方针。虽然教材在“一国两制”和“港澳回归”上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但经过我这样的处理,给学生的感觉是简单了许多,或者说更值得关注的是悬

5、而未决的台湾问题!探讨台湾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台湾问题由来” ,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国民党败退台湾,盘踞台湾” ,可以形成初步认识。但我认为还不够,有必要再往前追溯,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怎样?这点教材不能胜任,我选择了这样一组史料,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一:展示郑成功和施琅的塑像,时人对其评价“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1896 年春愁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 196

6、4 年望大陆(1)郑、施二人何以受到如此高的评价?(2)诗人为何而哭?表达什么样的共同思想感情?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在品评人物、并获得鉴赏诗歌的艺术之美的同时,清晰认识台湾与大陆历史上 “三次分离,两次回归”的史实,从而把台湾问题置于更开阔的历史视野下考察,为学生对台湾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思考提供一个更宽厚的基础。但解决台湾问题,不是朝夕之功。因为涉及到各种因素,形势错综复杂!所以接下来引导学生认识建国以来海峡两岸的历史及其近况,归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是逻辑的必然。教材对此有所阐述,但不够直观和完整,我引用了世纪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的一段视频、日、美染指台湾的文本史料、以及分子的猖狂言论“”

7、 、 “一边一国” ,既能补白,又化繁为简,使学生对统一之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祖国统一的前景和统?武统?还是其他?引发学生热议。就在学生争得昏天黑地之时,我话锋一转,建议停火另作观察思考。我抛出政府近几年对台措施对台水果进口零关税、对台商承诺优惠政策不变、邀请政界人物如连战等访问大陆,让学生思考“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紧接其后,我把党的“十七大”后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对台方针政策要点、马英九当选后释放出的善意回应、以及网民认为两岸应搁置争议、共谋发展与和平的言论,引导学生回归理性,务实的思考两岸关系的原则“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利益大于一切,和平发展高于一切,两岸应

8、文明博弈,共谋和平与发展!” 由此升华对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及未来的认识!最后,师生一同欣赏配乐诗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并展示余光中先生在访问青岛海洋大学的即兴之续“将来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表达对海峡两岸美好未来的祝福!总的说来,本节课我力求打破教材架构,以“统一”为关键词,以“祖国统一”为主线,以“台湾问题”为重、难点,整合教材,引用各种史料,精心设计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呐喊、启迪、探索、展望、祝愿”五个环节,力求做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并特别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锤炼,力求做到文学化的感染力与浓厚的人文思考相结合,进行了比较个性化的解读!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本节课确实达到了预期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