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9009466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9.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补体分子 及其生物学效 应第一节 概述(1870-1961) (1854-1915) b19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 即证 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 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 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Ehrlich 称为补体(complement,C)。b定义: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 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的总称,又 称为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b1 补体的固有成分:指存在与体液中、参 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如: C1C9b2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 蛋白。如:C4bpb3介导补

2、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 应的受体。如:C3bR二 、补体系统的命名 b参与补体系统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 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q、r、s)、 C2C9;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 号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 横线表示,如C3bBb;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 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b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 B因子、D因子、H因子、P因子等;b补体调节蛋白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 结合蛋白等;三、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b多数属球蛋白,少数属或球蛋白;b各补体成分的分子量及血清含

3、量不一, C3含量最高;D因子最低。b分子量最大的是C4bp;最小的是D因子。b补体含量最丰富的动物是豚鼠。b均对热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b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产生。四、补体系统的基本特 征b含量相对稳定性b激活的连锁反应性b效应的放大性b作用的两面性b反应的局限性b性质的不稳定性五、几种重要补体成分的 结构bC1q的结构b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 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的 FC段结合才能活化。IgM激活补体的能力 强于IgG。C1qNC蛋白酶活性区SSC1rC1rNCSSC1sC1r、C1s分子结构结构图 chain chain参与C3和C5 转化酶的形成过敏毒素结构图参与C3和C

4、5转化 酶的形成过敏毒素补体C3的裂解图B因子结构及其功能b B因子为存在于血清的单链糖蛋白。D因子Ba(234aa)Bb(505aa)NC蛋白酶活性区C3bC3bBb(C3转化酶)C5结构示意图C5为2肽链结构,分别为、链。S SC5转换酶C5aC5b过敏毒素参与攻膜复合体的形成C9, 穿孔素(Perforin)C9和穿孔素结构类似,均为单链结构, N端以亲 水性氨基酸为主,C端均以疏水性氨基酸为主 。被活化后形成管状结构的多聚体,由10个以 上的单体分子组成,可通过其疏水性的C末端 插入细胞膜,导致细胞溶解。NC亲水区疏水区MBL结构示意图依据补体激活过程的起始顺序不同,可分为三条途 径:

5、 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经典激活途径 ( classical pathway); 2由MBL等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凝集素途径 ; 3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面,而从C3开始激活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共同的末端通路(terminal pathway),即膜攻击复 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的形成及其 溶细胞效应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classcial pathway) b激活物与激活条件b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 ,其触发C1活化的条件为: bC1仅与IgM

6、的CH3区或某些IgG亚类的(IgG1、 IgG2、IgG3)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b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只有抗原抗 体复合物(Fc段发生构象改变)才能触发补体激 活。抗原抗体复合物C1qrs C1qrsC4 C4b C4b2b (经典途径 C3转化酶) C3C3b C3aC5b6789 C5b678C5b67 C5b C5C4b2b3b (MAC) (经典途径C5转化酶)C5aC2aC4aC2 C2b+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lectine pathway) 病原微生物入侵 巨噬细胞、中性粒 细胞 TNF-、IL-1、IL-6 急性期反 应( acute phase respon

7、e ) 肝脏合成 急性期蛋白 ( 包括参与补体激活的甘露 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MBL(mannan-binding lectine) 纤维胶凝蛋白(ficolin)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 b某些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酵 母多糖、凝聚的IgA和IgG4以及其他哺乳 动物细胞可为补体的级联激活反应提供 接触表面。b不需通过C1q的活化,不依赖于特异性抗 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 效的防御机制)经典途径或 自发产生C3bC3bBbC3bBbPB因子D因子备解素PC3C3b C3a放大机制放大机制C3bnBbBa补体活化的共同

8、末端效应b全部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均可形成C5转化酶,裂 解C5,这是级联反应最后一个酶促步骤;此后 的过程只涉及完整蛋白成分的结合与聚合,并 形成两类末端产物(根据激活发生的部位不同 ):脂质双层 C59(膜攻击复合物,MAC)血清 SC5b7、SC5b8、SC5b9(与S 蛋白形成亲水的、无溶细胞活性的复合物) MAC的组装b C5a C5转化酶 C5b+C6+C7 C5b67( 插入脂质双层中)+C8 C5b678+多 聚C9 (即MAC)bMAC效应机制: MAC在膜上形成小孔使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 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胞膜,胞内渗透压降低,细 胞溶解;此外,还可导致致死剂量的钙离子被动

9、弥散至胞内,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三条途径的不同点*三条途径的相同点b都需要C3参与b都需要激活物质的激活b都经过共同的末端效应b最终发生的生物学效应相同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b一、补体的自身调控补体激活过程中生产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 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触发补体活化的表面也有一定的要求。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b作用:平衡补体的激活与抑制,从而既 防止对自身的伤害,又有效的杀灭外来 病原体。b分类(根据作用特点不同): 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 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的调节剂; 保护机体组织细胞免遭补体破坏作用的抑制剂。(一)经典途径的调节b1 . C1 抑制分

10、子(C1 inhibitor,C1INH) C1INH可与活化的C1r和C1s以共价键结合 成稳定的复合物,使C1r和C1s失去酶解正 常底物的能力。其次,C1INH还可有效的 将与IC结合的C1大分子解聚,并可明显缩 短C1的半寿期。2 . 2 .抑制经典途径抑制经典途径C3C3转化酶形成转化酶形成(1)C4结合蛋白(C4 binding protein,C4bp)与补体受体1(complement receptor 1,CR1:均可与C4b结合并完全抑制C4b与C2结合,防止经典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并加速其分解。 (2)I因子:可裂解C4b为C4c与C4d;也可降解C3b。 (3)膜辅助

11、蛋白(MCP):可作为辅助因子促进I因子介导的C4b裂解。 (4)衰变加速因子(DAF):可同C2竞争与C4b的结合,从而抑制C3转化酶的形成并促进其分解。(二)旁路途径的调节1.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H因子可与B因子或Bb竞争结合C3b,进而使C3b被I因子酶解失活;CR1和DAF也有类似作用。 2.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I因子可将C3b水解为无活性的iC3b;H因子、CR1和MCP均可辅助I因子的上述作用。 3.促进已形成C3转化酶解离:CR1和DAF可促进Bb从已形成的旁路途径C3转化酶中解离。 4.对旁路途径的正性调节作用: P因子与C3bBb结合,可延长旁路途径C3转

12、化酶的半寿期。(三)膜攻击复合物形成的调节1.同源抑制因子(HRF)或称为C8(C8bp)可干扰C9与C8结合 2.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即CD59,可阻碍C7、C8与C5b6复合物结合。抑制MAC形成,保护正常细胞免遭补体溶细胞作用的最重要因子。第四节、补体受体b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具有重 要生物活性的片段。这些活性片段通过同 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目前已知的补体受体有10种以上,按其功 能可分为三类:共价结合于活性表面的 C3裂解片段的受体;可溶液性C3a/C4a与 C5a片段受体,它们介导补体激活的炎症效 应;调节补体级联反应的受体包括H因子 、MCP(

13、膜辅助蛋白)、DAF(衰变加速因 子)等分子的受体等。共价结合于活性表面的共价结合于活性表面的C3C3裂解片段的受体裂解片段的受体CR1的功能 (CD35)(1)抑制补体活化bCR1与C3b或C4b结合后,可促使C3转化酶( C3bBb或C4b2a)降解,还可促进I因子对C3b和 C4b的裂解作用,起到类似于H因子的作用。 (2)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b带有C3b的免疫复合物与红细胞的CR1结合后, 可随血流到肝脏,在那里被清除,或者促进吞 噬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吞噬作用。在系统性红 斑狼疮病人,可出现红细胞表面先天性和后天 性的CR1数量减少,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b(3)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b(4)

14、免疫调节bCR1在B细胞发育的早期阶段即出现,大约15- 50%前B细胞,64-80%的未成熟B细胞和几乎所 有成熟B细胞都有CR1,浆细胞无CR1。CR1对B 细胞的分化可能有促进作用。基因敲除实验证 明,CR1基因缺陷小鼠表现为B细胞对TD抗原反 应低下,证明CR1对于B细胞功能具有重要作用CR1的清除免疫复合物效应CR2的功能 (CD21) 单链C3d受体,结合C3d,C3dg,EBVb CR2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某些 单核细胞、K细胞、胸腺细胞也表达少量CR2。b功能:b调节B细胞活化b 介导EBV感染b 结合免疫复合物,促进吞噬作用b CR2缺陷小鼠B细胞数量减少 CR3 (CD11b/CD18) 双链整合素2亚家族成员,结合iC3b,参与炎症反应第五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 用b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 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对G+溶解作用弱,对G-溶解作用强。可能机制:G+细胞壁结构复杂,且缺乏补体的的底物-脂质双层膜。 2*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介导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 效应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