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南昌调研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971969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3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12南昌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3.12南昌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3.12南昌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3.12南昌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3.12南昌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12南昌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12南昌调研(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12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评分细则 古诗文13(1)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译文:(1)当任务快要完工时,唐顺之又一 次声称有病,想请假回家, (因为生病告假/因 为生病告辞/以生病为借口告假),张璁扣下了他 的请求报告(拿着他的请假文书,书信,奏疏、诏 书不给分),没有给以答复(回复,批准,答应 )。(竣、下各1分,语意2分)答题示例1、事情将要完工,又因为生病被通告, 璁坚持他被疏远放下。(1分) 答题示例2、事情即将办完时,顺之又因为疾病相 告请假,张璁拿着他的疏文不给予下达。(2分)(2)遂欲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 营 译文:李遂计划布置(排兵布阵)军队包围倭

2、寇 ,将其困住,唐顺之则认为这样不妥(不是好的 计谋),他率领部下进攻(逼迫,迫近)倭寇营 垒。(列、薄各1分,语意2分) 答题示例1、就想要排列包围敌人,顺之认为这 不是算计,倒下的士兵看轻他的营垒。(1分) 答题示例2、之后想要列队包围贼军,顺之将这 个认为不是好的计谋,就举兵攻打敌方军营。 (3分)(3)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译文:按照旧例,四品官员只赐予祭奠,唐 顺之因为(凭借)有功劳,能够(得以) 被赐予祭葬。(故事、以各1分,语意2分 ) 答题示例1、因为生前的功绩,官为四品却被赐 祭,顺之凭借辛劳而得以被皇上赐厚葬。(2分 )答题示例2、所以办后事,四品官只赐祭祀用

3、的 东西,顺之因为辛劳能够被赐予祭祀葬品(3分 )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 唐 岑参 盈盈一水隔,寂寂二更初。波上思罗袜,鱼边忆素书。 月如眉已画,云似鬓新梳。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 (1)诗歌颈联是什么意思?(4分) 答案:(1)诗人见皎皎初月,想起妻子新描画的 秀眉,(2分)望云团朵朵,想起妻子刚梳理的柔 美秀发(2分)。补充细则:写到两者的关联2分,写到想到妻子 之意的2分. 答题示例1、诗人的妻子如月的眉毛已画好了,如 云朵的鬓发刚梳好了。(0分) 答题示例2、钩月弯弯似已画好的新眉,暗云团团 似刚梳好的新鬓,写了诗人对妻子的浓浓之情。( 3分)(2)诗歌尾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

4、形象?与首联 有何关联?(4分) 答案要点:妻子独守空房,思念丈夫。(2分)与首联的一水相隔、寂寞孤独相呼应。( 2分) 第一问评分细则:对象(诗人形象)错了第一问 不给分。 第二问评分细则:首尾呼应1分,呼应什么内容 1分。15.(8分,每空1分) 评分要求: 每空少、漏、添1字扣,本空不得分; 5小题全做的,按前四小题给分。16.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两次葬花的原因 。(3分) 答案: 第一次是因宝玉要把落花丢进水里,黛玉怕它 们流到臭水沟; 第二次是因为误会宝玉,借葬花抒发对自己命 运的哀叹。(答到一项给2分,答到两项给3分) 评分细则:意思对了就可以。2014年12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

5、评分细则 大阅读18、结合原文,概括文中晏阳初这一人物形象。(4分)爱国爱民,把生命奉献给苦难深重的土地;(1分) ( 思想精神)(补充:热心肠、忧国忧民等) 真诚悲悯,切实体验穷苦人民的愁苦与悲伤;(1分) ( 情感体验)(补充:没有优越感、尊重同情民众) 生命充实,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1分) ( 理想信念)(补充:富有追求,有理想 抱负 ) 淡泊名利,甘愿做具体实际的小事情。 (1分) ( 行动落实)(补充:实干 述而又作 脚踏实地)答题示例 晏阳初是一个热爱思考,追求知识的人,爱读文 学作品,勤于思考;富有同情心,热心肠,对人 性理解;有坚定信念,乐观向上;有爱国主义精 神,为民族

6、的复兴办实事。 (1分) 晏阳初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极力思考如何解决 农民问题,剖析当今社会现实;是一个甘愿奉献 的人,愿意过着贫苦的日子来帮助人民;是一个 有实干精神的人,勇于投身农业,将所学用于实 践之中。 (2分)答题示例 1、晏阳初是一个知识分子形象,2、他同 情劳苦大众,到农村坚持平民教育,3、关 心社会,注重实际,有责任心,4、甘愿做 小事,默默奉献自己,5、思想深刻,脚踏 实地。 (3分) 爱国爱民,乐于奉献,不俯视农民,关切 民生,有远大 抱负,既有人生追求,又能 脚踏实地。 (4分)19、文中不乏简省而又精炼的环境描写。试分析“空旷的天际正 由湛蓝转为灰暗,而夕阳却在西天,呈

7、现着它最为壮丽绚烂的辉 煌”这句描写的作用。(4分) 写出了乡村壮美的自然景象(1分)(自然环境 ) (补充:黄昏的景致 美景 ) 与前文农村穷苦人民艰难的生存处境相对比( 1分) (补充:突显 反衬生存之苦) (社会环境) 烘托人物激动、悲怆的情感心理, (1分) (补充:具体化这种情感,言之成理)(人物情感 ) 暗示平民教育事业的前景。(1分) (补充:对未来的期望、美好的希冀) (未来前景) 答题示例 A与上文已是傍晚相照应,又因为夕阳城乡着它 最为壮丽绚烂的辉煌,;写景也是为了抒发情感 ,感叹现实,虽然这里灰暗,但是还是会有阳光 重见湛蓝,预示未来会更加美好。 (1分 ) B运用白描手

8、法,直接表现出天色正在变暗,夕 阳西下的黄昏美景,同时运用拟人,落日本是自 然现象,却在此处表现出人的样子,展现自身魅 力,写出了晏阳初对乡村傍晚的美景的不舍和复 杂的热爱的心理。 (2分 )答题示例 C描写的是农村景色的美丽,反衬出农 村人民的深重困难与痛苦;也暗示了 平民教育也将如夕阳一样壮阔美丽。 (3分)20、艾云善于将小说的情节安排融入她独有 的散文模式中。请就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作 简要分析。(6分) 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2分)(补充:晏阳初一天的生活 )有对这个时间线索有具体化的阐述(1分 )(补充:白天、傍晚、晚上的时间顺 序) 作用:散而不乱 (2分)能够结合文本对这一概念

9、阐述 (1分 )答题示例 A以晏阳初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为线索,将 小说的情节融入散文中,能够有力刻画人 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有利于文章的生 动性,使读者印象深刻。 (3分) B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其作用是深化文章主 题,引起读者思考,增加阅读兴趣,形散 而神不散,把晏阳初对农村的思考和行动 有机统一起来。 ( 5分)2014年12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评分细则 语言综合运用21.上学的日子,我们每天都要走进校门。校门 见证了我们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也留给我 们许多难忘的记忆。请选择你求学经历中印象 最深的一座校门,写两段文字。 要求: 行文紧扣“校门”,但不得出现真实校名。 第一段运用说明的表

10、达方式,写出校门的特征 ,并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第二段文字运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 关于校门的情怀,并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 法。 每段文字100字左右。评分细则 两段文字合并计分。 第一段不是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扣4分 ;没有写出校门的特征,扣2分;没有打比 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各扣2分。 第二段不是主要用描写或抒情的表达方式, 扣4分;没有抒发关于校门的情怀,扣2分; 没有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各扣2分。 没有分段,或只达到一段要求的,先扣7分 ,然后在8分内按要求扣点给分。 写出了真实校名扣1分。 少字,每20个扣1分。 错别字,一个扣1分。答题示例 一 这是一座朴实的

11、校门,两边低矮的墙壁由中 间一个三至四米的电动推拉门联结,墙面上唯 一的装饰是几个烫金大字组成的学校名称。与 那些高大华丽的校门相比,它几乎没有气派可 言,它就象一本古朴的线装书的封面,静静地 呈现在我的眼前。它虽不华美,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 的烙印。路面上的斑斑痕迹,留下过我的足迹 ;那矮墙上烫金的校名,见证了我的成长;校 门旁花坛里盛放的鲜花,挥洒过师生们的汗水 :这亲切的校门啊,静默地守望着学子们在知 识的天空里翱翔。(15分)答题示例二走上一个斜坡,便可看见这座校门。左边是铺 满红色瓷砖的保安楼,右边是屹立着的水泥柱, 上方架着一块写有校名的巨大的拱券,站立在下 方,好像头顶着一座

12、知识的彩虹。两旁粗壮的樟 树,与希腊神庙的石柱相比也丝毫不逊色。(运 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但没有写出校门的特征)就是这么一座校门,迎送了多少胸怀大志的 学生;这座校门,送出了无数充满希望的栋梁。 这门犹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朴(忠)实地守 护着学校,欣慰地看着学生茁壮地成长!(抒发 了对校门的情怀,有拟人,少了排比) (10分)答题示例三时光流逝,我们走进和走出多少次校门。我 们的校门不大,却很温暖;我们的校门朴实,却 书香四溢。学校处于闹市区,却从未被车水马龙 的外界所干扰,校门为我们隔绝了噪音,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专心读书的宝地。校门,是我们又爱又恨的。爱的是,我们收 获了许多;恨的是,随着

13、时光的过去,我们始终 得离开校门。校门守护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又 目送许多的成人。那朴实的校门,永远在我的心 中敞开。(两段文字,只体现了第二段的内容,少了 排比,有些表达不够准确。5分)2014年12月南昌市高三调研考试评分细则 作文【题目】孔子曾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 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必施加给别人, 那么,“己所欲”(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否就 应该施加于人呢?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谈你 的看法。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 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 )不少于700字。【题目解读】 孔子曾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认为,自

14、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必 施加给别人,那么,“己所欲”(自己 喜欢的东西),是否就应该施加于人呢?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谈你的看法。1.“自选角度”:表现出题目的开放性。2.材料中“是否”包含有三个角度:己所欲,施于人; 己所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未必施于人。前两个角度非常明确,第三个角度则必须有辩证性。3.“谈看法”则意味着必须就事论事,不可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然后甩掉材料进行分析。4.“己所欲”中有“己”,“施于人”中有“人”,所以必须 体现“己”与“人”的关系,二者不可割裂。【关键词提示】(一)审题立意(一)切合题意如: 己所欲,慎(择、慧、智、思)而施于人 。己所欲,未必施于人。 己所欲,可施于人也。己所欲,不必(可)施于人。 己所欲,可施于人。本次作文因为提示比较清楚,所以跑题偏题的 作文还是不太多,基本还是会在“是否”中有一个 自己的选择。然还是有些同学不可避免地“失足” 。 (二)偏离题意 1.从“己所欲,施于人”的角度中提炼出:好东西 要分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人要有善心,要 懂得感恩。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从“己所不欲,是否施于人”的角度中提炼出: 人与人之间应该懂得尊重;万事莫要强求,要相 互理解。要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