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967539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0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大全附参考答案一、春天的声音1.下面的笔墨让你联想到中外诗词中的哪几句?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在冰雪的寒天,我仍能听到春天的脚步由远而近”2.在行文中作者援引了一段关于“写作”的议论和一首小诗,援引这两分别有怎样的作用呢?3.“写作可以成为爱的工作.生活的祷语,是一种能够使你个人及读者高贵化、神圣化的工作。你给予,却比接受更为有益。你应该只想到给这世界增添点什么,而不想获取。因你增添上的这点东西.使世界变得更美了一些、好了一点。 ”相信很多作家都是这样做的,结合你阅读过的中外名著说说哪位大师在哪部作品中“增添上这点东西” , “这点东西”东西是什

2、么?是怎样使世界变得美了一些,好了一点的?4、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5、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2.它们都与春有关。小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议论揭示了写作的真缔鼓励人们记录下生活的美好也使人们的情操3.“这点东西”东西是作家的作品它让世界上的人有了很多感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这些东西“指作家的作品.它们淘 yan 了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的灵魂更高尚,社会也会变得更美好4、文章一开始采用了设问句的形式先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回味,进而说出自己的的看法“春天的可爱处只在它的颜色,更在于它的声音” ,自然

3、而然地引出下文记忆中各种各样的春天的声音。作者在这寂寞的都市的春天里,寻求着春天声音的气息。最后,希望朋友能陪伴自己走到林中去世,寻找那回忆中的春天。5、在深深的惋惜中也透着喜悦之情。二、系在风筝线上的16、文章由风筝线牵出 ,侧重叙写了有关风筝的两个片断: ; 。 (6 分)17、从段中,找出表现小伙伴们游戏时两种不同心情的语句。 (4 分)18、体会文末画线句子“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所蕴含的情感,简要说说它在本文结构上的作用。 (3 分)蕴含的情感:结构上的作用:19、第段中引用古诗的作用是什么?(2 分)20、请用心揣摩第段中加点的一连串动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3 分)21、作者在

4、题目中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2 分)22、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社戏两篇文章,它们在内容上与上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以下问题作答。(9 分)这三篇文章中的儿童都具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至少写出两点) (2 分)请从鲁迅所写的这两篇文章中,找出表现童真童趣的两个事例。 (2 分)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是否有过与之类似的、至今仍令你难以忘怀的趣事?请从中选取一件加以叙述。 (3 分)根据这三篇文章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对对子。 (2 分)上联:风筝放飞新希望下联:参考答案:16、 (6 分。每空 2 分)童年往事(“童年趣事” 、 “欢乐的童年” 、

5、 “我的童年” )制作风筝 放飞风筝17、 (4 分。每项 2 分)(1) 例:(风筝)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2)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18、 (3 分) (1)蕴含着对童年生活的向往(留恋、赞美)之情。 (2 分)(2)与文章开关遥相响应。 (1 分)19、 (2 分)表现春天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景色优美,引出对春日放风筝的回忆。 (大意对即可)20、 (3 分)具体准确地写出制作风筝的全过程;表现了“我们”制作时是何等的仔细与用心。 (第 1 点 2 分,第 2 点 1 分)21、 (2 分)运用省略号,使题意更为含蓄,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想象

6、的空间” )(意思对即可。只答出“含蓄”的得 1 分。 )22、 (9 分)(1) (2 分)天真烂漫、向往自由、活泼好动、热爱自然。(2) (2 分)例:雪地捕鸟、捉苍蝇喂蚂蚁、看社戏、偷罗汉豆等。(3) (3 分。叙事完整 2 分,表现“趣”这一特点 1 分)(4) (2 分。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或相对)示例:蟋蟀弹奏好生活。三、黄山小记1、本文从植物、动物、瀑布、日出、云海、山峰等六方面内容写了黄山。 (3 分)2、第 1 段“童话”是什么意思?(2 分)比喻黄山的美好。3、第 2 段从草、花、叶子、松树等四方面突出了“生命”意识。 (2 分)4、第 2 段“两旁的小花小草却都

7、挤到路边来了”用是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 分)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小花小草勃勃的生命力。5、第 6 段“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什么意思?(2 分)层层递进手法,表达了黄山的绝美(或者对黄山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遗失的夏天14作者说“只有蝉和孩子待在室外,一样的满心欢喜” ,结合文章看,蝉和孩子各为什么而满心欢喜?(4 分)15文中加点的“最初的吸引”和“最初的事业心”分别指什么?“惠蛄不知春秋”和“惠蛄之春秋”两处“春秋”各是什么意思?(6 分)16本文以遗失的夏天为题目,回忆了二十年前白雁桥的夏天。结合全文看,作者“遗失”了什么?(6 分)17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文

8、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 分)答案:14蝉:因为迎来生命中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而欢喜。 (2 分)孩子:因为去实现“一整个夏天的计划”寻找知了壳换钱买新玩意儿而欢喜,也因为能珍藏漂亮的知了壳而欢喜。 (2 分)15 “最初的吸引”指由于发现蝉而产生的盎然兴趣;(2 分) “最初的事业心”指由于寻蝉蜕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精神。 (2 分) “惠蛄不知春秋”中, “春秋”指春季和秋季,表示一整年;“惠咕之春秋”中, “春秋”指岁月或生命。(2 分)16清贫但快乐的童年时光;满是森林的可爱家园;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带给人无限快乐的蝉鸣;单纯而执着的渴望与期待;大自

9、然的无限赐予。 (答出一点给 2 分)17特点: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童年岁月充满激情和时光短暂的特点。 (3分)作用:在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情感上,表现了对一去不返的童年岁月的留恋与惋伤。 (3 分) (本题如有其他答法,可酌情赋分)五、菊有黄花11整体感知全文,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3 分)12文章第段的括号里应填( )代的陶渊明,他是( )诗派的代表人物, “采菊东篱下”后面应接的诗句是“ ” 。 (3 分)13文中第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 (2 分)14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答。 (

10、3 分)参考答案:11 (3 分)我在姐姐帮助下,梳着仕女发型,顶着满头菊花跑出家,惹得村人围观。我羡慕菊花枕,决心做一只却没做成。我周日逛街买回一盆黄色的菊花。 (少一个活动扣 1分)12 (3 分)晋 田园 悠然见南山13 (2 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花开放的姿态,表现它“随意又随性”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14 (3 分)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荚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六、雨的四季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11、感情?2.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了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3.文章第三段“别有一番风情了“指的是哪些方面?、请简要评析第四段。、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在雨的四季中感受到了什么?答案:、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追求。评分:本题 3 分,答出“爱恋(热爱)”得 1 分,全对得 3 分。2: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评分:本题 3分,每个要点 答对得 1 分。3答案要点: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革

12、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 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评分:本题 5 分,每个要点概括准确得 1 分。4答案要点:本段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人胜。 评分:本题 4 分,每个方面概括准确得 2 分,意思对即可。5答案要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 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评分:本题4 分,言之成理即可七、说 竹1、作者认为“月下听

13、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听箫” “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5 分)答:2、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请根据上下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4 分)答:3、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联系全文,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 (6 分)答: 4、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gAA、文章机械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 ,真可谓形神兼备。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

14、身临目睹之感。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一、答案辨析(1)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此题应答竹自身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不是竹的象征义。要扣紧“竹”本身答题。正确答案: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或“集花草树木之长”或“集洁、幽、淡、清、傲、柔、豪爽、高远于一身” ) (2 分)正确答案例举:1、竹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凛凛然有君子之风,浩浩然有英雄气。2、竹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学生错误答案及分析: 1.不媚不俗,

15、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分析:未答出竹“自身”的境界。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分析:未答出竹“自身”的境界。3.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唯留人间风骨。分析:此句写的是郑板桥画的墨竹的特点,而非“竹”的境界。4. 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分析:这是竹的作用。5.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分析:未答竹自身的境界是什么。6.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分析:人们通过听箫闻笛能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这是人领悟竹的境界的活动,而不是竹的境界。7.达到了最高境界。分析:未答出竹的最高境界具体是什么。8.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

16、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分析:这是对竹的评价赞美,不是竹的境界。9.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分析:这写的是竹的形。10宁可无食肉,不可居无竹。分析:这是说竹的重要性。“听箫” “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此题应从箫、笛与竹的“形”的联系和箫笛声与竹的“神”的联系两个方面作答。正确答案:箫与笛取材于竹(或与竹的外形相似) (1 分) ,箫、笛之音是竹之灵性(或生命)的吟唱(或:听箫与闻笛就是聆听竹的生命的吟唱;听箫、闻笛能让人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八、山的呼唤12、给加点字注音,并在文中划线处填两个字的词。(2 分)旖旎( ) 一片13、第二段“长久长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其中“倾诉” “声籁” “呼唤”在文中各指什么?(3 分)14、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