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966858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与反思(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与反思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 ,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板书:北京的春节 老舍2、问:谁查到了关于老舍先生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 ,有驾驭语言的本

2、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龙须沟 、 春华秋实等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 年,老舍先生去世。(注:资料也可以换成介绍春节的内容)二、出示学习目标:1、 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热闹的喜庆气氛。2、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三、自学指导: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 想一想:(1) 、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2)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3) 、你认为课文应该怎样来分

3、段呢?四、汇报1、 指名读课文思考: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学生汇报:学生: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些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板书: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2、 问:北京的春节大概有多长时间?学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写“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之后,是春节的准备,直到高潮,在最后一段时间里,作者都写了那些风俗习惯。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说说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老师小结:在整个春节的一系列活动中,从吃

4、到穿,从情到景,期盼祝愿,处处流露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无不体现出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师: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激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注:学生说,屏幕出现热闹的场面)问: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你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学生发言:师过渡: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会的狂欢,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种气氛?学位生发言:从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服,门外都贴起了红红的对联,物理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

5、所有人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须赶回来吃团圆饭。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 ,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板书:北京的春节 老舍2、问:谁查到了关于老舍先生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6、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 ,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龙须沟 、 春华秋实等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 年,老舍先生去世。(注:资料也可以换成介绍春节的内容)二、出示学习目标:1、 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热闹的喜庆气氛。2、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三、自学指导: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 想一想:(1) 、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7、?(2)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3) 、你认为课文应该怎样来分段呢?四、汇报1、 指名读课文思考: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学生汇报:学生: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些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板书: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2、 问:北京的春节大概有多长时间?学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写“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之后,是春节的准备,直到高潮,在最后一段时间里,作者都写了那些风俗习惯。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说说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

8、?(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老师小结:在整个春节的一系列活动中,从吃到穿,从情到景,期盼祝愿,处处流露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无不体现出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师: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激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注:学生说,屏幕出现热闹的场面)问: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你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学生发言:师过渡: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会的狂欢,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种气氛?学位生发言:从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服,门外都贴起了红红的对联,物理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

9、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所有人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须赶回来吃团圆饭。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 ,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板书:北京的春节 老舍2、问:谁查到了关于老舍先

10、生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 ,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龙须沟 、 春华秋实等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 年,老舍先生去世。(注:资料也可以换成介绍春节的内容)二、出示学习目标:1、 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热闹的喜庆气氛。2、 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三、自学指导: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

11、容。2、 想一想:(1) 、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2)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3) 、你认为课文应该怎样来分段呢?四、汇报1、 指名读课文思考: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学生汇报:学生: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些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板书: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2、 问:北京的春节大概有多长时间?学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写“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之后,是春节的准备,直到高潮,在最后一段时间里,作者都

12、写了那些风俗习惯。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说说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老师小结:在整个春节的一系列活动中,从吃到穿,从情到景,期盼祝愿,处处流露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无不体现出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师: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激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注:学生说,屏幕出现热闹的场面)问: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你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学生发言:师过渡: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会的狂欢,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种气氛?学位生发言:从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服,门外都贴起了红红的对联,物理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所有人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须赶回来吃团圆饭。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