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公开课《出师表》导学案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966776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公开课《出师表》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出师表》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出师表》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出师表》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出师表》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公开课《出师表》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公开课《出师表》导学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公开课初中语文公开课出师表出师表导学案导学案学习过程:一、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 223 年)春。 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二、听录音,画记出疑难字词,并注意停顿、重音。三、根据注释及补充的词翻译课文(小组讨论)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

2、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四、反馈检测(一)解释划线词语:1、臣本布衣 ( ) 2、不求闻达于诸侯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5、猥自枉屈 ( ) 6、由是感激 ( )7、遂许先帝以驱驰 ( ) 8、深入不毛 ( )9、庶竭驽钝 ( ) 10、至于斟酌损益 (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4、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五、分析课文(一)根据第六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表明诸葛亮淡泊明志的句子是 、从哪个地方看出刘备求贤若渴? 、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第 6 段,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小结: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 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

4、。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 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二)根据第七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北伐计划?小结: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 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 贤臣。(三)根据第八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 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 什么样的军令状,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2、一生

5、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除了对自己,还对群臣、后主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对群臣对后主小结: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 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 ,亦当“报之于 陛下” 。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 ,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六、布置作业:背诵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 223 年)春。 先

6、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二、听录音,画记出疑难字词,并注意停顿、重音。三、根据注释及补充的词翻译课文(小组讨论)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

7、认真、慎重。四、反馈检测(一)解释划线词语:1、臣本布衣 ( ) 2、不求闻达于诸侯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5、猥自枉屈 ( ) 6、由是感激 ( )7、遂许先帝以驱驰 ( ) 8、深入不毛 ( )9、庶竭驽钝 ( ) 10、至于斟酌损益 (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五、分析课文(一)根据第六段内容,思

8、考下列问题:、表明诸葛亮淡泊明志的句子是 、从哪个地方看出刘备求贤若渴? 、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第 6 段,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小结: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 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 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二)根据第七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北伐计划?小结:

9、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 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 贤臣。(三)根据第八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 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 什么样的军令状,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除了对自己,还对群臣、后主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对群臣对后主小结: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 年如

10、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 ,亦当“报之于 陛下” 。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 ,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六、布置作业:背诵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 223 年)春。 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

11、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二、听录音,画记出疑难字词,并注意停顿、重音。三、根据注释及补充的词翻译课文(小组讨论)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四、反馈检测(一)解释划线词语:1、臣本布衣 ( ) 2、不求闻达于诸侯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5、猥自枉屈

12、( ) 6、由是感激 ( )7、遂许先帝以驱驰 ( ) 8、深入不毛 ( )9、庶竭驽钝 ( ) 10、至于斟酌损益 (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五、分析课文(一)根据第六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表明诸葛亮淡泊明志的句子是 、从哪个地方看出刘备求贤若渴? 、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第 6 段,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

13、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小结: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 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 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二)根据第七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北伐计划?小结: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 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

14、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 贤臣。(三)根据第八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 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 什么样的军令状,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除了对自己,还对群臣、后主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对群臣对后主小结: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 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 ,亦当“报之于 陛下” 。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 ,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六、布置作业:背诵第二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