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机理及溶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8925777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5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栓形成机理及溶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血栓形成机理及溶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血栓形成机理及溶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血栓形成机理及溶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血栓形成机理及溶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栓形成机理及溶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栓形成机理及溶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栓形成机理及溶血栓药物的 研究进展讲解:张荣春主要内容v一、血液v二、凝血机制v三、血栓及其形成机理v四、溶血栓药物及其发展v五、Newsv六、外文文献一、血液v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 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属于结 缔组织。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 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 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 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二、凝血机制v2.1 凝血(Blood Coagulation)v凝血: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 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 性止血的重要环节。血液凝固的实质就是血 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

2、蛋白的过程。 v2.2 凝血途径三、血栓及其形成机理v3.1 血栓(thrombus )活动物机体在心脏或血管内某一部分因血 液成分发生析出、凝集和凝固所形成的固体 状物质。 v3.2 血栓的形成(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 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 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v3.3 机体的溶纤系统在哺乳动物血液中存在一个溶纤系 统,它担当溶解血栓的作用。在纤溶 酶原激活剂(PA)的作用下,纤溶酶 原(Pg)转变成纤溶酶(Pm),后者 将血凝块上不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为可 溶性产物,从而使血栓溶解。血液中有两种PA,一种来自血管内皮细胞 的组织型

3、纤溶酶原激活剂(t- PA),另一种 是由肾细胞分泌的单链尿激酶激活剂(scu- PA)。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只存在少量PA, 生成微量Pm,而纤溶酶原激活剂- 1(PAI- 1 )和2- 抗纤溶酶原(2- AP)这两种抑制 剂占优势,并保持该系统的平衡。当机体出血时,通过形成纤维蛋白完成止 血过程。但是,如果纤维蛋白长期存在于血 管内,就会引起血管内腔狭窄、闭塞和末梢 功能障碍,发生血栓性疾病。v3.3 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v3.3.1 血管壁的改变:损伤的血管内膜粗糙不平,使血小 板易于粘集,同时,内摸损伤使内皮 下的胶原纤维暴露,后者可激活血中 的因子,并进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 统;损伤的内

4、膜所释放的组织凝血因 子又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引起血 液凝固促使血栓形成。v3.3.2 血流速度的改变:血流速度的改变包括血流缓慢、漩涡形 成和血流停止等。由于在正常情况下,血 液中的有形成分在血流中轴流动,与血管 壁之间隔着一层血浆。当血流缓慢时,此 种轴流消失,血小板逐渐析出从而进入边 流并同损伤的内膜接触而发生粘集;同时 ,粘集的血小板及局部形成的一些凝血因 子,也因血流缓慢不易被稀释和冲走,这 些都有利于血栓形成。因此,血栓常发生 在血流缓慢的静脉中。血流中的涡流在血 栓形成中也有重要意义。血液中的涡流能 促使血小板从血流中分离、沉淀和粘集而 逐渐形成血栓。3.3.3 血小板的改变:

5、许多实验证明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 作用,血小板的数量、释放的物质等都与血 栓形成有关,如血小板数量超过100万/mm3 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幼稚的血小板 粘附,聚集的能力强于成熟的血小板。v3.3.4 促凝物质的影响: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使血液出现凝固性 增高的病理状态促进血栓的形成。v3.3.5 血液流速的改变血液在流速低时,粘度增高,血粘度 的增高又会引起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和聚 集性增高,使粘度进一步增高,使血流 进一步变慢,这样有利于血小板的粘附 和聚集。v3.3.6 其他因素: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使血液中凝血因 子增多或抗凝功能减弱,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功能受到抑制,以及血液中脂肪酸

6、 过高都会使血栓更易发生。四、血栓治疗v血栓栓塞性疾病:由血栓造成某处管道闭塞 所导致的一切病变。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 血栓栓塞性病变也在明显增加,因而近年来 血栓栓塞症及其治疗方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 关注。v临床疗法共有3种,即外科手术、抗栓疗法和 溶栓疗法。v前2种疗法均有较大缺陷,目前研究的重点主 要在于溶栓疗法和血栓溶酶的研究。 4.1 抗栓疗法v4.1.1 抗栓药物 :预防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聚集剂) ;抑制凝血过程(抗凝剂);清除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去纤维蛋 白制剂) v使用的药物有肝素(Heparinum)、噻 氯匹定(tidopidine)、氯吡格雷( clopidogrel)、

7、利多格雷(ridogrel)、 西卡前列素(cicaprost)、蛋白质C( PC)、抗凝血酶(AT),水蛭素 (hirudin)及其衍生物(hirulog, hirugen)等 v水蛭素:水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vHzycraft于1884年首先发现医用水蛭 的提取物中含有抗凝血的物质v1957年 Markwardt 从医用水蛭中成功 地分离出这种抗凝物质的纯品,并定 名为水蛭素。v水蛭素是凝血酶的直接抑制剂,它与凝 血酶的活性中心的可识别位点牢固结合 ,并且结合区域大大超过活性中心,两 者紧密接触,形成高度稳定的非共价复 合体,使其不能与血纤维蛋白原结合, 从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因此具有抗凝

8、、抗血栓等药理作用。vhirulog和hirugen是从水蛭素结构衍化而 来的,它们的药理活性及作用与天然水 蛭素基本相同。v缺陷:疗效低,副作用明显,需要定期 进行血液学检测或需长期治疗,口服一 般无效等。v目前临床上比较合理的抗血栓治疗方法 为抗凝剂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运用,能 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纤维蛋白形成,对 病人已形成的血栓难以直接溶解,故主 要用于预防。 4.2 溶栓疗法 v溶栓疗法是使已形成的血栓直接溶解的 唯一疗法,即利用溶栓剂直接溶解血栓 或通过激活血液中的血纤维蛋白溶酶原 转化成血纤维蛋白溶酶来催化血栓的主 要基质血纤维蛋白水解。v在过去的10年中,用溶栓剂治疗冠状动脉疾 病

9、、肺栓塞、血栓性心脏病的比例有所增加 ,其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 )、脑梗死的 治疗最为成功。v临床统计结果证明,用链激酶或组织血纤维 蛋白溶酶原激活剂使AMI的再灌注百分比从 13%21%提高到60%90%。v临床上已正式批准使用的溶栓剂有:链激酶 ,尿激酶,重组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 剂,对甲氧苯甲酰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合剂 复合物等。4.3 血栓溶酶研究进展 v最初使用的血栓溶酶是链激酶和尿激酶 v链激酶(Streptokinase,简称SK)是从 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分离提取出的一 种非酶糖蛋白,单链,分子量47 000 50 000。vTillet和Gavner于1943年首次发现

10、SK具 有溶栓作用,并于1955年将其用于临床 。vSK本身无酶活性,它不直接激活血纤维蛋白 溶酶原,而是首先以11的分子比与血纤维蛋 白溶酶原前激活物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使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构象发生变化,成为有活 性的复合物,再催化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 为血纤维蛋白溶酶,引起血栓内部的崩解和 血栓表面的溶解。 v优点:有效、其冠脉开通率为50v缺点:抗原性强、易引起变态反应,还可能 出现低血压,即副作用过大、禁忌症多、连 续用药不可超过7 d。v尿激酶(Urokinase,简称UK)是从人尿或肾 组织培养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丝氨酸类蛋白 水解酶。v 1951年Willams发现的存在于哺乳动物

11、尿中 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水解酶。v1961年,Hansen最先将UK应用于临床。v1965年,日本将其制成UK制剂。v我国的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于1990年正式获 准生产UK制剂。vUK在新鲜的尿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双链大分 子UK(HMWUK),分子量为54 000D;单 链小分子UK(LMWUK),分子量为33 000D。vHMWUK系天然存在形式,而LMWUK为前者 的自发降解产物或被同时存在的蛋白水解酶 降解HMWUK后产生,它直接激活血纤维蛋 白酶原而提高对血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力,从 而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v优点:无抗原性,无热原性,可连续用药半 个月以上。v缺点:选择性差,治疗的同时

12、会降解血纤维 蛋白原。v广东药学院学报(ACAD J GCP) 2000 ,16(4)第4期 杜冰等:血栓溶酶研究进 展SK和UK这两种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 短,只有320 min,要使其达到应有 的疗效,必须大剂量长期用药,容易产 生全身性出血的倾向。v针对UK半衰期短的特点,1991年日本 有人提出利用尿激酶淀粉结合物改善单 独使用尿激酶的各种缺点并能充分且持 续的发挥尿激酶的活性。v为了克服SK的缺点,1986年,英国 Beccham公司成功研制了一种新的溶解 血栓药Eminase(茴香酰化的纤溶酶原 链激酶活化复合剂)。v优点:在45 min内一次性静脉给药( SK、UK则需要灌注数小时

13、),不但给 药途径快速方便,而且溶栓作用持久, 不需要反复注射。 vSK的换代产品还有APSAC(acylated plasminogen streptokinase activator complex)。其商品名是anistreplase, 分子量为2.1710-22 kg(131 kD),它 的形成是通过SK纤溶酶原复合物的活 性中心丝氨酸上引入一个可逆的酰基 基团,暂时封闭活性中心,但不影响 与血纤维蛋白的结合。vAPSAC在体内无溶栓活性,进入血液 后,能与血纤维蛋白结合,并发生脱酰 基水解反应,形成有活性的SK纤溶酶 原复合物,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v优点:半衰期长达105 min,

14、给药时间 短,只需 min,并具有与纤维蛋 白结合的能力。v缺点:非特异性,具有抗原性,易发生 变态反应,还可引起低血压。vAT是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酶,它 能和已激活的凝血酶结合并使其灭活 。v肝素在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均发挥抗 凝血作用。vUK主要清除已形成的血栓。v还有报道采用UK和透明质酸酶合剂来 治疗血栓栓塞症,透明质酸酶本身的扩 散作用可以增加血流量,能大大增加UK 疗效。但上述这些药多为静脉注射或点 滴使用,所以药剂要求高纯度,导致价 格昂贵,而且并未克服UK和SK产生的 全身性出血的倾向。 v1963年,Heid从马来西亚产红口腹蛇 毒中提纯出一种抗凝物质安克洛酶, 治疗血栓栓塞

15、性疾病效果很好。v此后,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基 础理论研究,并探讨用于治疗各种血 栓栓塞性疾病,我国发现尖吻蝮蛇、 蝮蛇、眼镜蛇、竹叶青蛇毒等具有纤 溶作用。v1984年获准生产蝮蛇抗栓酶( Ahalysantinfarctasum),它是从蝮蛇毒中分 离、纯化所得的凝血酶制剂,具有抗凝、溶 栓、去纤、抗血小板粘附聚集、降脂、扩张 血管等多种功效,因而广泛的用于各种血管 闭塞及循环障碍性疾病,其效果与日本产东 菱精纯克栓酶一致。v不良反应:发热、头痛、嗜睡、头晕、皮下 出血、肢体胀痛等,同时还伴有频发房性早 搏、增生性龈炎、阴囊巨大型荨麻疹、过敏 性休克、多脏器严重出血、肝细胞性黄疸、 急

16、性肾功能衰竭等。 v为解决长期用药全身性出血的倾向,日本 旭化工业公司与兴和公司创产了人体正常 细胞培养生产tPA的方法。vtPA即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简称 tPA或TPA),是体内各组织中都含有的一种 丝氨酸蛋白酶,能选择的将血栓上的血纤 维蛋白溶酶原变成血纤维蛋白溶酶使血栓 溶解,在没有血栓时几乎无此作用,与尿 激酶等不同,血栓溶解时不伴有全身性出 血的倾向。v1991年tPA已上市,药品名为 Tisokinase,是由人肺二倍体纤维细胞 产生的5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丝氨酸 蛋白,分子量为1.1110-22 kg(67 kD )。制剂商品名为Plasvata注射剂(东 洋酿造)和Hapase注射剂(兴和新药) 。vtPA是一条单链分子,可以经特异血纤 维蛋白酶作用在Arg275Ile276处断 裂形成双链,其N端重链包括的4个结 构功能:Finger区(即F区,可与血纤维蛋白 连接)E区(即类表皮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