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8925677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要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理解和把握它的实践基础。明确这门课程设置的背景,了解国际上基础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发展的趋势,总结 20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经验,有助于提高我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觉性、针对性。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定位(一) 、为什么要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广大教师面对新课程不得不追问的基本问题。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为克服长期

2、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1、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答。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1)经济全球化 20 世纪 70 年代末,随着世界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

3、之间相互依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都需要融人“全球化”的浪潮。有资料显示,20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现在 10 多年的时间内,是国际上成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组织最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国际上成立的各类合作性组织近千个。联合国各组织在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解决各种分歧与冲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组织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论坛、会议,讨论的主题都是与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的时代主题。各国政府首脑频繁出访,加强对话与沟通。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依存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学术界对“全球化”的

4、概念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从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广义是指全球在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家之间的影响、互动日益加剧,使得具有共性的经济、文化等样式逐步普及成为全球标准的状态或趋势。全球化不仅在经济领域,它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领域。第二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各种要素流动、融合并构成国家的全球体系的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表现为地区或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甚至从一般经济合作转变为经济制度、法律政策等等的趋同,也表现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规则和运行机制的趋

5、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依存性。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趋同,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一体化。无论怎样理解“全球化”的概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交往、互动、依存日益紧密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一个部门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日益开放的世界。以经济为核心的“全球化”强调的是参与国际合作,通过沟通和交往谋求人类发展与进步。“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 。经济全球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国家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了解世界经济活动规则,关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认识国际事务

6、等方面。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具有起码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且具备合作、交往等好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理解,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从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具有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学会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为了应对 21 世纪世界发展的挑战,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国际理解教育。1999 年 3

7、 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规定,各门课程实施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而且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四大基本内容领域之一(另三个学习领域是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健康教育)。高中的学习指导纲要则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英国面向 21 世纪的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应对世界发展的需要,提出基础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六种基本技能,其中把“交往技能”放在首位。美国务州制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也不约而同地把“交往技能”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来设计。美国经济与教育中心研制的中小学应用学习标准把“交往”作为五大目标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召开的“

8、第 44 届国际教育大会” ,大会主题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 。大会发表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强调国际理解教育,注重“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对课程的具体要求是:必须设置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不能局限于专门的科目与知识,应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并尊重国家内和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并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应该强调课程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别国教材,鼓励教材编写方面展开有成效的国际合作。 教科书应该就某一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而教科书的内容则应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升对外语学科的认识,学习外语不只

9、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为建立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教学方法、各种形式的行动以及学校的政策方针必须使和平、人权和民主既成为一种日常实践又是一项学习内容。应该促进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大中小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定期交流。.必须尊重少数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处于少数地位的人士以及土著居民的教育权。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多元价值观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不仅仅是在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中培养起来的,更需要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培养。因此,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埃及、印度等国家面向 21 世纪的基础教育课

10、程体系中,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综合实践类课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2)信息时代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意味着信息技术已经由原先的一种纯粹的手段逐步演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要素、生产要素,并逐步融人人们的生活方式。离开了信息技术,人类的现代生活似乎是难以维系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它要求人们具有信息意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价值观。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本身的一系列

11、认识和观念。在信息时代面前,一方面认识到信息是人们的生活、生产、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人们应时时处处注重利用信息资源,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能力结构的核心, 美国图书馆学会“信息能力”主席委员会总结报告将信息能力的内容结构分为“定位(10cate)” 、 “评价(evaluate)”和“有效利用(use effec“vely)”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信息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要素:信息收集能力。信息收集是信息利用的前提。信息收集不仅仅是随机浏览信息,它首先包括对各种信息源的把握能力,

12、不仅包括从图书馆获取所需信息,而且包括从档案馆、专利局等社会信息机构获取信息,还包括从亲朋好友、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其次包括对各种信息设备的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设备获取信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任务为取向的。知识是信息鉴别的前提,只有通过鉴别,才能获取有用的真实的丰富的信息。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分析实质上是将所获取的信息与自身信息需求进行匹配的过程,信息分析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分析,就是要发现信息所蕴含意义和价值。信息利用能力。人们在收集信息并适当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应能够妥善地利用信息,进行各种决策。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

13、时代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这就要求人们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妥善地管理。信息传播交流能力。包括通过信息设备、口头或文本形式传播信息。信息价值观是对信息价值的认识,是对信息与人的生活和活动关系的整体把握。具有信息价值观的人,能够认识到信要息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而且善于时刻根据自身需要,从生活世界中自主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够明辨信息中所蕴含的真伪、善恶。在信息时代面前,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仅仅依赖书本知识的课堂讲授,是难以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因此,世界各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

14、增设综合实践类课程,完善课程结构,引导学生在开放情景中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收集与处理信息来进行学习。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试行)把“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四大基本之一,课程计划则要求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来加以设计,特别强调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具备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满足了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3)知识经济时代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方面,在人类生活领域和对自然界的认识中,人们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同时

15、,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发展呈现出学科不断分化,新领域不断产生,同时不同学科之间又不断整合,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学科分化与综合成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着科技的竞争,世界经济竞争日益剧烈,而经济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了科技的竞争。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更新变革了生产方式,资本经济逐步转变为知识经济,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普遍认识到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注重建立创新体系。因此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

16、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突出创新,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成为各国普遍的改革目标。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日益呈现出“学习化”社会的特征。学习化社会强调,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社会是人学习的基本背景,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人的学习资源。从而开放学习、社会学习观念的产生,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学校教育,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书本知识的教学来实现,还需要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模仿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英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问题解决能力”是中小学课程教学应培养和发展的六种基本技能之一。日本课程改革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指出, “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根本指导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布的“德洛尔报告”强调,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具有基本的创新品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并把“学会认知”作为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