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与城市转型(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911260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业与城市转型(夏)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服务业与城市转型(夏)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服务业与城市转型(夏)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服务业与城市转型(夏)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服务业与城市转型(夏)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务业与城市转型(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业与城市转型(夏)(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服务经济理论前沿与中国服务业发展:基于城市转型的视角分析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一、关于城市化与经济结构关系的文献综述1、关于城市化与空间结构的文献研究关于城市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机制的理论主要是区位理论和非 均衡增长理论等。(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 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冯杜能(J.H.Von Thunen)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826)。韦伯( A.Weber),工业区位论(1909)。克里斯泰勒( W.Christaller),代表作是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1933) (2)非均衡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 )于195

2、5年提出。中心边缘理论由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弗 里德曼(A.J.Friedmann)提出。(3)循环累积论是缪尔达尔( Gunnar Myrdal)于1957年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 提出。“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国别差异在服务业集聚的变化趋势方面,虽然变化方向大体相同,但不同研究方法呈现出了不同的结论。科尔科(Kolko,2007)的研究发现,服务业是美国集中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空间尺度对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影响较强,在郡(县)级层面,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更高;热纳坎(Jennequin,2008)发现,虽然自1986年以来集中程度一直不太高,但欧洲服务部门在地理上呈现出越来越

3、集中的趋向,其中金融和商务服务业是集聚程度最高的两个部门。然而,克伦茨(Krenz,2010)运用Balassa 指数对欧洲服务业的地理集中及变迁进行了研究,并将产业集聚的变化用线性趋势进行了检验,结果却表明,服务行业的地理集中和集聚在1970到2005年间呈现出了一种下降态势,降幅为22%左右,其中大部分服务行业的集聚水平均呈现显著下降。此外,在信息技术对服务业集聚的效应方面,科尔科(Kolko,2007)的研究揭示出信息技术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信息技术将主要通过影响无形商品的运输成本对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和集聚发展产生作用。2、关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研究布莱恩贝

4、利(1692)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 程度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之间的 关系是相互作用的。(1)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2)乔根森模型。(3)托达罗模型。(4)钱纳里的“标准产业模型”国内学者的研究城市化与服务业相关性是服务经济学界多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之 一。2011年的研究又把该问题推进了一步。冉建宇、张建升(2011)通过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12009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都存在不断提高,但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扩大;城市化与

5、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从协调度看,各地区耦合度不断提高,优质协调的省份和严重失调的省份都比较少,轻度失调和基本协调的省份较多;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看,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参阅冉建宇、张建升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载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7期)二、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城市与服务业的互动的现象与理论解释(一)城市转型及其服务业发展是学术界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最著名的莫过于“配第费雪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富克斯、钱纳里等众多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都证实了其结论。W. Christaller(克里斯泰勒)在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论”。但Daniels(丹尼尔斯

6、)(1985)认为的那样,与农业和工业相比,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规律长期且明显地被人们忽视。Noyelle(诺伊利)和Stanback(斯坦巴克)(1984)以美国140个最大的大都市标准统计区作为研究样本,以就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区位商为指标,把美国大都市转型的结果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多元化服务或节点型城市、专业化服务型城市、生产型城市和消费导向型城市。Sheets(希兹)等(1987)、Stanback(斯坦巴克)等(1982):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大多数城市度过了持续至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难关。Stanback(斯坦巴克)等指出,服务业的发展改造了美国城市经济。(二)城市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已成为全

7、球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城市经济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着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时期;第二阶段,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为辅的工业化后期时代;第三阶段,服务业为主导、兼有某些新型制造业的后工业化时代。使用SPSS软件对2006年的国际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这个方程的自变量城市化率在1%的水平显著,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 方程(1)中 表示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 表示城市化水平。这个方程说明,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0.377个百分点。(三)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理论解释1.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服务

8、业是一个落后的部门,本质上是消耗性部门,所以发展是被动 的,对城市化没有多少促进作用。2.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城市与服务业分析如果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工业化,则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到 城市之中后,只能在非正规部门就业。而这些非正规部门主要是传 统的服务业,这些部门是小规模的、效率低下的、无益于经济增长 。这样,由服务业所推动的城市化是低效率的城市化,是贫困的城 市化。我本人对这些观点的评论:考虑到信息技术等因素,城市发展得更 多的是现代服务业,因此,对城市发展是积极的、促进作用的。3、进一步的研究Singleman(辛格曼)(1979)实证研究了工业化国家 1920 - 1970年劳动力

9、转移过程 ,动态比较出的结果说明劳动力在城市非农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集中 ,研究发现城市化是促成一个国家由农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重要因素 ,明确了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Riddle(里德尔)(1986)指出,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商业革命是工业的前奏与先驱。而服务业的创新成为了工业革命的支撑。Riddle(里德尔)提出,服务业份额的上升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服务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但江小涓(2011)则提出了服务业增长需要区分“名义”与“真

10、实”。可以概括为“一实三名”。新增服务消费是真实的增长。服务价格相对上升、服务专业化和外移、自我服务转化为市场化服务都属于名义增长。那么,在服务业增长分解中,新增服务业是占主导吗?现在还是一个“迷”。城市化的两个阶段:工业城市后工业化城市原因在哪呢?降低交易成本与分工的深化有种观点认为:服务业发展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的最重要的纽带是分工。由于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交易成本以及制造业非密集使用土地资源的特征,会使制造业首先在一个区域集中起来,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这种城市就是工业城市(藤田昌久与保罗.克鲁格曼,1999)。藤田昌久与克鲁格曼的模型进一步推导会发现,将制造业者集中起来之后,制造业

11、者之间的分工(产品分工)、制造环节的分工(产品内分工)以及功能化分工(价值链分工)将会不断地演化,这导致交易数量大为增加,这种交易数量的增加对于交易本身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从而出现了服务业的规模化集聚,使后工业化城市得以出现。(四)服务化与城市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论城市地理学家瑟诺姆对城市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程呈一个拉平的S型。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30%以后,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的趋势,这种势头一直要维持到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以后。因此,一般称城市化率低于30%的发展阶段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率处于30%70%之间的阶段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达到50%为基本

12、实现城市化,城市化率处于70%以上的阶段为城市化的高级发展阶段。三、城市转型与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1、城市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是城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 个过程.2、以金融、信息为核心的高级生产者服务形成向大都市中心聚集化的 趋势,从而使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中心区高度集聚,并向外呈非连续性 扩展,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加强,整个城市群区呈融合趋势。3、城市转型是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进步与 发展。4、城市转型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动力机制和路径依赖。Daniels( 丹尼尔斯)(1991)的研究认为服务业在大城市的发展是三种因素相互 作用的结果。这三种因素是:城市的规

13、模和服务业的多元性、城市在国 际和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区位.5、推动城市转型与服务业发展的力量:政府与市场的合力。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型中普遍存在首位城市现象,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高度非均衡性。7、就资源型城市转型来看,一般分为“产业链延伸模式”、“资源转换模式”和“多元化模式”这三种类型。四、服务业支撑城市转型机制:基于中国现实的分类(一)致力于建设世界城市的北京:应该发展高端服务业,以增强全球经济控制力(二)致力于建设全球城市的上海:应该凸显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等(三)致力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天津、广州和重庆:应该致力于发展影响全国、引领全国、至少引领和辐射大经济区域的现代服务业

14、(四)区域中心城市:承接与辐射并重,差异化、特色化中求竞争优势(五)资源性城市转型:寻求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五、从国家“十二五”规划看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思考与战略第四篇“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全部是服务业发展与改革问题,有许多亮点,可以概括为:一是强调服务业为实体经济服务,使之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注意,有一个专栏“服务型制造”,含义深远。二是从经营方式上讲,强调实施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三是依然强调优先发展生产服务业(考虑到中国国情和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我个人认为很有可能优先发展起来的恰好是生活服务业)四是在生活服务业中,重点提到了商贸、旅游、家

15、庭和体育产业四个领域。特别强调旅游业和家庭服务业及体育产业。其实,旅游业与体育产业都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其关联效应和带动能力都很强。第四十四章第二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出要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既强调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也强调文化产业对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地位与作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实现文化与资本、文化与科技的对接。此外,要强调文化与其他产业或者业态的融合发展(灵魂与载体的问题)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四大战略创新发展(制度与技术创新,但最终是选择一个恰当的商业模式)融合发展(包括一三产业融合、二三产业融合和三三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包括园区、功能区和特色街等)开放发展(包括

16、对内对外开放)六、中国服务业发展前景预测和发展策略对服务业增长前景的一个预测1.国际经验:进入中等偏上国家行列后服务业比重会明显上升2.国情分析: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真实因素和名义因素都已经具备(1)真实需求快速增加(2)“名义增长”的影响增强(3)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发展策略1.放开进入和加强竞争2.加快社会事业领域竞争3.制定服务业标准,以尽可能提高规模经济和劳动生产率4.促进金融创新5.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阅读参考文献1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2.周振华主编:服务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3.夏杰长、李勇坚、刘奕、霍景东著:迎接服务经济时代来临,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11月版。4.夏杰长、刘奕、李勇坚中国“十二五”服务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经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