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8899653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2018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期中)阶段测试语文科试卷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期中)阶段测试语文科试卷命题人对人:高三语文备课组命题人对人:高三语文备课组第第 I I 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7070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 花间

2、、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 ,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 、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

3、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

4、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应。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 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B. 苏轼“以诗为词” ,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C. 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 、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D. 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 ,她主要批评

5、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2. 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B. 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C.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D. 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3.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词轮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李清照的词轮,从意义层面上把词传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B. 超越传统词风是“破” ,超越新兴词风是“立

6、” ,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 词自产生依赖,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在李清照的时代,这个传统已然没有改变。D. 苏、李的尊体论,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在后面得到回应。【答案】1. D 2. D 3. B【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 项, “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 ”错误,从第 4 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A 项,源自文本第一

7、段;B 项,源自文本第二段;C 项,源自第三段。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 项, “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错误,文章第二段只是说“苏轼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而事实上也不是这样。A 项,源自第三段;B 项,源自第四段;C 项,源自第四

8、段。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 “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错误;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文章第三段说“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此处只是指出“破”和“立” ,并未说“破”和“立”

9、之间地位的高低。(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野姜花林清玄在通化市场散步,拥挤的人潮中突然飞出来一股清气,使人心情为之一爽。循香而往,发现有一位卖花的老人正在推销他从山上采来的野姜花,每一把有五枝花,一把十块钱。老人说他的家住在山坡上,他每天出去种作的时候,总要经过横生着野姜花的坡地,从来不觉得野姜花有什么珍贵。只觉得这种花有一种特别的香。今年秋天,他种田累了,依在村旁午睡,睡醒后发现满腹的香气,清新的空气格外香甜。老人想:这种长在野地里的香花,说不定有人喜欢,于是他剪了一百把野姜花到通化街来卖,在一小时内就卖光了,老人说:“台北爱花的人真不少,卖花比种田好赚哩

10、!”我买了十把野姜花,想到这位可爱的老人,也记起买野花的人可能是爱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种甜蜜的回忆;就像听一首老歌,那歌已经远去了,声音则留下来,每一次听老歌,我就想起当年那些同唱一首老歌的朋友,他们的星云四散,使那些老歌更显得韵味深长。第一次认识野姜花的可爱,是许多年前的经验,我们在木栅醉梦溪散步,一位少女告诉我:“野姜花的花像极了停在绿树上的小白蛱蝶,而野姜花的叶则像船一样,随时准备出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航向远方。 ”然后我们相偕坐在桥上,把摘来的野姜花一瓣瓣飘下溪里,真像蝴蝶翩翩;将叶子掷向溪里,平平随溪水流去,也真像一条绿色的小舟。记忆如花

11、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会放散。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我想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如今,岁月像蝴蝶飞过、像小舟流去,我也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流浪岁月,仅剩野姜花的兴谢在每年的秋天让人神伤。后来我住在木栅山上,就在屋后不远处有一个荒废的小屋,春天里月桃花像一串晶白的珍珠垂在各处,秋风一吹,野姜花的白色精灵则迎风飞展。我常在那颓落的墙脚独坐,一坐便是一个下午,感觉到秋天的心情可以用两句诗来形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记忆如花一样,温暖的记忆则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

12、会放散。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我想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有一次赶火车要去见远方的友人,在火车站前被一位卖水仙花的小孩拦住,硬要叫人买花,我买了一大束水仙花,没想到那束水仙花成为最好的礼物,朋友每回来信都提起那束水仙,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心!”又有一次要去看一位女长辈,这位老妇年轻时曾有过美丽辉煌的时光,我走进巷子时突然灵机一动,折回花店买了一束玫瑰,一共九朵。我说:“青春长久。 ”竟把她感动得眼中含泪,她说:“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人送我玫瑰了,没想到,真是没想到,还有人送我玫

13、瑰。 ”说完她就轻轻啜泣起来,我几乎在这种心情中看岁月蹑足如猫步,无声悄然走过。隔了两星期我去看她,那些玫瑰犹未谢尽,原来她把玫瑰连着花瓶冰在冰箱里,想要捉住青春的最后,看得让人心疼。每天上班的时候,在复兴南路和南京东路的快车道上,时常有一些卖玉兰花的人,有小孩、有少女,也有中年妇人,他们将四朵玉兰花串成一串,车子经过时就敲着你的车窗说:“先生,买一串香的玉兰花。 ”使得我每天买一串玉兰花成为习惯,我喜欢那样的感觉有人敲车窗卖给你一串花,而后天涯相错,好像走过一条乡村的道路,沿路都是花香鸟语。因此,我总是感谢那些卖花的人。他们和我原来都是不相识的,因为有了花魂,我们竟可以在任何时地有了灵犀一点。小小的一把花,想起来自有它的魅力。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当我们在随意行路的时候,遇到卖花的人,也许花很少的钱买一把花,有时候留着自己欣赏,有时候送给朋友,不论怎么样处理,总会值回花价的。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