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8899610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丹东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丹东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高三高三 1111 月份高三月考语文试卷月份高三月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2、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

3、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

4、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

5、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B. 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C.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D.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B. 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

6、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C. 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D. 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B. 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C.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

7、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D. 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答案】1. C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B 项, “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无中生有。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脉络结构的分析。D 项,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A 项 , “其结果就是创作归

8、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B 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 ;D 项,无中生有。点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不忍的句号迟子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9、。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 ,缘何而来?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 ,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击的声音。这一

10、“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一八八

11、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 ,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 “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

12、的先驱。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

13、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作铺垫。B. 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作了思想上的沉淀。C. 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